书城成功励志保家卫国
20577300000014

第14章 苏轼坦然面对“经济危机”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有言: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这话不假,贵在坦然。经济危机发生过不止一次,当然危机也有大有小,有针对全部的也有针对个体的。面对危机,古今人物,谁最坦然?我推苏轼。

北宋元丰三年(1080),大文学家苏轼刚从“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死里逃生,便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团练副使”只不过是个空头衔,其实际身份是由地方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既无实权,也无俸禄,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便成了问题。但这难不倒乐天达观的苏轼。他在《答秦太虚书》中写道: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用大竹筒别贮用不尽着,以待宾客。

钱少,他就“痛自节俭”,每月初一这天,他便从积蓄中取4500钱等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钱时就用画叉挑下一串来,再把画叉藏起来。这样每天的用度不得超过150钱,剩下的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是这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苏轼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一家人的吃饭是个大问题。没有粮食,就自己耕种。经多方申请,苏轼从当地政府那里弄到五十亩废弃坡地。于是他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对一个没干过农活的士大夫来说,劳动是件很失身份、很艰苦的事,“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苏轼却能放下架子,躬耕田亩,“累并快乐着”,从收获中得到乐趣。“犁锄忙碌闲愁少,稻谷丰肥秽草稀。小郡谁言无意趣,云心月性不相违。”正是他此时劳动愉悦心境的真实写照。

尽管如此,苏轼的日子过得还是挺紧巴。他便继续在节约上大做文章。他写了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贴在自家墙上,让家人监督。其文曰:

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他告诉家里人,从今以后,我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也不超过三个荤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别人请我吃饭,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过这个标准。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赴宴。他认为这样做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为了让苦日子过出点味道来,苏轼又从古人那里学到一种“晚食以当肉”的进食方法:

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镯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镯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美恶在我,何与于物!(《答毕仲举书》)

所谓“晚食以当肉”,就是在饥饿的时候再进食,这样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来也像吃肉一样香。苏轼很推崇这种进食法,将此当成自己“巧于居贫”的方法之一,认为外物的好坏全在于自己主观上的感受。他就是这样,从苦境中寻找乐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脱,将凄苦化为愉悦,把抵牾融为和谐,乐观地对待各种困难,从容地度过“经济危机”。他的这种不惧危难、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定风波》一词中得到了很好表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见《浣溪沙》词),这就是苏轼在“经济危机”面前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坦然态度。

只有苏轼,才能把达观、超然、洒脱印记在人生旅途的每一步,让自己的人生自适、快乐。苏轼面对经济危机的做法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具有乐观坦然的人生态度。我们说苦中作乐是人生的无奈,那么苏轼人生的极致是乐中无苦。二是具有务实的生活作风。苏轼厉行节约,把节俭做到了极致,带领全家开荒种地,躬耕陇亩;脚踏大地,劳而有获。生活节俭,可安分养福气,可宽胃养神气,可省钱养财气。真真何乐而不为?苏轼坦然、从容而又乐观地渡过了“经济危机”。

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我们能否从苏轼的做法中得到启示呢?“面对冬天,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要有过冬的信心和准备,二是要做冬天该做的事情。”这是企业家马云针对经济危机发出的过冬总动员。没有必要恐慌,像苏轼那样坦然面对,必如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所说: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让我们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