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在一个人只剩下自己的生命时,内在的力量到底还有多少呢?没有勇气继续奋斗、自认挫败的人,那么他的能力便会消失。只有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人,才会在失败之后有伟大的进展。
有人这样认为,已经失败多次了,再试也没有多大用处。这种人太自暴自弃了!一个人的意志永不屈服,在他看来,无论成功是多么遥远,失败的次数有多少,最后的胜利仍然会属于他。狄更斯小说里的守财奴斯克鲁奇,开始时爱财如命、一毛不拔、残酷无情,他甚至把全部的精力都钻在钱眼里。可晚年时,他竟然变成了一个慷慨的慈善家,变得宽宏大量、真诚爱人。狄更斯的这部小说有着真实的背景,生活中也的确有这样的事实。人的本性都可以由恶劣变为善良,人的事业又何尝不能由失败变为成功呢?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失败了再起来,面对失败从不沮丧,抱着不屈不挠的无畏精神,向前奋进,最终获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无数人,尽管失去了拥有的全部资产,然而他们并不是失败者。他们依旧有着不可屈服的意志,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凭借这种精神,他们依旧能成功。
真正的伟人,面对种种成败,从不介意,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失望,绝不失去镇静,只有他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中,心灵脆弱者只有坐以待毙,但意志坚定的人却仍旧充满自信。因此他们能够克服外在的一切境遇,去获取成功。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失败,是走上更高地位的开始。”许多人之所以获得最后的胜利,只是受恩于他们的屡败屡战。一个没有遇见过大失败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胜利。事实上,只有失败才能给勇敢者以果断和决心。
即使是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不曾失败。正因为有过多次的失败,才会得到多次的经验;经过几次教训后,才能够成熟起来。如果不肯承认失败,就永远不会进步。要是只是在失败面前强调客观原因,抱怨他人,就只会使自己一再地处在失败和不幸的漩涡当中。所以,如果遭遇失败,也应知道:失败并不可怕,一蹶不振才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经验不是真理,不要迷信经验
传说在浩瀚无际的沙漠深处,有一座埋藏着许多宝藏的古城。要想获取宝藏,必须穿越沙漠,战胜沿途数不清的机关和陷阱。
一个勇敢的人决定去寻宝。
为了在回程的时候不迷失方向,这个勇敢的寻宝者每走出一段路,便要做上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勇士最终找出一条路来。就在古城已经遥遥在望的时候,这个勇敢的人却因为过于兴奋踏进了布满毒蛇的陷阱,眨眼间便被饥饿的毒蛇吞噬。
过了许多年,终于又走来一个勇敢的寻宝人。他看到前人留下的标记,心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的,既然标记在延伸,说明指路人安全地走下去了,这路一定没错!于是他沿着标记走下去,最后落进同样的陷阱,成了毒蛇的美餐。
最后一位走进沙漠的寻宝人是一位智者。他看着前人留下的标记想:这些标记可不能轻信。否则,寻宝者为什么都一去不返了呢?智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重新开辟了一条道路。他每迈出一步都小心翼翼,扎实平稳。最终,这位智者战胜了重重险阻抵达古城,终于获得宝藏。
前人走过的路,并不一定通往成功。已被踏平的大路尽头,绝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藏。即使原来真有宝藏,也早已经被那些更早踏上这条路的人采掘干净了。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或者别人的经验都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崇拜心理,认为这种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有的时候,我们正是被自己相信的东西眯住了眼睛,而看不到正确的道路。其实过去的经验并不是真理,也不是可以照搬的,千万不要被经验束缚了自己的头脑。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着名领袖。康有为出生在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之中,有博览群书、受良好传统教育的条件,也因为家庭的殷实,他能够接触西学。阅读之后,深感“西人治术之有本”,因此他抛弃中国传统故见而大讲西学,开始产生仿照西方进行变法维新的要求。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瓜分狂潮的风起,把中华民族推入亡国灭种的危境。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这次上书虽未到达光绪皇帝之手,但起到了推动变法的积极作用,变法声势空前高涨。
康有为这位风云一时的人物,放眼世界,看到了中国不推行变法必然灭亡的趋势,把握时机,把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然而他毕竟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想主义者,只凭借着那些书本上的别人的经验,不去思考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那种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就埋下了失败的基因。固然,守旧势力的过分强大,乃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学习与借鉴西方经验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康有为在这一点上犯了照搬的错误,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成功的经验不可以复制。即使它在别人身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那也不代表在你的身上同样也会见效。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了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后来,人们便用“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比喻经验的可贵。
但是,经验可贵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迷信经验,不敢走自己的路。
历史上机械照搬历史经验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
宋襄公率兵打仗,与敌人隔河对阵。敌人发起了冲锋,宋襄公的谋士要求他发令乘敌人半渡之机发起反攻。宋襄公却说:“君子不乘人之危。”因此一定要等敌人渡河列阵才开战,结果被敌人打败。宋襄公也许相信“仁者无敌”这个道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仁者无敌”说的是一种政治战略,而不是军事战术手段。由于宋襄公并没有真正掌握“仁者无敌”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因此错误地把它应用到战场厮杀的情景之下,结果导致兵败,成为千古笑柄。
在如何看待前人经验方面,毛泽东的《实践论》做了完美的解释。他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这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迷信他人经验的做法和想法。都必将在现实面前碰壁。
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个“小马过河”的寓言:说的是一只小马要过河,牛说不深,但松鼠却说水很深,而且他的一个伙伴就淹死在里面。
等到小马过了河的时候才明白,河水既没有牛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经验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生物钟,因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保留地把别人的经验套在自己身上。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吸收其中的精髓,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迷信经验。经验并不神秘,经验就在我们心中。
避免因犯愚蠢的错误而自毁前程
史蒂芬·马克是个有成就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他,36岁时已成为福克斯电视台和福克斯新闻处的总裁。但去年夏天,马克的事业忽然翻船。因为抢了上司的风头,使上司大失面子,他突然被通知“下岗了”。
为什么像史蒂芬·马克这样的聪明人会干这样的蠢事?搞清聪明人为什么会犯自毁前途的错误,有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下是《从失败到成功的销售经验》的作者弗兰克·贝特格归纳的聪明人干蠢事的几点缘由:
(1)骄傲自大
“聪明人总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纽约市洛克菲勒集团的副总裁布兰丹·塞克斯顿说。“因此很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1990年,有人揭发名校史丹福大学要纳税人负担一些与政府研究工作无关的开支,例如买了一艘22米长的游艇,以及为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的新夫人举行了一个欢迎酒会。可是肯尼迪不认错。他承认曾用公费支付一些“间接研究费用”,包括购买餐巾、桌布以及在他住宅里举行一次晚宴的开支。他还说:“我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屋里每一朵花都应该用间接研究费用来购买。”
肯尼迪用这种狂妄态度处理这宗引起公愤的事,结果是自掘坟墓。“他似乎认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正当的--因为是他做的,”斯坦福大学里一个熟悉内幕的人说。不到几个月,肯尼迪宣布辞去校长职务。
(2)孤立无援
一个人如果特别聪明,那么他会从小就容易离群孤立。聪明的少年会觉得自己和其他儿童格格不入,于是很自然地会物以类聚,只和别的聪明少年交往。这种现象也会在公司里发生。
“聪明人多半只喜欢和其他聪明人在一起,”美国高峰通讯公司的执行总裁詹姆斯·韦斯利说,“那本来是好事,可是,当这些人开始倚靠聪明,排斥经验,大事就不妙了。”
危险之一就是不愿意承认有改变的需要。“当一班聪明人一致同意了一个计划,”韦斯利说,“他们会对这个计划坚持到底,即使其他人都已看到方向错误,他们也不会回头。”
不久前,万国商业机器公司就发生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几十年来,这家公司在电脑工业中一直独霸一方。后来,大型电脑的市场开始衰退,消费者转为需要较小、较便宜的系统。然而,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经理阶层没有料到这场革命的步伐那么快速。结果如何?该公司在过去两年共亏损了78亿美元,创下了空前纪录,被迫要大量裁员。
要和别人合作顺利,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聪明人因为对思想比他们慢的人不耐烦,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这种不耐烦,”官能国际通讯公司的总裁罗伯特·舒佛说,“可能是危险的陷阱。”某规模庞大饮品制造公司的市场推广主管聪明又能干,但是他负责推销的一种新饮品在市场上反应冷淡。后来,他的上司发现他的下属曾向他提出许多忠告,但他一概置之不理。他的解释是:“无能的主管才会听下属的意见。”他的事业不久之后就走下坡。
(3)不顾后果
聪明人脑子里总是在想:“我的下一个高招……”由于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这些聪明人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害,就像前美国参议员加利·赫特那样。赫特曾获纽约时报“当代美国政界最有智慧的人之一”荣誉。1987年初,他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胜望极浓。当时有传言说他有婚外情,他于是向新闻记者提出挑战:“跟踪我吧。”他们真的去跟踪他,结果发现他和29岁的模特儿当娜·莱斯在一起。一张小报刊出了赫特在游艇“胡闹”号上把莱斯抱在怀里的照片后,赫特想成为总统的美梦随即破灭了。这是他自己不顾后果的结果。
(4)过分好胜
许多聪明人都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在这方面胜人一筹,并不等于在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成功。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维克托·奇亚姆利用电视广告推销他的雷明登产品,赚了好几百万美元。1988年,奇亚姆收购了职业足球队“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可是,经营一支正在挣扎求存的足球队和推销电动刮胡刀完全是两回事,他不久就亏损惨重。到奇亚姆把球队出让的时候,他已经损失了几百万美元。
许多有杰出成就的聪明人都会从这些大错中取得教训。他们愿听别人的意见,不会目空一切。他们积极征求下属的建议,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
美国的萨姆·沃尔顿是一位商界奇才,把一家卖廉价商品的铺子发展成为有资产550亿美元的华尔市场集团。他的成功之道是不把自己关在总部里面。他常常坐他自己的飞机到全国各地巡视各分店,听取“合作者”的意见,甚至向顾客赠送巧克力花生糖。
沃尔顿的谦虚是他成功的另一因素。这会令竞争者低估了他,而他的雇员则觉得什么都可以对他说。“我们并不是精明过人,但我们肯改革。”沃尔顿去世前不久曾这样说。我们只需相信这句话的后半句。
哈罗德·丁克尔在39年教书生涯中注意到一件事。他说,进入社会后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从前在学校里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聪明学生会犯愚蠢的错误而自毁前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成功的人知道,如果你只是第二名,就要加倍努力。
自卑心理不可取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
世界着名的走钢索的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一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索名人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