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芒种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芒种时节养生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保持愉快的心态,忌恼怒、忧郁。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小食肉食,多食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283.夏至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夏至正值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
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
夏季养生须心静,古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嵇康在《养生论》
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284.小暑节气的保健有哪些?
大暑前后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传统的养生方法推崇饮用冷开水。
285.大暑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天气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损,尤其是体虚气弱者易患中暑等病。当出现持续6日以上最高气温大于37℃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适当给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中暑的诱发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气温太热,故要以预防为主,常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在家也好,外出活动也好,应巧妙地避开最高气温段。此节气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头,所以心脏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炎等病的患者,在此节气要格外小心。
大暑节气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286.立秋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湿度大。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有人主张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287.处暑之时的保健有哪些?
处暑节气时,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秋燥与人的体质有关,所以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和重视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时节。
注意饮食调节也能预防秋燥。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做到少量而频饮;其次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88.白露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其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t一是过敏性体质;二是不止一次地接触或吸人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积极预防过敏性疾病。
在这一节气中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于结及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289.秋分节气的保健有哪些?
秋分标志着已经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需本着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古代民间有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调节精神的一荆良方。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痰湿体质的人应忌食油腻;火热体质的人应忌食辛辣l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季节。中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胃病患者还要避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导致病情恶化。
29O.寒露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另外,这个时节也好发中风、哮喘病、肺炎等疾病,应注意预防。
在寒露节气中,合理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寒露后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h、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药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大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291.霜降节气的保健有哪些?
霜降时节,民间食俗很有特点,古人一般吃羊肉、兔肉秋补。
有些地方的民俗是霜降时吃红柿,据说能补筋骨。
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愈合。
因此消化道溃疡患者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
霜降之时,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292.立冬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立冬这一节气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似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立冬之后,睡觉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除了能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及防治感冒等病症的作用。
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故冬天应常晒太阳,能起到壮阳、温通经脉的作用。曹慈山《老老叵言》记载,“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喧’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明确提出了“负日之喧”的健身养生作用。
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增加热能。在蛋白质、糖和脂肪这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时的需求水平,热能增加部分靠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
中医学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但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视机体阴阳的盛衰而进行调补。同时,冬季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
293.小雪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体强健,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当吃些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294.大雪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冷,我国北方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头、胸、脚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
295.置冬至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冬至后,天气寒冷,应注意防寒保暖,并适当进补,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少生病,保健康。此时养生要做到:
(1)劳而勿过:“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即为养生之道。
(2)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
合理安排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养其肾精。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以保持头脑清醒灵活、五官灵动敏锐、肢体强健有力。
(3)心态平和:即处世要豁达谦让,和善待人,生活知足,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有诗云t“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心态平和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4)饮食养生:冬至期间在饮食上应多食羊肉、菠菜、香菇等食品,以养脾肾。从冬至日起可常吃羊肉炖萝卜和炒双菇等食品,羊肉炖萝卜能补虚御寒,强身健体,炒双菇则可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家庭菜肴搭配,应避免油腻或过成,同时食宜温热熟软,寒冬人体阳气渐衰,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阳气。
296.小寒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
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猪肝、猪肚、火腿、狗肉、鸡肉、羊乳、鹅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淡莱、蚶、酒等。特别要提出的是,小寒时节正是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下面介绍两款适合于小寒时节食用的食疗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食内喝汤。本品温中补血、祛寒强身,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2)核桃仁饼: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核桃仁碾为碎末,与面粉、白糖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为薄饼食用。本品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于结等肺肾两虚的人群。
297.大寒时节的保健有哪些?
大寒是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时的养生,要着眼于“藏”。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避免急躁发怒,不要轻易扰动阳气,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在这个季节,除了要注意精神调养、早睡晚起外,还应注意调养肾气。古人常在此节气服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以补充肾气,肾气充足,能抵御寒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到健体防病的作用。
古谚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参芪酒,晚服地黄丸”的说法,说明了在此节气补养人体肾气的重要性。下面介绍对补肾养血很有益处的两款药膳:
(1)红杞三七鸡: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鸡1只,姜、葱、绍兴酒、胡椒、味精各适量,炖汤食用。有温中补虚、补肾养血活血的功效。
(2)当归羊肉汤: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炖汤食用。能助阳、补血、活血、温通经络。
大寒时节应少吃海鲜、冷饮等,因为天气寒冷,内食寒凉,内外皆寒易伤脾胃,进而损伤人体正气。
二、四季养生
298.四季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1)顺应自然的原则:顺应自然是四季养生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养生保健以天地为法则,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使心神、形体适应阴阳的变化和四季气候变化,以求自强不息,祛病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