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汇管制
1.外汇管制的目的
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是一个国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护汇率稳定,指定或授权某一政府机构(财政部、中央银行或专设的外汇管理机构)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措施,特别是通过制定外汇管理的法令和法规的形式,对其境内的外汇收支、存兑、买卖、借贷、转移以及本国货币的汇率和外汇市场活动等进行的管理和限制。
一国实行外汇管制的主要目的是:
(1)限制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入,鼓励本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出,以保护和扩大本国的生产;
(2)限制不利于本国发展的资本流出入,防止外汇投机,以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稳定国内物价水平,避免国际市场价格巨大波动的影响;
(4)以外汇管制为手段,迫使其他国家修改关税政策、取消商品限额或其他限制,所以这也是争夺国际市场的有力手段。
2.外汇管制的手段
概括地说,外汇管制包括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两方面。
外汇的数量管制就是对外汇交易的数量进行限制,又包括外汇配给控制和外汇结汇控制两种。通常采用的措施是进出口结汇制度、外汇配给制度、进口许可证制度、非贸易外汇收支管制和资本输出入管制。
外汇的价格管制主要是采取复汇率制度和本币币值高估政策。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外汇管制
贸易外汇管制指对商品进出口所发生的贸易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的管制。贸易外汇管制包括出口管制和进口管制两方面。
出口管制主要是实行出口申报制度和较为严格的结售汇制度。进口管制主要是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和进口配额制度等。此外,有些国家还通过缔结清算协定的方式对外汇进行管制。
(2)非贸易外汇管制
非贸易外汇管制指对非贸易往来所发生的外汇收支进行的管制。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外汇收入,限制外汇流出。
(3)资本输出入管制
资本输出入管制指对资本的输出或输入进行管制。一般来说,外汇短缺的国家对资本流入不加限制,并采取各种鼓励资本流入的政策,但是对资本流出则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外汇富余的国家则可能采取相反的政策,鼓励资本流出、限制资本流入。
(4)汇率管制
汇率管制指通过以法定汇率代替自由汇率,并规定企业和个人向指定银行买卖外汇时均按法定汇率进行折算,从而达到稳定汇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的的一种管理措施。汇率管制的形式有多种,但是以实行差别汇率较为常见。在实施外汇管制过程中,一国政府对本国货币规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外汇率,即实行复汇率制,并且规定每一种汇率适用于某类交易或某类商品,以达到鼓励和限制某种商品出口和进口的目的。
(5)对黄金和本币出入国境管制
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对黄金和本币出入国境一般都采取某些限制性的措施。对于黄金来说,各国一般都禁止私人输出黄金,有的国家还禁止私人输入黄金。对于本国现钞,一般规定有最高输出限额,在限额以内可自由携带出境,超过限额须经外汇管理机构审批;对输入本国现钞,有的国家不加限制但规定必须用于指定用途,有的国家则与输出一样采取限额管理。
(四)货币的自由兑换
1.货币自由兑换的含义
所谓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国货币购买(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用某种外国货币购买(兑换)本国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国家对上述自由兑换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形成了不同含义的货币自由兑换。按产生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分,货币自由兑换可以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两种。
2.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概括地讲,一国货币能成功地实行自由兑换(特别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应基本达到以下几项条件。
(1)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
一国宏观经济情况是否健康,可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①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即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等经济过热现象,不存在大量失业等经济萧条问题,政府的财政赤字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金融领域不存在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乱集资等混乱现象。
②有效的经济自发调节机制,即市场机制。经济自发调节机制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市场发育程度,一般要求一国具有一体化的、有深度的、有效率的市场体系。
③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
(2)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
宏观经济状况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状况为前提的,而且从长远看取决于后者。一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在一国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后,企业将面临非常激烈的来自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它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货币自由兑换的可行性。
(3)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的可维持性
从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来看,合理的经济结构主要体现为国际收支的结构可维持性。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要求之一是消除外汇短缺,即实现外汇收支在趋势上的大体平衡,尤其是要将经常账户中的外汇短缺基本解除,否则在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后,经济意义上的外汇短缺将转化为统计意义上的收支失衡,导致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及外汇债务的上升,在有的情况下还会演变为资本逃避。国际收支可维持性的要求之二是政府具有充足的国际融资能力或国际储备。
(4)恰当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
汇率水平恰当不仅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也是货币自由兑换后保持汇率稳定的重要条件。在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汇率的高估和低估极易引起投机,从而破坏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汇率水平能否经常保持恰当则与汇率制度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选择具有更多浮动汇率特征的汇率制度更为合适。
国际储备政策
(一)国际储备的基本内涵
1.国际储备的概念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的概念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2.国际储备的构成
(1)货币性黄金(黄金储备)
一国中央银行或财政部集中保管的金块与金币。
(2)外汇储备
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外汇部分。
(3)在IMF的储备头寸
指一个国家加入基金组织时所缴纳的份额。
(4)特别提款权
3.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按照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征,广义的国际储备可以划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又称为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
通常所讲的国际储备是狭义的国际储备,即自有储备,其数量多少反映了一国在涉外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地位。而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所构成的国际清偿力,则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1.支付国际收支逆差
2.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国汇率稳定
3.充当对外举债的保证
(三)国际储备的供给
1.影响国际储备供给的主要因素
国际储备的供应量取决于国际储备的四个构成要素的增减变化。总体来说,影响一国国际储备供应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决定和影响一国出口创汇和换汇能力以及对外投资收益的因素;二是决定和影响一国获得国际信贷的能力。这两类因素对国际储备供应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际收支顺差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意味着该国的国际储备存量增加。
(2)国际信贷
一国从国际上取得的国外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互惠信贷,以及非官方的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筹资等,都可以充作外汇储备。
(3)干预外汇市场所得的外汇
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而收进的外汇,可以增加国际储备的存量。
(4)黄金存量
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货币性黄金存量的增加,也会增加该国的国际储备。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国内收购黄金;二是在国际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这两条途径都可增加国际储备。
(5)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特别提款权是IMF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国际流通和支付手段,是各成员国国际储备的一个构成部分。特别提款权每5年分配一次,但分配的数量有限。
(6)在IMF的储备头寸
这是一国国际储备的来源之一,但是其数额的大小取决于IMF分配给各成员国的配额,而且在使用时还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在上述各种国际储备供给中,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虽然是一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是由IMF根据各国的份额分配的,一国无法主动地增加其持有量。因此,一国增减国际储备,主要从黄金和外汇储备等方面着手。
2.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相对短缺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相对短缺的原因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
(1)需求较大
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所需的储备也就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较大,进口制成品,因此也造成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对国际储备需求较大;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不完善,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也需要较多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此外,发展中国家融资能力较弱,经济结构单一等等都导致对外汇储备需求较大。
(2)供给不足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由于经济实力等因素,常受到贬值的压力,易造成国内通货膨胀;而且其黄金储备有限,在IMF的储备头寸及SDR等所占份额极少,这也限制了其储备供给的来源。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使储备需求较大,只有通过维持国际收支顺差来提供根本性储备来源,不能通过直接发行货币来弥补逆差,从而使得其外汇储备不足。
(四)国际储备的需求
1.特里芬关于国际储备与进口关系的论述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鲁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和美元危机》一书中,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1950-1957年)世界上三四十个国家的储备状况,并结合考察了外汇管制情况,得出结论:
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少一点,但底线在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多一点,但一般不超过50%。对大多数国家来讲,保持储备占年进口总额的30%~40%是比较合理的。特里芬的这项研究,开创了系统地研究国际储备的先例。
2.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
(1)进口规模
一般采用年进口额这一指标来推算一国的最佳储备量,这一比例范围控制在20%~50%,由于国际资金流动的迅速发展,其适用性明显下降。
(2)进出口贸易(或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
(3)汇率制度
储备需求同汇率制度有密切关系。如果一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并且政府不愿意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那么相对而言,就需要持有较多的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巨额逆差或外汇市场上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投机。反之,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储备的保有量就可相对较低。
(4)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
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的自动调节机制和政府调节政策的效率也影响储备需求。
若自动调节机制的效率很低甚至为零,那么逆差将不得不依靠国际储备(或政府的政策)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储备需求自然就高。协调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效率越高,储备需求就越小;反之,政策效率越低,储备需求就越高。
(5)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一国政府的储备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但是,将获取的储备存放在国外会导致一定的成本,成本越高,储备的保有量就越低。
(6)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越发达,政府保有的国际储备便可相应越小;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
(7)国际货币合作状况
如果一国政府同外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其他货币当局能协同干预外汇市场,则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越少。反之,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8)国际资金流动情况
在国际资金流动非常突出的今天,国际储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维持作用更主要地体现在抵消国际资金流动的冲击上。由于国际资金流动的规模非常大,因此一国在不能有效、及时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借入储备的情况下,其自有储备的数量需求就大大增加。但是,国际资金流动条件下的一国储备的合理数量尚是一个探讨之中的问题。
(五)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1.储备货币种类的安排
一般地说,储备货币的币种及其结构比重的选择,除了要遵循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流动性、安全性和营利性这三个原则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该国各种贸易和金融性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币种。
(2)债务净额的币种构成。
(3)该国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干预货币的币种。
(4)各种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5)该国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