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修炼术
2064800000014

第14章 培养高雅的艺术爱好(2)

洒脱的气质是行者无疆的气质,余秋雨说行者无疆就是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遭遇种种难题,只因为心中执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放在脚下,走出一望无垠的疆土。余秋雨所著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霜冷长河》、《文化苦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非常畅销。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三毛,本名陈平,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她热爱流浪,天性浪漫,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宁;万水千山走遍只为安抚今生不安的灵魂;自称是口袋里只有三毛钱的小人物,却拥有博爱精神及丰盛的心灵;她曾经是一代人精神的导游及心灵的慰藉;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凡的叙述,然而这些平凡清朗的生命点滴,却像清泉般流进读者的灵魂深处,悠长而隽永。许多人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三毛的书,跟随她的文笔,走过她年少时迷茫的雨季,走过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白手成家的阳光岁月,走过她痛失荷西后踏上心灵之旅的成熟季节。于是,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她,一遍遍读她,一遍遍温习她的故事,在属于她的童话中,寻找人世间的自由、纯净以及安宁。在三毛的文字中,少年时懵懂的愿望,渐渐散发出花瓣初开的馨香。

在三毛的文字中,轻轻聆听血液沸腾的声音,那是灵魂被唤醒的声音,是思想脱去层层束缚后轻盈飞翔的声音。文字里的三毛达观、洒脱、热情、敏感。她四处流浪,把爱情写在流浪的风尘路上,一把黄沙,几许温柔。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家,在找到它之前,永远不会安宁,冥冥之中总感觉有种力量吸引我们向远方跋涉。正如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偶然在地图上看到它,就好似乡愁般的渴,从此,把心彻底交给这片梦中的土地。如果说她之前的流浪是为了生命的饱满,那么她失去所爱后的流浪就是为了灵魂的归依。她的流浪让读者如此痛心,却又如此深刻地理解以及羡慕。

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也是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当然,爱国者不等于白璧无瑕。金无足赤,郁达夫亦非完人。在他感到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不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有牢骚、有抱怨、有叹息、有软弱、有彷徨、有感伤、有沉醉于爱情和逃避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他的洒脱在于他是一个真诚、坦率的人。他把文字的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膛时,苦笑中带着自我陶醉;当热血流入砚中,他又用彤笔泼洒成彩雨,让绅士们的伪饰、淑女们的面纱受到浇淋,使卫道士们又怕又气、暴跳如雷。

于是风波和误会便和达夫形影不离,结缘终身。朋友们关切地注视着他,也为他感到不安。如果说过于坦白可以使童心不泯的人受害,郁达夫可算第一位。郁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精髓。写到山水,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在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洒脱的书香气质如荡过草原的风,纵横不羁、酣畅淋漓,又饱满细腻,透着敏捷的才思,同时这种气质的形成意味着文学根基要比较雄厚,知识层面要比较旷阔,而唯有心灵的洒脱,乃至童心不泯,才能付诸于形,形神兼备。

人如其所读

东山魁夷写道:“我心中有一条路,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迷的暗淡阴影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在静谧中你的心灵是否被悄悄地触动?回顾自己的人生,你的人生之路是否洋溢着淡淡的书香?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人如其所读(Man is what he read)。”读书的过程,就是再造生命的过程,你读什么样的书,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仔细回想一下,你曾读过什么?沉浸于什么样的书籍?这些读物,符合你做人的愿望吗?是否你的愿望,就是凭借读物而生发?而今后,展读之际该作怎样的选择?要知道,那可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选择!

1. 阅读是奢侈的

很多人在上学时在书店看得多,买得少。而工作后,常常买得多,看得少。买了新书,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头到尾地看完,大部分只是翻翻,看个大概。一则忙没时间,二则忙没精力,三则忙没心情,四则忙没有读书的效率。久而久之,读书成了件奢侈的事。现在的职场很流行“人生规划”,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与规划职业生涯有关的专业范畴中,在这方面,他们很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大多数工作中的青年人,大部分时间当然是用来读书的,但绝不是小说之类的“闲书”,而全部是跟所做的工作有关的书,用他们的话说是“学习的书、专业的书”。“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看闲书。”他们说。他们中爱读书的一些人,转而去看《万象》这类关于读书的杂志。《万象》书如其名,包罗万象,关于阅读所能得到的,这里基本都可以给你提供。从王尔德的同性恋到梁朝伟的吸引力,从徐志摩的婚变到对简·奥斯汀的探谜,从董桥的书房夜话到林行止的伦敦做鞋记……可以从中掌握足够多的关于书、作者和历史人物的谈资,可以从作者的“书房读景”中享受一下读书的乐趣,还可以得到一些对大众事物不那么大众的看法和感悟,掌握读书的第一手资料。虽说也只是笼统一看,但也聊胜于无吧。

2. 阅读应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字食物”,就决定了你有可能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哺乳”的过程,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运动,是智力体操、神经按摩,更是心灵的抚慰。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每一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仅仅是为了活着,快乐地活着,有灵魂地活着,高质量地活着,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源于阅读。阅读与人生同步,却可以与时间逆行,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的未来。它可以开启无数个维度空间,让思想纵横,通向伟大的心灵。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

3. 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地认识大自然,就形成人类的自然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就形成人类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发展水平上,以理性的方式为人类论证和解释大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现象,论证和解释人们关心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以自然现象的确定的表现形式和人类社会实践的确定结果,证明或者检验这些论证和解释的合理性。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的人,以及那些在新格局下对自己的处境有信心的人,处于强势发展潮流中的人们,一般选择这种路向;而一些人文素质较低的人,或者对新格局缺乏理性思维认知力的人,或者在新格局中处境逆变的人和突然遭遇困难的人,或者缺乏社会关怀和社会理解力的人,他们在新格局中缺乏自己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缺乏驾驭新格局的能力,缺乏以理性的方式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的能力,或者不相信这种理解的合理性,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产生了对人文理性的动摇或者迷茫,为应对、确保、伸张自己在新格局中的生存处境和原有自我意识的合法性,往往会选择以迷信神鬼巫术的方式来为自己寻找想象中的虚幻的慰藉,甚至以假当真,以为想象的虚幻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摆脱实际的困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4. 读书计划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要拥有智慧知性的书香气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阅读好书的习惯,让自己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里,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夫人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如果你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读大约20本书,一生读1 000或超过1 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找出自己每天的15分钟,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时间,这样所有其他的空闲时间就都是额外收获了。我们唯一需要的是读书的决心,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到这15分钟。这15分钟里的每一秒都不应该浪费,事先把要读的书准备好,穿衣服的时候就把书放在口袋里,床上放上一本书,卫生间放上一本书,饭桌旁边也放上一本,书架上,书桌上,永远不能让书本缺席。当你心生烦恼或忧愁或觉得形单影只,或觉得委屈、沮丧,有怨恨情绪时,请把与你心境有关的书抽出来阅读。刚开始拟订自己的读书计划时,忌“偏食”,不能只读今人书,不读古人书;也不能只读母语书,不读外语书;还不能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一类书,不读其他自己兴趣不大的书。要让自己的所思所想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意识,就必须充实、平衡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它不偏不倚,而民国时期的学人、学者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严复、辜鸿铭、梁启超、鲁迅、陈寅恪,等等,无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财富,让自己拥有散发着智慧芳香的理性气质。

5. 怎样读书

有人曾总结过,读书大概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学生时代往往如此,这样也有利于扩大视野、博古通今。比如四大名著,当代文学杂志,或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歌德、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等,从类别上所有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都可以阅读。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一小部分作家,甚至是一些作家的小部分作品,这时你就可以缩小范围了。你明白了,你的兴趣和兴奋点在哪些作家身上,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思考、写作和生活的,你也就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然后是读书的第三个层次,这是最高境界了。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你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你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的书,然后精心研究他的作品。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部分人在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之后,就不再怎么深入了;第二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真正感兴趣的作家的作品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的作家一样的人;而第三种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因为这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了,因为你很难确定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到底在哪里?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比如,很多书,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就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因而读书应该加倍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淘洗后,剩下的少数的东西。这样读下来,书香气质也就不期而至了。

6. 读书笔记

读书须做笔记,钱钟书先生开始并不以为然。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做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做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视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的阅读。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做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巨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着实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可能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钱钟书仍然要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先生尚且如此,对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做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让气场变得高雅的艺术

除了读书之外,让气场变得高雅的艺术还有很多。

1. 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