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记忆有哪些法则
1.大脑保健是良好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及一切其他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中,大脑会大量消耗各种营养成分,因此及时地补足营养是保持大脑活力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神经细胞和大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对钙和磷的需求量增大。缺少时会引起失眠和神经错乱。多吃鸡蛋、麦芽、杏仁、核桃等能够使人体内的磷和钙保持充足。麦芽、巧克力、青菜和一些矿泉水中含有镁,这也是保持良好记忆所需要的重要元素。另外,谷氨酸、复合维生素B有利于大脑工作。它们可在鲜奶、啤酒酵母、杏仁和麦芽中找到。高蛋白是脑力工作所必须的,鸡蛋、豆制品、瘦肉和鱼的蛋白质含量较多。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少抽烟少喝酒也非常重要。
2.兴趣为记忆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许多例子,印证兴趣对记忆的重要。比如,某人能熟记历届世界杯足球赛所有球员的名字及所有比赛的入球和赛绩;这是兴趣,因为他的朋友喜欢听他讲足球,促使他对世界杯资料产生强烈的记忆兴趣。
CharlesW.Eliot,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每年该校的学生及职员名字,他都记得。这亦是兴趣使然,因为他某次曾因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故此他决意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便转移到对别人的名字产生起兴趣来。
假如你提起兴趣修读每个科目,则你无须担心考试时的成绩。如果你本来已对学科有兴趣,则是最好不过;否则,可尝试主动制造一些兴趣或热诚。一旦开始从某科中学到一些东西,你会发觉该科确实是有其本身的趣味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兴趣的威力助你学习,而不是妨碍你学习;尤其不要用一句“我对这科没兴趣!”就理所当然地将它置诸脑后,不闻不问,否则,你便错用了兴趣的力量了!
3.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我们对所见、所闻、所读等的理解,全都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所谓“背景知识”)。当我们听讲座时,我们会明白讲者所表达的一连串意念,只要这些意念能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便行。但当讲者忽然提到一个概念如“塞贝克效应”,或一个名词如“夸克”———一个不在我们背景知识内的概念或名词,我们便跟不上了。这个概念或名词,就好似一个孤立的声音一样,不和其他意念相关,我们不能给予它一个准确的意义。这时,我们或许需要叫讲者停下来,要求他解释,不过,有经验的讲者,通常都知道所说的概念或名词是否太僻,并会补充适当的例子说明。
所以,要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扩大自己的背景知识。你的背景知识越丰富,你的理解及记忆力就越好。比如一个大学生通常比一个中学生学习能力高,便是这个道理。
要增大背景知识,可以多读有益身心的课外书报。至于学校的教科书方面,后面的篇章通常都是基于前面的篇章,故如前面的篇章读得通透,便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理解和学习后面的篇章。若低年级的基础打得好,到高年级时学习及记忆便会容易。
4.背诵使记忆持久。将资料持久记住,背诵是最有效的方法。
背诵是将要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句背诵出来。比如,当听完一堂课后,可尝试课堂上摘录的笔记背诵,作为温习,方法是:将笔记用白纸掩上,只露标题或分类名称,然后大声诵念有关的细节。背诵后,翻查笔记印证。不过,你不应尝试逐字去背诵,只需使用自己的语句,就像向别人解释资料一样。假如你能将资料说出,你必须已将它理解。
背诵亦可用在教科书上。当读完一个标题及有关内容后,可停下来背诵刚才所读的重点,看看自己吸收了多少。背完后,肯定已明白这部分,便可继续阅读及背诵下一部分。这样,一步一步,便会有更佳的理解。
5.资料索引记忆法。据科学家称,我们的大脑能储存1000亿个信息单位。这相当于500册百科全书的信息量!然而,我们很难迅速而轻易地把我们所需要的那一则信息存储进去或提取出来。
不过不要失望。资料索引法能使我们的大脑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巨大的档案夹、文件柜,或者是数据储存库。
多数情况下,信息在大脑里的分布和获取信息时一样分散零乱。要想在大脑里搜寻某种信息,那真是令人心灰意冷的经历,常常落得劳而无功的结局。这好比是握着一封重要的信件,走进一座大如城镇的仓库,要立即决定该把它放在何处一样。
然而,假如有一张仓库平面图,或者有一份索引,标明已记忆在脑海里的500册百科全书中有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那情况会怎样呢?如果把这些素引运用到记忆中,那么记忆力就会增强500倍。
资料索引法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文件标签或计算机的寻址功能差不多。首先在大脑里为信息做一份令人难忘的标签,然后,分门别类地一级一级地做索引,这样就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存储并提取无限多的信息资料。
资料索引法简便易行,它能使每个人记忆出现奇迹。不过,对那些擅长逻辑思维的人来说,资料索引法的作用尤其明显。资料索引法分为四个步骤:(1)出处标记———表明资料来源的标签;(2)主题标签———表明资料所属门类的标签;(3)连接记号———表明资料与上述来源和主题都有关系;(4)通过同样程序为次一级资料做索引。
如何进行最有效的记忆力训练
1.积极暗示法。许多人之所以记忆力不佳,是由于对自己的记忆力缺乏自信。在面对一个要记的材料时,这些人常想:“多难记啊!”,“这么多,我能记住吗?”这种想法是提高记忆力的最大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说:“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要想树立起这种信心,就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经意在心中默念:“我一定能记住!”。当你对能否记住缺乏信心时,也可以回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如“我曾在全班各科考试成绩排前五名”“我几岁的时候就能背许多唐诗”。当这些过去良好的记忆形象再次浮现时,会增强你“一定能记住”的信心。
2.精细回忆法。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识记了很多东西,却很少去回忆。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不平衡,使我们的记忆变得十分模糊。
经常回忆,回忆得尽可能精细,是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比如,回忆一间你非常熟悉的房间,想一想房间里都有什么?门窗朝哪开?家具都摆放在哪里?墙上挂有哪些装饰品?暖气片和电灯开关在什么地方?等等。要回忆得尽量完整无缺。当你再次回到该房间时,全查一下你遗漏了什么。
想一想一小时前你在做什么?你在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什么?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你如何向别人描述他的长相?
回忆一下你最近看过的电影,电影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做了什么?结局如何?要尽可能回想电影中每一个镜头。
回忆一下你童年的伙伴,你们在一起都做过什么?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吗?他们的家都住在什么地方?
3.奇特联想法。联想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生字:咩。该字由口和羊组成,口即嘴,羊的嘴,除了吃草,还会叫。羊怎么叫。“咩……”字义出来了,字音也知道。咩,羊叫之声,读mie。
奇特联想是联想的一种,是将要记的东西在头脑中人为地形成一定稀奇古怪的联想,从而帮助记忆。比如,要想记住“狗———自行车”这对词,我们可以想象“狗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有人要记“火车、河流、风筝、大炮、鸭梨、黄狗、闪电、街道、松树、高粱”共十个词,他形成如下奇特联想:一个人登上了高速火车,火车在河流上奔驰,河流上飘来一个大风筝,风筝上架着一门大炮,大炮的烟筒里打出来一只鸭梨,鸭梨打进黄狗的嘴里,黄狗像一道闪电,迅速地跑过街道,爬上一棵老松树,咬住了老松树上长着的一棵高粱。
4.限时强记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去背诵一些数字、人名、单词等等,可以锻炼博闻强记的能力。比如,在3分钟内,背诵圆周率(π)小数点后30位数字: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在2分钟内,背诵十个陌生的人名;在10分钟内,背诵十个外文生词。
5.记忆保健操。在头颈后部找到“天柱”、“风池”二穴,将两手交叉于脑后,用拇指的指腹按压这两个穴位,每次按压5秒钟,突然加压,然后将拇指移开,按压5至10次后,会感到头脑清醒。
如何进行归类记忆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归类可以提高记忆效果。美国学者鲍维尔用112个词让两组被试识记,一组按词的种属关系分类组织起来识记,另一组则随机识记。结果,分类组四次识记的词数分别为73、106、112、112,而随机组分别为20.6、38.9、52.8、70。在前苏联心理学者所做的一个实验中,用15张图片,让甲乙两组小学生、中学生和成人进行记忆。对甲组除提出记忆的目标外,还给予运用归类法的指示;对乙组则只提出要记忆的目标,不给予运用归类法的指示。实验效果表明:甲组小学生的记忆成绩为12.4,乙组小学生成绩则为9.8;甲组中学生的记忆成绩为14.3,乙组中学生则为10.3;甲组成人的记忆成绩为14.l,乙组成人则为11.5。很显然,无论中小学生,还是成人,运用归类法的记忆效果都好干不运用归类法的记忆效果。
归类就是按照事物的同一特点或属性,把它们归在一起,划成一类,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杂乱的构成条理。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归类即分类和系统化,这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经过分类编码的信息,最容易在记忆的信息库里储存,也便于信息的提取。美国心理学者莫利在一项实验中给儿童一组包括家具、动物、交通工具和衣物等类别的图片,并且在呈现时,同类图片互不相邻,让儿童尽可能记住这些图片,并告诉儿童,若他们感到必要,可以随意移动图片。结果,在记忆过程中将同类图片排列在一起越多的儿童,在回忆时按类别回忆的比率越高,而且总的回忆成绩越好。也就是说,回忆成绩好的原因,是因为采取了分类编码和分类提取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将所学知识归类。归类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这已为心理实验所证明。许多学生的学习实践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某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获得者李骏同学能记住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也是由于他善于将这些概念、定理和公式加以整理和进行归类的缘故。一名《文汇报》的记者在介绍李骏的文章中写到:“由于李骏善于对数学上的这些概念、公式进行归纳学习,因此,他在解题、证题时就能对这些概念公式运用自如。”
善于将所学知识归类,就是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将同一类的知识集中到一起,便于对知识进行记忆编码、储存和提取。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好分类的标准,比如,对外语单词的分类,以词义为标推,可以将单词分为同义词或反义词;以词性为标准,可以将单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名词又可以分为专有名词、通已名词;普通名同又可以按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专题继续分类;动词也可以分为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等等。
2.将所学知识绘成图表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按内部结构列成分类图表,或绘制网络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直观,容易记忆。
3.自制剪报和活页卡片。为了养成分类记忆的习惯,我们平日里读书看报时,就应有所准备,进行知识积累。随时随地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剪贴下来,或者做成活页文摘卡片。像图书馆中的索引卡片一样,将每张文摘卡片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加以标记,并分门别类地加以存放保管,日久天长,我们将积累大量的有关某一专题的知识,定期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如何进行理解记忆法
在学习中,大多数材料都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如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等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理解,才能记住,这就是意义记忆,也叫理解记忆。意义记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进行的记忆。
意义识记的效果远远高于机械识记。早在一百多年前,艾宾浩斯就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16.6次,识记36个音节需要55次,而识记英国诗人拜伦所著的《唐璜》中的六节诗约80个音节,平均只读8次就能背诵。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以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初一学生为被试对象,记忆同一材料时,采用意义识记的正确率分别为58.3%、64.6%和66%,而采用机械识记时的正确率分别为27.5%、30.1%和33.4%。可见,意义识记的效果随年级的增长愈来愈好,而且均好于机械识记的效果。意义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所牢固掌握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意义识记实现的。因为意义识记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获得意义,从而记得快,保持得长久。年龄越小的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在学习和记忆中越容易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比如记唐诗,几岁的孩子也可以记上几首,但由于不理解,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我们成年人记唐诗,由于理解了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因而一经记住,常常终生难忘。
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正如歌德所说:“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必须以理解为前提。所谓理解,是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获得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因而,要想理解,首先必须充分开动我们的大脑,调动我们的思维,努力地去思考。对所学的概念、公式、原理、法则和规律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的任何知识,我们都应当通过理解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学习知识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而应该注重在理解上下功夫。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我国的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学习。他说:“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得多些。我读了书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后,就闭着眼睛想想,‘这告诉了我一些什么知识呢?’弄懂了,再读下去。这样,读一本,懂一本,牢牢记住。要不,马马虎虎地读,读得多,忘得快,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我们应该仔细体会徐老的这段话,把它用在我们的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