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求知的欲望,今天求知这一件事,当然是求知;明天求知那一件事,也不能说不是求知。同时,他人也有求知的欲望,今天求知这一件事,明天还是求知这一件事,直至求到真正而后已。前者的求法,就是古人所说的见异思迁,就是缺乏毅力;后者的求法,就是古人所说的朝斯夕斯,就是有毅力。两个比较,成功自然属于后者。这样看来,所谓毅力,就是"知识的纪律"。无论做一件事,或研究一门学问,都有它的知识纪律,绝不能随便敷衍了事。
在数学上的知识纪律是二加二等于四,X加Y大于Y。违反了它,就学不到数学这一门学问。各种学问,都是这样的。
许多人以为社会科学,没有知识的纪律,较为聪明的,则以为用不着求师访友的学,看看就够了。愚笨而怠惰的,也把社会科学,看得容易混的功课。其实它的知识纪律,并不减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纪律,而且其纪律的严整,反难以遵守,非下一番功夫,不能开口、动笔。
知识即权力,因为知识经过纪律的锻炼,其本身具有一种力量,这力量为大家所公认,而且不得不公认。地球是圆的,这是知识,所以拥有这个知识的,是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证明,不容丝毫马虎随便。今日谁敢不承认地球是球形物,为什么不得不承认呢?就是有纪律,就是有知识的纪律。我想我们称大学问家为有"权威"的学者,其意也就在此。
有些人为学,素不讲究知识的纪律,"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其间似乎也有知识的纪律,但是误天下儒生的就是这句话。儒者必知天下事,不知既是一种耻辱,为雪耻以求知,就是纪律的推动。但是这个纪律,十足以破坏知识的纪律。因事事求知的结果,是事事不知,因此,不但自然科学的知识的纪律没有,就是社会科学的(指我国固有文化)知识纪律也败坏不堪。尽管历代出有大儒,而到今还须持科学的方法整理国粹。学校制度成立以来,知识的纪律还是不张。我为什么学政治?因为喜欢政治。这个答案,表面看来,似觉不错,实则答非所问。换句话说,就是敷衍塞责的为学态度。于是转院转系,朝秦幕楚。这种人多得很呢!
我们今天要发扬光大固有文化,还须赶上国外的科学,非提倡知识的纪律不可。以知识的纪律,制裁马虎随便的恶物。为学如此,治事亦然。
三、沟通的艺术
蜜蜂具有从蜜源植物甚至从一些令人作呕或有毒植物上采蜜的艺术,也听说与各类人群交谈,无论是思想状况还是谈话环境,都会成为提高的途径,如果人具有蜜蜂采蜜的技巧并且知道怎样剔除糟粕,吸收精华那该多好啊!
关于这个话题,的确为人所知。通过观察我们周围人的谈话,我们可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甚至被认为与最普通、最关心的内容有关的信息。有一些规则我们必须牢记。而且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采用直接的或间接的变换方法来转变话题,通过耐心的尝试扩大、改进、提高交谈群体的思想境界。
几乎所有的人,不论他多么无知,也都具有优点,他对某一个问题可能思考得比多数人更周密。一些人在畜牧、园艺、机械制造、数学等方面有高人之处。在你所有交谈中,你最好尽可能地探知谈话群体的技能和优秀之处,并让他参加感兴趣的话题,这也正是困难之处。如果只是附和,而不是试图引导,每个人都会自愿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除个别情况,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谈话过程的主角。因而,如果你尽最大程度改进,从他们与你谈论的话题当中,你就会了解一个伙伴。心平气和地让他畅所欲言,你会很容易搜集到有价值的东西并了解与你谈话人的优秀之处,且能够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运用。
对上述观点一般的反对意见是,他们鼓励掩饰,但事实上从未出现过。在遇到一个人,对于单独交谈的空间,一般来说,我们不必纵容他的优越感,我们只是帮助他对这个群体有用。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被抛在你无法受益的人群中,由于他们不愿意听你讲或他们听也听不懂你的话题,而成为谈话的主角。如果在群体中出现与你不同的意见,那是有益处的。在同自私行为的斗争中,你应该充分显示自己,你必须拒绝转换你感兴趣的话题,并让这个好的开头进行到底。
如果你只是给他一个机会,他可能讲了一些你从未听说过的事情,或者你并未完全理解他的解释,甚至提到的事情你不在行,但千万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让他把话讲完。你会对他了解得更好,并做出更好的应答。
你可能偶尔会碰到这样的群体,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放荡不羁、漫不经心、言语粗俗。从这些人身上,除了感到无法获得有价值东西的彻底无望之外,听到他们讲话后所遭受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自己的声望也处在危急之中。"人以群分",经常出入于语言粗俗和耽于声色的群体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应尽量避免骗子群体。
如果你在群体中发言,不仅要谦虚,而且讲到最后时要充满智慧。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你的交谈能够更易被人接受,并且在阐述重要性时要加重语言,绝不要违犯古老的信条"三思而后行"。让自己能够用简明扼要的话语表述希望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在陌生者或比你更有经验的人在场时,更应如此。最重要的是,你所说的内容必须十分准确。
不要强迫自己进入太古板或太激进的群体,即使你认为做得相当有理,也绝不要盛气凌人,盛气凌人会使你一无所获。相反,你会更加坚信自己的错误观点,至少,你因偏见而反对他,齐默曼坚持,为了提高他的自信,我们应让反对者获取的胜利偶尔超过我们,无论如何,对基督教徒来说,我认为所有这种类型的策略都应该尽量避免。
四、社交的游戏
人是社会的动物,整个人类的历史,除了一部分与自然搏斗之外,完全是人与人关系的纪录。离开人,谈不到社会;离开社会,便谈不到人的生活、文化。
自然的条件,已经由于科学的发明而改善;但人与人的关系,直到今天,还不见有更多的变化,所以战争虽极惨酷,仍还不能绝迹于人间。和平虽为人所期望,仍不能不以最大的牺牲来追求。当前的社会,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我关系,日益复杂,利害纷争,日见频繁。"交相爱"之道不讲,"交相恶"之间渐成。老年人叹今不如昔,青年人怨社会不安,长此唉声叹气,未免太耗精神、浪费时间。倒不如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重视社交原则,纵使不能有补于大局,总还不至贻害于人类社会。
下面提出社交上的三个原则,与青年们认识:
1为己辩护的特性人们是生而具有为自己辩护的特性。对自己所做的事,必会附上某种的理由,甚至突然想起已经做过了的事,也无怪如何要努力证明其正当。别人愈是说:"你错了!"愈为自己辩护。愈爱责怪,就愈固执,这是人之常情。
因此,便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注:非难或斥责他人,不但是没有有好处,却更使人加强防卫自己的情势,及始终承认自己为正当的决心。
我们与人接触的时候,随时不可忘记的一件事,就是要明白:我们所接待的不是论理的动物,而是感情的动物。
非难和斥责或埋怨别人,是十分愚蠢的。凡是有克己功夫的人,都能做到宽恕他人,和了解他人。文豪克里尔说过:"伟人由对待小人的方法,而显示其伟大。"我国古圣贤说:"匹夫不可夺志也。"西洋的谚语也说:"如果要采蜂蜜,不可踢散蜂窝。"这都是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寻味的真理。
2诉诸人的自尊心人的欲望,是很多的,最普通的像下面的八种:①健康;②食物;⑤睡眠;④金钱;⑤家庭的幸福;⑥知识的获得;⑦性欲的满足;⑧自己的重要感等。
其中从①到⑦的欲求,都可以由自己的努力和留心,渐次的使自己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唯有最后的⑧,自己的重要感,却是必须由别人那里获得;也就是需要别人予以满足的欲求。不管你自己怎么的自负产自以为怎样的伟大,如果不为别人所承认,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但要为人所承认,却非常不容易。因此人间,便存在一种难以满足的烦恼。因为巧妙而且正直的运用,使别人满足这种渴望手腕的人,就一定能够抓住人心。
如果事不遂心,立将别人痛骂;合意,却又一句奖励的话都不说。如此,怎么能够令人心服呢?实际上,我们人类,是谁都喜欢受人谟赏的。所以认清别人的长处,衷心的加以赞赏,那么别人会深感知遇,而不惜任何的努力;并且更将其自尊心加强,而其隐蔽着的才能也必逐渐发展,渐渐的成为真正的伟人,也说不定呢!
3要注意别人的立场一位有名的钓鱼专家说:"我在食物中,最爱吃莓制果子浆,但钓鱼的时候,却不拿这果浆作饵食;仍旧用自己虽不喜欢,却为鱼所喜欢的蚯蚓作饵食。并且对鱼说:"怎么样?请吃一点吧!"如此说着,便悠然的把鱼钓上来。"
这完全是常识。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适用这已经十分明白的常识,来待人呢?待人的第一个秘诀,首先明白别人的所好,并要关心他们。俗话说:"廖虫嗜羊,各从所好。"人的趣味不同,所以它所关心的重心,也各有不同。因此喋喋不休的谟述自己所喜欢、自己所需心的事,那一点也引不起别人的兴趣。倒不如像钓鱼似的,把鱼所喜欢的食物,挂在鱼钩上。首先,提供别人之所欲,那么,别人必定会如你所想的追随着你。
有一次,名哲人爱姆生,要把一头小牛,拉进一间小屋子里,但小牛顽不从命,困惑之余,乃求助于一个出身乡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首先抚摩小牛的头,然后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小牛的嘴里,像乳头似的,让小牛吮吸着,于是慢慢地把小牛引到小屋里。
关于了解小牛的心理,小女孩比起爱姆生来,就要高明得多。就因为她懂得牛之所欲。待人处世之道,也完全同此一理。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立场。
以上有关社交上的三个原则,实可做为现代青年们,待人方法的基本要求。大家不妨一试。
五、幽默之乐
"幽默"两字,是外国字所翻来,跟我国的"滑稽"意思相近。滑稽和幽默,不外两种,一种是笑话,另一种是讥讽。前者是不伤人,无所指的;后者则能伤人,且有所指的。两相比较,直接有所指的趣味,当然比绝对无所指的,更加浓厚。可是笑话讲得太过分,被讥讽的人,就会怀恨,好朋友往往变成仇人。所以性喜幽默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
现在,该我来讲一个讽刺的实例,虽很幽默,却非常伤人。
清末名士王湘绮(阖运),听得曾国藩受到满清皇帝的"同进士出身"。他向人说:"那倒是一个好上联。你们有没有下联?请大家想一想。"
别人想了又想,想了半天,竟想不出。反问他:"那你想出来了没有?"他回答说:"我早已有了,就是:如夫人洗足。"后来这副对联,传到曾国藩那儿,他虽然器量很大,但对王氏,总有点不高兴。
我虽不及王老先生的幽默滑稽,但也喜欢讲笑话。所以常会得罪人。有一天,一个同学的儿子结婚,我也去参加喜宴,同席中,有一位全省有名的画家,向以精于梅花。许多人都夸口赞美他,我觉得可笑,就问他:"先生画梅花快不快?"他曾说:"当然很快。"我又问:"在下雨天,一分钟大概可画几朵?"他说:"一分钟……我没计算过。……"当时,同席的一个还在大学读书的青年,哈哈大笑,且笑个不停,别人又相继大笑。这么一来,不好了!那位画家也明白了。他暗中探得了我的住址,第二天来了一封限时挂号,说我骂他是狗,要我道歉,否则他要设法报复。我立即写了一封回信,向他道欺,并求原谅,事情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