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
2076200000002

第2章 电影诞生与发展(1)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国际篇

一、视觉暂留原理理论发现

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视觉暂留原理”,就是说: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根据此原理,普拉多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

二、照相术的发展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自此产生,达盖尔也因此获得了“照相之父”的荣誉称号。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随后,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

三、放映术的出现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实验的“电影视镜”问世。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1895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正式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的身份由此得名。

注:发明家爱迪生曾为电影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对于电影机器和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他更大的荣耀,则是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和诗意的名字——“电影”。

§§§第二节 电影的诞生:中国篇

1896年8月,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放映了几部法国影片,通商口岸的国人沉醉于欧洲古典的异国风调,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幸福果实,纷纷被这稀奇古怪的西洋玩意所震惊,并以“影戏”的别称来命名电影,至此,电影便开始以“西洋商品”的形式传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制作的短片“《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影片以京剧为题材,导演任景丰选取了“舞刀”“请缨”“交锋”等几个京剧经典片段,谭鑫培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走上电影屏幕的男演员。

§§§第三节 电影的发展:国际篇

一、电影大师的先期探讨

卢米埃尔兄弟因开创了电影艺术先河,被公认为纪录片的先驱;而梅里爱则被世人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曾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布莱顿学派”。

1903年,美国人鲍特执导的影片《火车大劫案》热映如潮,为美国叙事性电影开辟了道路。

1908年开始,艺术电影运动(制作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麦克斯·林戴有幸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喜剧演员。

1915年2月8,电影艺术大师格里菲斯的力作“《一个国家的诞生》”横空出世,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美国电影界的四大喜剧明星:查尔斯·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哈莱·朗东,他们的艺术创作开创了美国默片黄金时代。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以鲜明的银幕形象、深刻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独特的电影喜剧观念成为了电影界的常青树,为世人所爱戴。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兴起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首次出现的电影美学运动,它包括了法国印象主义流派(受印象主义美学流派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流派(受后印象主义美学流派影响)、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等关于蒙太奇叙事的美学探讨而自发形成的苏联蒙太奇流派等。

1925年,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因蒙太奇的成功实践,而成为了名垂影史的经典力作。

三、好莱坞梦工厂的发展与繁荣

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放映了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它的出现,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好莱坞电影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电影体制框架内的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三方面:首先是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各种利益保障的行业工会组织纷纷成立;其次是制片人制度的推行,使得八大制片时代垄断美国电影业的局面形成;最后是明星制度的成功实践和力行。

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好莱坞作为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梦工厂,“类型电影”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开始出现和盛行,好莱坞世界电影城的霸主地位得到确立;特别是处于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最突出的四种类型电影有: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歌舞片。

1941年,由电影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执导的电影“《公民凯恩》”的凌空出现,如同流星划破星空般,让瞬间辉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永久的回忆,这部经典力作,堪称得上是美国第一部现代主义的杰出的电影作品,开创了后人关于电影探讨的新理念,影响深远。

四、法国现实主义的融汇和发展

某种程度上讲,法国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

法国电影艺术大师雷内·克莱尔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意义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理论家,其经典作品《巴黎屋檐下》(1930年)、《百万法郎》(1931年)、《自由属于我们》(1932年)和《七月十四日》(1933年),被称作这一时期的经典佳作,为世人广为传颂。

客观讲,应该说从电影大师雷诺·阿开始,电影已经是能够与小说相匹敌的成熟的艺术了”,影片《游戏规则》的横空出世,发出了现实主义大师们最真挚、最狂烈的心灵呐喊。

五、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主义流派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蒙太奇大师关于蒙太奇的探讨为蒙太奇理论的实验发展与推广贡献颇丰。

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浪潮影响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问世,好评如潮,社会影响甚大。

30年代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高峰时期;40代初,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电影业也遭受到巨大冲击。

斯大林执政时期,特别是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经常利用政治力量干涉文艺界的艺术创作,极大地限制和压抑了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70年代中期的苏联电影掀起了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一)战争题材(二)政治题材(三)生产题材(四)道德题材。

进入80后,随着国内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渐渐被政治浪潮所淹没。

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二次电影美学流派的创作浪潮,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有: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拍摄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安东尼奥尼的《奇遇》(1960年)和《红色沙漠》(1964年)等。

法国电影大师马赛尔·马尔丹则称赞《红色沙漠》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片”。

七、日本电影的“民族思考”

1951年,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影片“《罗生门》”问世,一举征服了西方评委,轰动了世界影坛;随后,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等民族影片在国际影坛频频获奖,使得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上骤然提到了显著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民族电影五六百部的年产量甚至超过了“好莱坞梦工厂”,由此开创了日本民族电影的黄金时代。

电影大师黑泽明以其极大的奉献和敬业精神投入到了电影的创作生涯,他一生获奖无数,也曾经两度问鼎奥斯卡,晚年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创造了日本电影的神话,被世人尊称为“电影天皇”。

沟口健二是日本电影艺术家中,最早也是最顽固地意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艺术大师。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渗透着许多属于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体验。

八、法国新浪潮运动与左岸派

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少青年纷纷对时局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失去信心,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和国际舆论界也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这一特定时期的艺术氛围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积极性,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家和作品得以问世,自此,法国“新浪潮”拉开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美学电影运动。“左岸派”的代表作品有: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1961年)、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玛格丽特·杜尔的《音乐》(1966年)等经典影片。

九、好莱坞“再现辉煌”与新德国电影

60年代的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经过美国电影大师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国内外政治局势的稳定,8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霸主地位重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二战结束后,战犯德国受到了同盟国的全面制裁,国内经济一片萧条,百废待兴。

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来,由于德国经济动荡不安和政府措施不力,使得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振兴困难重重。

70年代中期开始,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四大权威导演: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中国篇

一、夹缝中的成长和艰难挣扎(1896年~1932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独立拍摄的戏剧短片“《定军山》”的横空出现,标准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电影《难夫难妻》的诞生,开创了国产故事片的先河。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的鼎力之势浮出水面。

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电影《孤儿救祖记》反响甚大,取得了巨大成功。

1924年,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之一的“洪堔”创作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

1926年,田汉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代表影片。

1931年,电影“《歌女红牡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声电影的诞生。

概述:在这一时期,经过电影先烈的不断努力和探讨,中国电影度过了从无到有的艰难成长历程,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国内电影业的局面;虽然这一时期的电影实践有很多时代局限性,但为以后中国电影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