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关于道德的格言
20578400000018

第18章 处事类格言品评

【原文】

无天于上;

无地于下;

无敌于前;

无君于后。

【译文】

苍天在上而不顾;

大地在下而不睬;

敌人在前而不畏;

君主在后而不念。

【汇评】

圣学畏天、畏地、畏人、畏己,崇君臣父子之礼,固当;然临事畏天地人己,念君臣父子,可乎?为学做事岂止要严谨?尤要明通无畏。

【译注】

圣贤的学问,上畏天、下畏地、外畏别人、内畏自己,崇尚君臣父子的礼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面临一件事情,却上怕天、下怕地、外怕别人、内怕自己,念念不忘君臣父子、礼法制度,这样怎么能行?求学做事哪里只要严谨?更重要的是明迭、圆通和大无畏的气魄。

【原文】

大行不细谨;

大德不辞让。

【译文】

大的行动,不拘于细小的礼制;

大的德行,不推让崇高的名位。

【原文】

功者难成而易败;

时者难得而易失。

圣人顺时以动;

智者因机以发。

【译文】

事功难成而容易失败;

时机难得而容易坐失。

圣人顺应时势而行动;

智者因应机缘而作为。

【原文】

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致螫;

骐骥之踟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

【译文】

老虎虽然凶猛,犹豫之下,其威力还不如蜜蜂螫人;

骐骥虽能千里,踌躇之下,其速度还不如驽马慢行;

孟贲虽然英勇,狐疑之下,其作用还不如庸人。

【原文】

知至至之,可与言之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译文】

知道何时去开创事业,并且一往无前地去开创,就可以与他剖析做事的玄机了;

知道何时须终止事业,并且毫不顾惜地去终止,就可以使他与事业并存不败了。

【汇评】

人之事业之所以不能进者,以其无实心、无实功耳。君子知如何为至,而其心必欲至之,便可与剖析事理之几微,而事日进矣;知其如何为终,则事物当然之义,皆与我相安,可以存之而无失,而业可居矣。

【译注】

人的事业不能进展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决心,不下扎实的功夫。君子知道如何开创事业,具有必胜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意志,就可以与他谈论事物微妙的机制,而他的事业也就每天有所开拓了;知道事业进展的极致,并且果断地终止于至善境界,那么事物当然的道理都与他相安不悖,从而就可以使事业持久不败,长期拥有了。

【原文】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译文】

容易就便于实行,简单就便于从事;

便于实行就有人辅助,便于从事就容易成功;

有人辅助就可以持久,容易成功就可以盛大;

可以持久是贤人的德行,可以盛大是贤人的事业。

【汇评】

天下之理,不过“易简”尽之,岂尚有余蕴?天下之理既统于一心,则不但可久而已,其可久也无疆;不但可大而已,其大也无外,岂非与天地并立而成位于其中乎?故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注】

天下的道理,只“简易”二字就说尽了,哪里还有别的蕴含?这个道理把握在心里,就不但可以持久,这持久还可以没有尽头;不仅可以盛大,这盛大还至于没有什么在它之外。这样,岂不是与天地并立而占据了应有的位置吗?所以说:“容易、简单,那么天下之理就算体现出来了。”

【原文】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译文】

迅猛如疾风,徐舒像林泉;

飞掠如烈火,静止如山岳;

难知如阴暗,发动如雷电。

【汇评】

一疾一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各极其妙,尽其致矣。徐故能疾,如山故如火,如阴故如雷。以此图功,何功不立?

【译注】

一疾一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各尽神妙,各尽风致了!能徐舒才能迅疾,能不动如山才能侵掠如火,能难以测度才能动如雷震。以这样的风格建立功业,什么功业不能建立?

【原文】

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

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

封功赏劳,则不祷而福从;

共苦同甘,则犯逆而功成。

【译文】

任用贤明,使用才能,事情就算不用卜问也会顺利;

命令明确,方法审慎,事情就算不用占筮也会成功;

封荫功勋,赏赐劳苦,吉福就算不用祈祷也会降临;

和同下属,甘苦共尝,事业就算即使犯错也会大成。

【原文】

伐深根者难为力;

摧枯朽者易为功。

【译文】

剪伐根深蒂固的势力难以着力;

摧毁枯朽腐败的对象容易成功。

【原文】

无事莫坦率;

有事莫畏葸。

【译文】

没事由不要过分坦直;

有事时不要畏葸不前。

【原文】

守身贵约,而气量须宏;

处事宜和,而操持当慎。

【译文】

立身贵在约束自己,但是胸襟气度应该宏大宽广;

做事应该心平气和,并且具体操待必须慎重周密。

【原文】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译文】

完成艰难的事业,须从容易之时着手;

创建伟大的功业,须从细微之处开始。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

环抱的大树,生长于毫厘之小;

多层的高台,崛起于一木一石;

千里的行程,开始于举足之处。

【原文】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先患虑患谓之预,预则祸不生。

事至虑事谓之后,后则事不举;

患至虑患谓之因,因则祸不御。

【译文】

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加以考虑,叫做“应接”,应接则事情容易成功;

在祸患降临之前就加以考虑,叫做“预备”,预备则祸患不会发生。

事到手边才来考虑,叫做“落后”,落后则事情难成;

祸到临头才来考虑,叫做“因循”,因循则祸败难当。

【原文】

才不足,则多谋;

识不足,则多事;

威不足,则多怒;

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

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

情不足,则多仪。

【译文】

才能不足的人,必然多用计谋;

见识不足的人,必然喜欢多事;

威望不足的人,必然多动怒气;

诚信不足的人,必然多言多语;

勇气不足的人,必然过多劳作;

眼光不足的人,必然多察多顾;

道理不足的人,必然多加辩解;

情意不足的人,必然多讲礼仪。

【原文】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译文】

处理难以处理的事,需要舒缓更舒缓;

接触难以接触的人,需要宽厚更宽厚;

处理非常紧急的事,需要从容更从容;

处理至关重大的事,需要镇定更镇定;

处在疑难丛生之境,需要安闲更安闲。

【汇评】

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默默留意,久久见功;若攘臂竭力,一犯手自家先败。

张子韶云:“天下之事,有理有势。理得乘势以行,固属快意;势若一时不能遽遂,则又贵于徐徐应之。惟如是而后为明通,惟如是而后能应事。”

杨忠愍公云:“欲干天下之事,当思如何下手,如何收煞,事成如何结果,不成落何名目。死生虽不计,毕竟果不徒死否?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薛文清公云:“事才入手,便当思其发脱。”

又云:“应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吕新吾云:“事见到无不可时,便斩截做,不要留恋。儿女子之情,不足以语办大事者也。”

又云:“计天下大事,只在要紧处一著留心用力,别个都顾不得。此要紧一著,又要看得明,守得定,方不失轻重之衡。”

又云:“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个融通周密,忧深虑远。若粗心浮气,浅见薄识,得其一方而固执以求胜,以此图久大之业,为治安计,难矣。”

【译注】

要从事重大艰巨的事业,必须一步一步地去做,默默坚持,天长日久自会见功。如果只是奋力一时,结果往往是自己先败了。

张九成说:“天下的事情,包含着理和势。合乎道理的事情遇到有利的形势,从而一切进展顺利,这自然令人高兴;假如一时不具备条件,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顺应形势。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为通达事理;才可以从容地应时世事。”

杨继盛说:“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预先考虑怎样着手,怎样结束,成功将是怎样一个结果,不成又会落个怎样的说法。虽然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是毕竟也不能白死而于事无补。对此,应当思考,思考,再三思考!”

薛文清说:“事情刚开始动手,就应当想到它该是怎样的结局。”

又说:“应事,最需要的是深思熟虑、从容处置。深思熟虑。才能全面地了解有关情况;从容处置,才能恰当地掌握分寸。”

吕坤说:“一桩事情,如果看准了没有什么不可以做,就应当斩钉截铁地做,犹豫不决。情意绵绵的人,是不值得和他一起商讨重大事情的。”

又说:“谋划大事,只需在最紧要的一着上动脑筋、用气力,其他的都可以不必多费功夫。这最紧要处的一着,又必须看得准,抓得住,才不至于失去权衡。”

又说:“凡是权衡天下大事,只是要在最关键处做到圆融通达,周到细密,考虑深远。如果粗心大意,心浮气躁,目光短浅,抓住一个方法就试图一成不变地靠它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样去解决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很难成功的。”

【原文】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

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常要照管这颗心,兢兢业业,好像有事一样;

有了事情的时候,却要放下这颗心,泰然安闲,好像没事一样。

没有事情能像有事一样的提防,才可以平息意外的事变;

有了事情能像无事一样的镇定,才能够消除事变的危机。

【原文】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盖天理无小,即目前观之,便有一个邪正,不可忽慢苟简,须审理之邪正以应之,方可。

及变故之来,处大事,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盖人事虽大,白天理观之,只有一个是非,不可惊惶失措,但凭理之是非以处之,便得。

【译文】

处在平常的日子里,应付小事,应当用应付大事一样的态度。因为天地间的道理没有大小,从眼前来看,只有一个邪正的区别。对此不能疏忽怠慢,苟且敷衍,必须辨明道理的邪正而后对待,这才可以。

及至意外变故发生了,处理大事,应当用处理小事一样心态。因为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很大,从道理上看,只有一个是非的区别。对此不能惊恐张皇,失去主张,必须根据道理的对和错去处理,这才得体。

【汇评】

刘念台《应事说》云:“事无大小,皆有理在。劈头判个是与非,见得是处,断然如此,虽鬼神不避;见得非处,断然不如此,虽千驷万钟不回。又于其中条分缕晰,辨个是中之非,非中之是,似是之非,似非之是,从此下手,沛然不疑,所以动有成绩。”

“又凡事有先著,当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有要著,一著胜人千万著,失此一著,满盘败局。又有先后著,如低棋以后著为先著,多是见小欲速之病。又有了著,恐事,至八九分便放手,终成决裂也。盖见得是非后,又当计成败,如此方是有用学问。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又云:“多事不如少事,省事不如无事。”

【译注】

刘宗周《应事说》中说:“事情无论大小,都有道理在其中,首先判断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准了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做,即使有鬼神阻拦,也绝不退避;认准了是错误的,就一定不去做,纵有千匹马、万担粮的利益,也决不去做。还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辨别清楚哪些是正确中的不当之处,哪些是错误中的合理之处,哪些东西貌似正确其实错误,哪些东西貌似错误其实正确。从这里入手,充满信心,坚定不移,所以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另外,一切事情都有‘先着’,应当在繁难的事情中找出简便的途径,对重大事情,不忽视细节;有‘要着’,能胜过别人万着,一旦失去这一着,满盘皆输。还有‘先后着’,如同水平很低的棋手,常常把后着当成了先着,大多是眼光狭浅、求胜心切的结果。还有‘了着’,害怕结局失败,事情做到八九分的时候就撒手,终于无法成功。所以,在看准了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之后,紧接着就要谋划事情如何取得成功,避免失败,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读书人往往遇事不会应付,归根结底在于心。从来只有炼心的方法,没有炼事的方法。炼心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使得心中不存一事而已。不存一事,才能做事。这是涵养身心功夫应当着力的地方。”

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一事。”

【原文】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

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译文】

对不急的事情,反要尽速解决,因为气定神闲,往往敏捷而易成功;

对急迫的事情,反应舒缓处理,因为急躁忙乱,常常失措而出纰漏。

【汇评】

事有必不可已者,便须早做。日捱一日。未必后日之能如今日也。若营父母远大之事,尤当吃紧。

刘直斋云:“事属道义方可做,然却须宽绰、细腻、真实、忍耐,一一从头至尾,节次调停,方克有济。否则匆忙疏漏,必将虚矫急迫,反害义矣!”

【译注】

对于不能不办的事,就应尽早动手。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未必能像今天这样有余暇。如果是谋划父母养老送终之事,更要抓紧。

刘原渌说:“事情符合道义,才可以去做,做时是应该气量宽、思考细、心意真、耐得住,把全部环节程序,一一安排得体,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匆匆忙忙。疏漏百出,反而会把事情办糟了!”

【原文】

事无难明,借己观人;

事无难理,借人观己。

【译文】

事情没有什么难懂,只要借己观人,将心比心;

事情没有什么难办,不妨借人观己,善于借鉴。

【原文】

防祸子未萌之前;

杜患于已成之后。

【译文】

防止祸患,要防止在萌生之前;

杜绝祸患,要杜绝在已成之后。

【原文】

临大事,当大任,大丈夫做事要截铁斩钉;

言士言,行士行,士君子守身须光明正大。

【译文】

面临大事,承担重任,大丈夫做事要当机立断,干脆利落;

说士人话,办士人事,士君子持身应坦荡磊落,正大光明。

【原文】

事到无可如何,方见英雄本色;

境遇不堪回首,乃知志士胸襟。

【译文】

到了无可奈何的关头,才能看出英雄豪杰的胆识;

走出不堪回首的逆境,方可体察志士仁人的胸襟。

【原文】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译文】

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即使一身毛病也看不出来;

不能忍受麻烦的人,就连一件事情也做不成功。

【汇评】

只一耐烦心,天下何人不处得?天下何事不了得?

【译注】

只要具备了忍受麻烦的心,天下什么样的人不能相处?天下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好?

【原文】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译文】

日日前行不辍,即使千万里路,也不嫌远;

常常动手去做,纵有千万件事,也不觉难。

【汇评】

陈榕门云:“数语中有不息、渐进二意。”

【译注】

陈宏谋说:“几句话中包含着自强不息和循序渐进两层意思。”

【原文】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译文】

只有宽容体谅别人,才能培养高尚道德;

只有努力克制自己,才能完成各项事业。

【原文】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

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

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

【译文】

过去了的事情,丢下一点是一点,不必耿耿于怀;

眼前面临的事,完成一件是一件,以免萦绕于心;

尚未到来的事,省心一分是一分,不必思虑担忧。

【汇评】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悟矣!

【译注】

白居易的诗说:“我有一句话请您记住,世上多数人都在自寻烦恼。”现在试问那些劳碌愁苦的人:“这些忧苦的事情完全可以放下不想,难道一定不能放下吗?”这些人应该因此恍然醒悟了。

【原文】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译文】

不知道的事强说知道,这是绝顶愚蠢的表现;

没事找事以操心尽力,这是福分浅薄的做法。

【原文】

居处必先精勘,乃能闲暇;

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译文】

平日安居,首先要凝聚精神勤劳料理,然后才能赢得闲暇;

处理事情,首先要稳健妥帖不留尾事,然后才能逍遥自在。

【汇评】

吕新吾云:“世人通病,先事体怠神昏,临事手忙脚乱,既事意散心安。此事之贼也,不可不痛戒之。”

“凡事预则立”,此五字极当理会。

【译注】

吕坤说:“世人普遍的毛病,就是事前身体倦怠,头脑昏沉;办事时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事后又陷于懒散安逸。这是办事的大敌,不能不痛加戒止!”

“凡事预则立”,这五个字,应该认真体会!

【原文】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译文】

天下最感享受的,就是闲暇,但是闲暇是从勤奋中赢得的;

天下最占便宜的,就是勤奋,但是勤奋是在闲暇中体现的。

【汇评】

若一懈怠,诸事都废,方寸中定有许多牵挂,何处讨个闲来?

若一扰乱,动手即锴,一件事决费无数周折,勤也济不得事!

【译注】

一旦懈怠下来,任何事情都会丢在一边,而心里仍然有许多牵挂,这样,又能从什么地方去寻出闲暇呢?

一旦纷扰零乱,一动手就会出错,办一件事就要费无数周折,这样,就算是勤劳,又有什么用处呢?

【原文】

自己做事,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复,不可琐碎;

代人做事,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复,耐得琐碎。

【译文】

为自己办事,切不可曲折迟滞,不可反复无常,不可烦琐细碎;

替别人办事,要忍耐曲折迟滞,忍耐变化多端,忍耐烦琐细碎。

【汇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处事?

【译注】

处理事务最忌急躁,一急躁,会连自己一身都安排不好,哪里还有办事的余地呢?

【原文】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

【译文】

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这样考虑问题才能详细周密;

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去想,这样观察事物才能明了全面。

【汇评】

吕新吾云:“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当旁观者之五。智虑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夺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志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陈榕门云:“恒言是非得失,不知是非者公,而得失者私也;是非者理,而得失者数也。得失之心重,则明者亦昏,勇者亦怯矣!”

【译注】

吕坤说:“人就是怕身在局内,有十个身在局内的人,也抵不过五个旁观者。因为身当其事时,思考因得失而昏迷;胆量勇气因得失而损丧。只有去掉患得患失的念头,才会昂扬奋发,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旦和旁观者一样,什么事做不成功?”

陈宏谋说:“常言总说‘是非得失’,却不知道‘是非’是为公而辩,‘得失’是为私而争;‘是非’是辩理,‘得失’却要凭命运。得失的思想严重,就是聪明人也会糊涂,勇敢的人也会怯懦的。”

【原文】

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译文】

没有个人想法掺杂,处理问题才会公正无私;

没有个人利益纠缠,分析问题才会明晰透彻。

【汇评】

当局之君子,不如旁观之众人者,以有心有我故也。

【译注】

身担事务的君子,之所以对事情的明了程度还不如旁观的人,就是他个人想法掺杂其中,自身利益纠缠其中的缘故!

【原文】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译文】

把自己置于是非之外,才能够公正地把握是与非双方,而无所偏颇;

把自己置于利害之外,才能够冷静地观察利与害二者,并把握变化。

【原文】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译文】

承担事业的人,应当置身于利害得失之外;

陈述意见的人,应当置身于利害得失之中。

【汇评】

置身于外,则无所顾忌;设身其中,则平易近人。二语各极其妙!

【译注】

置身事外,就会毫无顾忌,勇于开拓;置身其中,就会设身处地,平易近人。两句话各自都说得妙极了!

【原文】

无事时,戒一“偷”字;

有事时,戒一“乱”字。

【译文】

无事时,应该力戒苟且偷安之心;

做事时,应该力戒手忙脚乱之病。

【汇评】

吕新吾云:“有涵养人,心思极细,虽应仓猝,而胸中依然暇豫,自无粗疏之病。心粗便是学不济处。”

【译注】

吕坤说:“有涵养的人,心思非常细致,即使是应付突发事件,内心仍然是悠闲愉悦的,因而没有粗心疏漏的弊病。心粗就是学问修养还没有到家。”

【原文】

将来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

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译文】

对祸事,未发而能够预先消除;既发而能够及时解救;事过而能够有效挽回损失,这就叫通权达变,叫大才;

对事变未发而能够预先防备;初发而能够预知结局;定局而能够了解未来发展,这就是深谋远虑,是卓识。

【汇评】

陈榕门云:“如此讲才,方不是机巧;如此讲识,方不是揣测一流。”

【译注】

陈宏谋说:“这样的大才,才不是那种机巧的小聪明;这样的卓识,才不是那种对未来的胡乱猜测。”

【原文】

提得起,放得下;

算得到,做得完;

看得破,撇得开。

【译文】

对权柄,要能提得起,放得下,毫不执滞;

对事业,要能算得到,做得完,毫不疲沓;

对名利,要能看得破,撇得开,毫不贪恋。

【汇评】

非大有识力人不能,然亦要习学。

【译注】

不是具有远大的见识和才能的人。是做不到这三点的,但是也要学习。

【原文】

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译文】

挽救已经失败的局面,应当小心翼翼,如同驾驭临近悬崖的烈马,不能轻挥一鞭;

追求即将得到的成功,应当勇往直前,就像操纵逆流而上的小船,不可少划一桨。

【原文】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

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

【译文】

以一片真心对待别人,虽然事情未必能够成功,但事后一定会体察我的真诚;

用一番诡计处理事情,即使人们一时受到蒙蔽,但事后必然会识破我的虚伪。

【原文】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译文】

天下没有不能感化的人,只怕赤诚之心不到位;

天下没有不能做好的事,只怕树立志向不坚定。

【汇评】

汤潜庵云:“天下之事有真事,须天下之人有真心,无真心而做真事,必不得之数也。”

【译注】

汤斌说:“天下有真正的事业,须要天下的人用真心去开创,没有真心却去做真事,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原文】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译文】

与人相处,不能一任自己性情,而应该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

处理问题,切忌固执个人见解,而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汇评】

陈榕门云:“悉人之情,则于己方为得理;悉事之理,则于事方克有济。不是漫无主见,终日向人觅生活也。”

【译注】

陈宏谋说:“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才会使自己的言行更合理;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处理问题才更得体。这样才不是毫无主见,终日向别人的意向讨生活。”

【原文】

见事贵乎理明;

处事贵乎心公。

【译文】

观察事物,贵在道理明澈;

处理问题,贵在心底无私。

【汇评】

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矣!

【译注】

道理不明,就分辨不清是与非;用心不公,就无法使做事得体。只有道理明确而又公正无私,才能对事物无所疑惑,而处理问题就能够得当了!

【原文】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

于私事耿耿者,于公务必疏;

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

【译文】

急切追求天理的人,个人私欲一定很淡漠;

注重计较私事的人,对待公务一定很疏忽;

着意文饰外表的人,他的内心一定很空洞。

【原文】

居官先厚民风;

处事先求大体。

【译文】

当官为政,首先要使民风淳朴敦厚;

处理事务,首先要注意事情的整体。

【原文】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译文】

评论人,应该充分肯定他的长处,委曲地谅解他的短处;

办事务,应该首先弄清它的害处,然后再衡量它的好处。

【原文】

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

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

【译文】

小人处事,合于私利的就看做利,违背私利的就看做害;

君子处事,合于道义的才看做利,违反道义的才看做害。

【汇评】

刘念台云:“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利两者,正人禽分途处也。义也者,天下之公也;利也者,一己之私也。人才为一己起见,便生出许多占便宜心。于凡辞受、取与、出处、生死之际,总无是处。利利也,名亦利也,如以利,道德事功皆利也。为人子者有所利焉而为孝,其孝必不真;为人臣者有所利焉而为忠,其忠必不至。充其类,便是弑父与君,故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吃紧在破除乡愿窠臼。乡愿正喻利之深者,故圣人恶之。吾侪学问,只从念头处讨分晓,见得义当为,便必为;义不当为,便必不为。是辨之最明处。”

凡作事,第一念为自己思量,第二念便须替他人筹算。若彼此两益,或于自有益,于人无损,皆可为之。若益于己者十之九,损于人者十之一,即宜踌躇。若人与己损益相半,断宜撒手,况益全在己,损全在人者乎?若损己以益人,尤为上等君子。

【译注】

刘宗周说:“学问中最要紧的是道义和私利的辨析。因为这二者,正是人和禽兽最根本的区别之处。道义是天下人的公义,私利却不过涉及一己的私欲。一个人刚刚为自身私利而考虑,就会产生许多占便宜的想法,这样在他推辞或收受、奉献或享用、挺身或回避、或生或死的关头,就常常不能正确处理。钱财是私利,名声也是私利,用私利的观点来衡量,道德和事业也都成为谋求私利的手段了。当儿子的为了私利而孝敬父母,他的孝行一定不是真心;当臣子的为了私利而忠于朝廷,这种忠诚一定是不彻底的。推广他的同类,就是杀父弑君的乱臣贼子,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最要紧的是破除伪善欺世的好好先生和老一套做法。无是非原则的好好先生其实是深于私利的人,所以孔子十分厌恶他们。我们这些读书人,应该只从道义上判断,道义上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道义上不应该做的,就坚决不去做。这样才算把利与义分辨得明晰无疑了。”

凡做事,第一个念头是考虑自己,第二个念头就应该考虑别人了。如果一件事对人对己都有益,或者是对自己有益,对别人也没有损害,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去做。如果这件事十分之九对自己有益,十分之一对别人有损害,就应当反复考虑。如果这件事对自己对别人利害平均,就断不能干;何况是益处全在自己,损害全在别人呢?如果是宁可损害自己也去使别人受益,就是极出色的君子了。

【原文】

只人情世故熟了,什么大事做不到?

只天理人心合了,什么好事做不成?

【译文】

只要对人情世故熟悉了,还有什么大事做不成?

只要使天理人心合一了,还有什么好事办不成?

【汇评】

陈榕门云:“此人情在公一边看。熟者,体察而熟悉之,不是揣摩世故,曲徇人情。”

【译注】

陈宏谋说:“这所谓人情世故是放在公的角度上去说的。熟,就是体会、观察进而熟悉它,而不是老于世故的曲从人情。”

【原文】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

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译文】

只要对一件事情不留心,这件事情就得不到应有的料理;

只要对一个物品不留心,这个物品就得不到合理的安排。

【汇评】

心头有一分检点,自有一分得处。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苟,其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遇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细者,皆当慎重处之。及事将完,越要加慎、加勤、加宽。

【译注】

有一分检点,自然有一分好处。求学的人只要事事都留心,一丝不苟,那么他的道德学业就和流水一样,时时进步了!

遇事不可以轻率疏忽,即使是十分细微的事,也应慎重处理。到了事情接近完成时,更要加倍地慎重、勤恳、宽容。

【原文】

危峰峻岭,带住缰儿,何曾失足?

平原旷野,放开鞍辔,每致倾颓。

【译文】

峰岭险峻,只要拉住缰绳,何至失足摔倒?

原野平旷,一旦放开马儿,往往招致伤残。

【原文】

险不足忧而当惧;

夷不足喜而当省。

【译文】

危险不值得忧愁,但是应该知道恐惧;

平顺不值得高兴,反而应该多加小心。

【原文】

功贵不伐;

过当不二。

【译文】

有功劳,贵在不骄傲夸耀;

有过错,应当不重蹈覆辙。

【原文】

任事而人不知其能,老子云:“无为之为道。”

出世而己无所遗憾,庄子曰:“有欲之非德。”

【译文】

能担大任,别人却看不出才干,这才体现了老子说的无为大道;

隐逸出世,自己却不感到遗憾,这才体现了庄子说的有欲非德。

【原文】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译文】

对于刚到手中的事情,不要急躁,而应当静下心,谨慎周密地思考斟酌;

对于考虑成熟的事情,不要延缓,而应当下决心,果决迅速地着手实行。

【汇评】

陈榕门云:“‘缓’字是详慎,不是怠缓;‘急’字是果决,不是急遽。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正是此意。”

【译注】

陈宏谋说:“‘缓’字是考虑问题要谨慎周密,不是怠惰迟缓;‘急’字是处理问题果敢迅速,不是急躁匆忙。周公考虑问题时夜以继日,反复揣摩,一旦思考成熟,就坐着等待天明,以便及早实行,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

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

【译文】

事业如有机缘,总是让人感到不先不后,似乎刚刚凑巧;

命运如果坎坷,却又让人以为步步踏空,反复枉费心机。

【汇评】

张梦复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集注:‘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余少奉教于姚端恪,云:‘服膺斯语,每遇疑难踌躇之事,辄依据此言,稍有把握。’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疑。审此则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此‘为’字甚有力。既知利害有一定,则落得做好人也。权势之人,岂必与之相抗以取害?到难于相从时,亦要内不失己,果谦和以谢之,宛转以避之,彼亦未必能祸我。即祸我,亦命数宜然,又安知委曲从彼之祸,不更烈于此也?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以媚上官,安知用官银之祸,不更甚于上官之失欢也?昔者米脂令边君,掘李贼之祖坟。贼破京师后,获边君,置军中,欲甘心焉,挟至山西,以二十人守之。边君夜遁,后复为州守,自著《虎吻余生》记其事。李贼杀人数十万,究不能杀一边君。死生有命,宁不信然?”

“予官京师日久,每见人之数应为此官,而其时本无此一缺。有人为竭力经营,干办停当,而此人无端值之。如此者不一而足,此亦举世之人共知之,而当局往往迷而不悟。其中之求速反迟,求得反失,彼人为此人而谋,此事因彼事而坏,颠倒错乱,不可究诘。人能将耳目闻见之事,平日体察,亦可消许多妄念也!”

朱子云:“今人必要算到有利无害处,天下事哪里被你算得尽!”

【译注】

张梦复说:“孔子说:‘不了解命运,就不能成为君子。’《集注》解释说:‘如果人不了解命运的作用,看到有害的就逃避,见到有利的就去追逐,这样怎能成为君子呢?’我年轻时,曾受教于姚端恪先生,先生说自己在遇到疑难事情时,就依照这句话去判断选择,才大致上有了主张。古人说:‘谨守《周易》的义理,等待天命的摆布。’又说:‘遵循礼法,去等待天命的安排。’人的一生祸福、荣辱、得失,有固定的命运,这是确定不疑的。体察到这个道理,遇到灾祸虽然要躲避,但知道也有避不开的灾祸;遇到利益虽然要追求,但了解有不必追求的利益。一味追求利益或躲避灾害的思想消除了,做君子的信念才能产生。这个‘做’字非常重要。既然利与害都有固定的安排,落得做个好人就可以了。权贵势要,难道就一定要和他对抗而遭到报复吗?到了确实难以顺从他时,也要内心不失主见,如能谦逊从容、委婉地避开,他也不一定真的加害于我;即使加害于我,也是命运安排,又怎知委曲顺从的危害,不比这更为厉害呢?假如我担任州县长官,决不会动用官府的钱财去巴结上司,因为怎知擅用官府公款的罪,不比失去上司的宠爱造成的结果更严重呢?过去陕西米脂县县令边某,曾挖了李自成的祖坟。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捉住了他,把他关在军营里。李自成想要把边某押回陕西祖坟去处死来解恨,而押解到山西时,在二十名士兵的看守下,边某竟在夜里逃跑了,后来又担任了州的太守。他写了《虎吻余生》,来记叙这段经历。李自成杀人几十万,但终究不能杀死一个边某人。死与活都有命运的安排,难道还不确实吗?”

“我在京城做官时间很久了,常常看到有人各方面条件都好,应该出任某一官职了,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官缺。还看到有人竭力活动,上下买通,好容易办理妥当了,却被那个条件具备的人毫不费力地占了位置。这样的事很多,也是世人都知道的,但是身当其事的人,却往往执迷不悟。其中求快反慢,求得反失,辛苦筹划,却为别人帮了忙,事情理应成功却无端失败,种种颠倒错乱,简直不可追问。如果人能把看到听到的这些事,在平时加以省察体会,就可以消除许多虚妄的念头了!”

朱熹说:“现在人考虑事情,一定要算计到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一点害处才去做,然而天下的事,哪能被你算尽呢?”

【原文】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不言;

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不为。

【译文】

虽能讲出道理,但是无助于治国安邦,这样的方略,君子不谈;

虽能体现技能,但是无助于事业成功,这样的事情,君子不做。

【汇评】

君子所言者,不出名法权术;所为者,不出农稼、军阵、周务而已。故叔孙通欲起礼,汉高帝曰:“得无难乎?”对曰:“礼者,因时世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张释之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施行。”由是言之,夫理者,不因时俗之务而贵奇异,是饿者百日以待粱肉,假人金玉以救溺子之说矣。昔楚之公输、宋之墨翟,能使木鸢自飞,无益于用。汉之张衡能使参轮自转,魏之马钧能使木人吹箫,苟无益于用而为之,则费功损力,其害多矣。《庄子》曰:“朱汗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今之学者,不务实学,逞无益高论与奇技淫巧者多矣,可实行哉!

【译注】

君子言论所涉及的,不出名法和权术之外;所做的,不出农业、军事、政务等事之外。所以叔孙通要制定礼仪,汉高祖说:“不会很难吧!”叔孙通回答说:“礼这种东西是随着时世人情而制定的。”张释之讲论治国的道理主张,文帝说:“讲得浅近些,不要有太高深的道理,只要现在可以施行的就好。”由此看来,如果治理国家不依从时俗急需去做,而以奇异为贵,那就等于让饿了多日的人等待黄粱米饭和肉食,借给别人金玉珍宝去拯救溺水的孩子。过去,楚国的公输般,宋国的墨翟,能使木制的鸟飞上天,但并无实际用途。汉代的张衡能使车的三个轮子自己运转而不靠马的拉力。魏国的马钧能制出会吹箫的木人。但做这些东西,费功损力、劳民伤财,它的害处太多了。《庄子》说:“朱汗漫跟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花费了千金的学费,但学成之后,却没有使用这种技术的机会。”现在研究学问的人,不去学习实用的知识,却喜欢炫耀无用高论和怪诞的技巧。这种情形真是太多了,怎么可以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