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20612000000063

第63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1)

【本章重点】

1.客观地对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前国际货币制度进行评价。

2.熟悉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涵

1.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为了有效地调节国际货币经济关系,各国按照某些共同的标准或根据某种国际协定,对国际间的贸易交往、债务清算、资本转移等活动所涉及的国际汇兑、汇率制度安排、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与供应以及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所确定的一系列规则、安排、惯例和组织形式的总和。

2.国际货币制度的分类

国际货币制度可以从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形态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1)根据货币本位或储备资产的性质,可以将国际货币制度分为三类①纯粹的商品本位,如金本位;②纯粹的信用本位,如不兑换的纸币本位;③混合本位,如金汇兑本位。

(2)根据汇率弹性的大小,可以将国际货币制度分为三类①固定汇率制;②浮动汇率制;③介于两者之间的汇率制度,如爬行钉住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等。

(3)将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结合起来进行划分,也可以将国际货币制度分为三类①金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②信用本位(纸币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③混合本位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

1.国际金本位制度

(1)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②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③国际金本位制度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的功能;④在金币流通的国家,金币还可以自由铸造。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汇价的波动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在此幅度内摇摆。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统称为黄金输送点。

(2)对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评价

国际金本位制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从积极方面来看,由于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必须固定货币的黄金价格,因此各国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金本位制限制了各国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和可预测。所以,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稳定货币比价和价格水平,可以为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当然,国际金本位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它过于“刚性”,这表现在:

①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难以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消除失业,这样就限制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旦出现国际收支调节和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的矛盾,便使相关国家政府陷入“两难”的困境,结果各国往往会优先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而不惜违背金本位制的基本原则。

②在国际金本位制下的价格稳定只有当黄金与其他商品和服务间的相对价格较为稳定时才能够实现,但实际上在国际金本位制时期,由于黄金产量和相对价格并非确定不变,因而价格水平并不是长期稳定的。

③在国际金本位制下由于黄金是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和最后的结算手段,因此该制度成功与否取决于货币黄金的增加能否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实际上由于黄金产量增长的有限性和黄金在各国分布的不均衡性,往往会导致黄金供应量不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因而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④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没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银行体系没有过剩的黄金储备;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完全受两国的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等等,但事实上,这些基本条件很难完全具备,因而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也很难发挥作用。

⑤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英镑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货币,这使英国获得了支配国际货币秩序和控制世界金融的特权,这种国际货币秩序给英国等核心国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它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所以在这种国际货币秩序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此外,黄金产出国(如南非)也会通过出售黄金而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3)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由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加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面临崩溃的结局。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放弃了金本位制,英国、美国、法国等也放弃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征

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在美国、英国等国的积极推动下,1945年12月27日,3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字仪式。至此,《布雷顿森林协定》开始生效,从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①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第一,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即美元钉住黄金),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成员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第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成员国货币钉住美元),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从而间接地与黄金挂钩。

这种“双挂钩”的汇率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②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③废除外汇管制。

④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综上所述,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这种“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的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但是可以通过能兑换黄金的美元间接地与黄金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世界货币的职能,而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依附于美元。因而,在该体系中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即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金本位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以有人称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新金汇兑本位制或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内在原因——“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同时肩负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责:一要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足够的清偿力即美元;二要保证美元按固定的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于是,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地增长;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美元的这种两难,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于1960年《黄金与美元危机》首先预见,称“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和性质。这个危机的性质就是美元的可兑换性危机,即美元无法按固定比价维持同黄金的兑换性。随着流出美国的美元日益增加,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性(按固定价格)必将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美元的可兑换性信誉必将受到日益严重的削弱。换言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制度,由此导致的体系危机是美元的可兑换性危机,或可称为人们对美元可兑换性的信心危机。

(3)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结束了战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混乱的局面,使当时的国际货币秩序重新归于稳定。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美元-黄金本位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储备不足的矛盾。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广泛开展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特里芬难题”的矛盾。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僵化的汇兑体系难以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动。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三)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

1.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间为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与协商。

最终各方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签署了一个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并于1978年4月1日生效。自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Jamaica System)。

牙买加体系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同时又摈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汇率制度。其基本内容如下。

(1)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IMF的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但各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必须接受IMF的监督,并与之进行协商。

(2)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间的国际清算。

(3)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4)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2.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牙买加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在牙买加体系下,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储备货币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其地位不断被削弱,而联邦德国的马克、日元及特别提款权(SDRs)、欧洲货币单位(EUC)等作为储备资产的地位不断提高;黄金不再作为货币,但是各国仍然保持大量的黄金储备。

(2)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

牙买加协议允许成员国自由作出汇率安排,所以,在此体系下的汇率制度的特点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同时并存,并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单独或联合浮动;二是某些区域经济集团内部以及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实行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

(3)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作用的增强,因此可以灵活运用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短期信贷与干预、国际金融市场及商业银行的融资等多种手段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3.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评价

(1)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①牙买加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体制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②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能够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情况。

③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①由于牙买加体系以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和混合汇率体制为基本特征,因此整个汇率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②牙买加体系并没有完全解决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③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不健全。

(四)欧洲货币一体化

1.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简称OCA)

最优货币区是指由一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较为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地区所组成的独立的货币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汇率的统一;三是经济政策的协调。

(1)传统的最优货币区论——单一指标法

这一理论最初由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来罗纳得·麦金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如蒙代尔的生产要素流动论(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1961);麦金农的经济开放程度论(以经济的高度开放作为标准,1963);詹姆斯·伊格拉姆的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标准,1973);彼得·凯南的生产多样化程度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作为标准,1969);哈伯勒和弗莱明提出的通货膨胀率相近论(以通货膨胀相似性作为标准,1970,1971);爱德华·托尔等人的政策一体化程度论(以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标准,1970)。

以上都是以某一指标作为最优货币区的唯一标准,虽然它们从一个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国际经济形势的客观变化,但却无法对区域性货币合作作出完满的理论解释与说明。

(2)最优货币论的新发展——综合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最优货币论向综合分析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