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砂壶已经有些年景了。大学刚毕业那两年,没什么钱,说实在的,也没什么文化,可不知道哪根筋搭上了,就喜欢上了紫砂壶。寻根溯源,可能是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到过趟宜兴,那时候是穷学生,兜里的钱估计就够玩完善卷洞、张公洞后在火车站站台买盒无锡小排骨的,没钱买壶,所以留下了个念想。后来旅行结婚又故地重游,终于出手买下了人生的第一把紫砂壶——好像是五块钱一把的鱼化龙壶,现在还在我家茶几下面摆着呢。1980年代那时候北京没什么专门卖壶的地方,就是卖茶叶的地方摆着几把壶,估计进货的、。卖壶的和我这个买壶的一样不懂壶,同样没文化。忘了是从哪年开始,也忘了是怎么说起的,反正有几年,每到我生日或是我家那位生日吧,我们就去卖壶的地方选把壶,因为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品位,关键是钱少,当然最最要命的是不懂壶,我们当时选壶的原则是造型,只有花里胡哨,稀奇古怪,与众不同的壶形才人得了我们的法眼。这一恶俗的审美惩治了我们这对当时极没文化的人,以至于现在那批壶我甚至于都懒得拿出来看一看。后来北京一家老字号茶叶店做了一段紫砂壶生意,专门开了个卖紫砂壶的小店,就在西四十字路口往东,老的胜利电影院斜对面,那段时间我们常去那里。经理是我们的朋友,每到一批壶先通知我们,那时候壶的价钱和现在比当然很低,多是两三百、三五百块钱一把,七八百上千一把的壶一批进不了几把,来了就放柜里锁着,或是放起来,等真正肯出钱的买主来了才拿出来。不过,当时的经理的经营方针可能是薄利多销,再加上进货渠道等问题,那时他们的壶基本上是宜兴紫砂五厂的,而宜兴的绝大多数紫砂壶大师都是一厂出身,这也注定了我在那段时间里收入囊中的十来把壶里不大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身价倍增。当然,有两把壶还是不错的。
这几年,日子宽裕点了,只要有机会,就会到江南走走。当中,专门到宜兴的丁蜀镇看壶就有两次。第一次是2005年的4月15日,到了一厂、二厂和五厂,因为买的东西有点多,所以厂里当时列了销货清单,否则我也没有那么好的记性,时间过了五六年,还能记得买了什么。一厂的单子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所以当时在一厂买了什么我也记不起来了。在二厂也就是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销货清单上清楚地记着产品名称、数量、单价等。诸如:张泉林红泥一把800元;范乃芝一把1000元;吴介泰段泥两把1600元;蒋泉伟一把600元;吴跃先陆羽品茶陶塑一尊1200元……
在宜兴紫砂工艺五厂也就是现在的宜兴市方舟砂陶艺术有限公司,收获了高级工艺师钱祥芬的纯手工掇只壶和纯手工潘壶;高级工艺师方华萍的纯手工石瓢壶;工艺美术师蒋华仙的纯手工蜗牛壶;顾晓斌制作的纯手工纯天然泥的井栏壶…..五厂的壶和一厂比,比较新派,创新的壶比较多。这是因为不少台湾人和新加坡人的壶都是这里做的。前些年,台湾经济腾飞,玩壶的人开始多起来了。办喜事,办寿宴,甚至周年庆典都会有有钱人做批壶作为留念送给客人。每个订单都会多做几只,以免有残次品影响交货。所以他们厂的库房里壶的样式特别多,甚至还有太阳神壶,法国工业设计家优仑设计的优仑壶等。记得来到位于宜兴大浦镇渭渎村的五F现为方舟砂陶艺术有限公司,身为工艺美术师,同时也是总经理的孙志平先生递给我一个大塑料平筐,让我把挑好的壶放在里面,我是看哪个都好,不一会儿,筐就满了’大小好坏得有三十多把。结账的时候,孙经理说,把要的留在筐里,不要的拿出来。我说,我都要。他诧异的眼神至今我还记得。恐怕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用筐买紫砂壶的。结账下来,数千元钱,可看着眼前这堆壶的快感,远比看着几千块钱高兴。记得后来打包打了三大箱,怕托运把壶摔坏了,我和姐姐两个女人坐火车回的北京。
再去,好像是2008年。故地重游,我带领众好友一路直杀到一厂门市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两三年过去,丁蜀镇的紫砂行业的市场经济比以往更为发达。再加上当时中国经济正是红火,股市、楼市形势一片大好,紫砂壶收藏也是一路看涨,大师们的壶不光动辄以十数万计,而且还一壶难求。一厂的门市部不止一家,以我观察,基本上已属于承包性质,原来一厂的大楼和厂区里分布着各个大师的工作室。大家之所以都要在这里占块地,估计还是因为一厂是中国紫砂界的老大,很多大师都是出身一r所以大家都要沾一厂大名的光。好一点的壶,工艺美术师以上人的壶的价格和两三年前相比基本翻番。朋友买了把工艺师的壶,好像是千多块。每个人都有收获,少则三五把,多则十把,八把。总的来讲,高档壶的上升空间大。像徐秀棠、周桂珍、蒋蓉之类的壶,至少二三十万,而且放在玻璃柜里锁着,不是真买主,都不拿出来给你瞧。买壶的时候,厂里的一位师傅和我们聊天,说是想当年,某大师搬家,让他帮忙。帮大师搬完家,忙活半天,大师有些不落忍,就让他从柜里挑把壶走。他说,我也是做壶的,要你把壶干什么呀?转身走了。当年这一走,今天二三十万没了。
想想今后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有谁家还舍得让自己家的孩子去学做壶。即使有孩子子承父业,但孩子少了,出现大师和高手的几率就低多了。再加上紫砂泥原料也是岌岌可危,几近枯竭。所以,喜欢壶的,想玩好壶的,我以为看准了出手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