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其《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曾写道:“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此句中提到的姚崇、张说两人都是唐代的名臣。那么,姚崇死后如何算计活着的张说的?他们中间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们又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两名忠臣
姚崇、张说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他们在唐代政坛上是两颗耀眼的明星。两人在政局的风云变幻中砥砺奋进,在宦海沉浮中建立功勋,才有了后来的显达。
1.救时宰相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因为要避讳唐玄宗“开元”的年号,因此后来改名为姚崇。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姚崇出身于陕州的一个武将之家,他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第二十一世孙。其高祖姚宣业曾担任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多次建立功勋,武帝对他十分倚重;曾祖姚安仁在隋朝先后担任青、汾二州的刺史,他为官清廉,大公无私,声名很高;祖父姚祥担任过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入唐担任嶲州都督,死后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
姚崇二十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他只好随母亲回到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广成位于汝州西六十里的地方,是东都洛阳附近的一处名胜。东汉时,朝廷曾将这里设为宫苑,专供皇帝游猎娱乐之用。
姚崇继承了家族的尚武遗风,每天以习武为功课,对于诸般兵器更是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经过广成,见姚崇气宇轩昂,但和他交谈起来却显得知识贫乏,所以他劝告姚崇要好好读书,增广见闻。
从此以后,姚崇刻苦学习,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步入政坛。姚崇在朝讨论政事,对答如流,而且下笔成章,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姚崇初拜侍郎(四品官),后不断升迁,成为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宰相。
武则天晚年,姚祟由于参与拥立中宗(李显)复位的活动而受到排斥。唐睿宗在位的时候,他又因为建议削弱公主的权力而被贬。
唐玄宗继位之后,姚崇被召回复职。他敢于革新,一心一意辅助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当时的政治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姚崇担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等一系列政策,为“开元盛世”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姚崇被称为“救时宰相”。
2.燕许大手笔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来迁徙到了洛阳。他的父亲官职卑微,只是洪洞县丞。张说年轻时,作文就已经很有造诣了。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自来到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武则天认为从来没有甲科,张说只好屈居乙等,担任太子校书,后来升迁为左补阙。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女皇男宠张昌宗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曾和人私自议论“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说这是谋反,并强迫张说作伪证。张说不畏权贵,义正词严地揭露了张昌宗的那些非法行为,保护了耿直的魏元忠。然而,武则天却不分是非黑白,反倒觉得张说是“反复小人”,最后居然将其罢官,流放于岭外。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回朝担任兵部员外郎,后转为工部侍郎。景龙年间,遇母丧,他只好离职。服丧未满,中宗想要让他担任黄门侍郎,张说却坚辞不受,因而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赏。服丧期满后,张说再次任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升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次年,他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这个时候,李隆基还在东宫当太子,张说作为侍读,备受李隆基的亲近与礼敬。
将太平公主的谋乱平定之后,张说即被唐玄宗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此外,在官场上大有作为的张说还精通书法,他和苏颋(封许国公)齐名,都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
官场博弈
唐玄宗李隆基继承了皇位,便想起还在地方当官的姚崇,想要重新启用他。然而,与其一直不合的张说有些不乐意了,百般阻挠姚崇入朝为相。
1.姚崇的脚病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想要将同州刺史姚崇召回朝廷,任他为相。张说因为和姚崇一直不和,所以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然而唐玄宗却没有理睬。
接着,张说又指使殿中监姜皎向唐玄宗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目的是为了阻止姚崇入朝为相。玄宗皇帝知道这是张说的计谋,便不顾他的一再阻挠,仍旧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到姚崇当政的时候,张说有些害怕了,他到歧王那里诉说,希望歧王能够帮助他。结果,这件事情被姚崇得知了。
一天早朝结束后,别的大臣都出去了,姚崇却假装脚有疾病,拖着腿走路。唐玄宗看了,觉得奇怪,便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姚崇说:“我的脚有伤。”
玄宗又问:“那你疼不疼?”
姚崇说:“我的疼不是在脚上,而是在心里啊。”
玄宗问他为何如此说?
姚崇于是道出了张说的事情,严肃地说:“歧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作为一个朝廷大臣,却秘密地去拜见歧王,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我实在是害怕歧王被张说所误导啊,因此备感忧虑。”
唐玄宗听了十分震惊,害怕张说与歧王搞什么阴谋,因此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张说被贬后没多久,又受到他事的牵连,再度被贬为岳州刺史。
2.张说的自救
张说虽然吃了姚崇的亏,被贬到外地做了刺史,但张说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很快就想到了自救的方法。
当时,在朝廷当宰相的还有苏颋。他的父亲是苏瑰。张说和苏瑰当年关系搞得很好,虽然苏瑰早就已经去世了,但这层关系还是存在的。
于是,张说作了《五君咏》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描写苏瑰的。等到苏瑰忌日的时候,张说特地将此诗献给了苏颋。
苏颋看到张说的诗后,十分感动,并呜咽不止。他想起了自己父亲和张说之间的关系,也想起了被贬于外地的张说。
没多久,苏颋得着机会,就对唐玄宗说:“张说确实是忠诚而有大功的人,他不应该被遗弃在那荒远的地方。”玄宗听了,也想起了张说以前的功劳。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张说被擢升为荆州长史,没多久又被升为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玄宗皇帝让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视边防,处置边境的兵马。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进为中书令,后来被拜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
生死较量
姚崇、张说与所处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二人可以算是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二人之间总是勾心斗角,相互争斗,至死都没有停止过。
1.挽救姚氏一族
开元初年,姚崇得了重病,病势日甚一日。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于是把儿子召至床前,对他们说:
“我就要撒手归天了,审视我这一生,也曾经干过不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只是有件身后事,令我十分不放心。
“张丞相和我同朝为官许多年,言语之间,多有摩擦。我在世的时候,他不敢怎样。然而我死后,他就会罗织罪名,毁谤我的名声。一死万事休,任凭他说什么,我倒是没什么关系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几个。我一旦获罪,定然会株连你们。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应对吗?”
儿子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都觉得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应付。
姚崇继续说:“制人,要因人之性,借人之手。假如能让张丞相来为我做结论,出于时风所碍,他是不会不说好话的。这样,等我死后,张丞相按照惯例会来祭奠我。他来之前,你们可以把我平素搜集到的佩饰玉玩都放到供案上,寻机赠送给他。等他收下后,你们就请他为我写碑文。一旦拿到张丞相书写的碑文,你们就立刻禀明皇上批准。这样,你们就能够万事大吉了。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当时国家经济相对来说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盛行厚葬。
姚崇对这一风气是非常反感的,他去世前留下了遗嘱:不可以崇佛敬道,不可以厚葬,只给他穿普通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他还告诫子孙,他们去世后也要遵照他的嘱咐去做,使之成为家法。
2.算计张说
姚崇为何要让张说给自己撰写神道碑呢?
原来张说曾三次为相,掌握文学之任共有三十余年,为玄宗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他品评文苑,提携后进,深孚众望。同时,他文章作得很好,朝廷大手笔,多特承帝旨撰述,尤其擅长于碑文墓志。
姚崇死后发丧,张说果然前来吊唁。一进灵堂,张说就看见了摆在灵案上的许多玉器宝玩。就连行礼时,张说也心不在焉,直盯着那些玉器宝玩不放。
姚崇的儿子们一见,心中十分高兴,急忙按照父亲生前的指教,将宝玩玉器全都送给张说。张说假装推辞了几下,就兴高采烈地收下了。
宝玩刚送到张说府上,张说还没有顾上仔细观看,姚崇的长子就前来求见。见面一谈,张说才知道其子是来请求为张说撰写碑文的。拿了人家的东西,这点事情自然应当效劳。张说没有仔细思索,便一口答应了。然后,姚崇的长子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死人的碑文是等着要用的,说写就得立刻写。而且,张说也想马上将此事做完,好认真品玩一下那批稀世珍宝。于是,他叫下人磨墨,依照当时写碑文的时风,说了很多称赞的话。
碑文刚刚写完,姚府就派人来将其取走了。姚崇的儿子们看见碑文,赶快按照父亲的吩咐,呈报给皇上。皇上批准后,便快速请人将碑文刻在了石碑上。
过了几天,张说从得到宝玩的欢喜中平静下来,细细回味,才感觉撰写碑文的事情有点不对头,他姚崇家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送如此珍贵的宝玩给自己呢?他又回想自己所写的碑文,才发觉自己上当了。
于是,张说赶忙派人去姚府,说前几天所撰写的碑文有不妥的地方,请求取回去修改一下。姚崇的儿子却说那碑文已经奏明皇上,并刻在了碑上。张说一听,不得不慨叹自己又让姚崇这匹夫算计了!
姚崇深知张说喜好宝玩玉器的性情,才根据其性情而实施贿赂巧计,让自己的政敌说自己的好话,从而避免了政敌在自己死后对自己进行攻击,同时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灾难。
两大将军人物
姚崇与张说在文治上才能卓越,实际上,他们在武功上也表现不凡。
1.技高人胆大
张说在文治方面,可以说是少年天才,他的清辞丽句深得武则天的欣赏。
其实,张说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他在唐中宗一朝还曾经担任兵部侍郎,自从开元元年离开朝廷后,更是没少担任军职,而且他的胆子特别大。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张说担任天兵军的节度大使。天兵军驻扎于太原,紧邻天兵军的朔方军驻扎在灵武。这两支军队都驻扎在当时的胡汉交界地区,境内有很多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部落。
这一年秋天,朔方节度使由于怀疑自己辖区内已经归降的突厥部落意图谋反,所以把他们给诱杀了,这让其他部落也顿时紧张起来。
为了安定早已投降的少数民族部落,张说让副大使留在驻地,自己则率领数十名骑兵,径直奔向这些部落。到了这些部落以后,他自己就住在首领的牙帐里面,给他们讲朝廷一贯的政策。
后来,传令兵回来说张说竟然就住在部落首领的大帐里,还跟人家同吃同睡,这令副大使十分害怕。于是,副大使急忙给张说写信,让他一定不要轻信那些少数民族,最好离他们远一点。
张说却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我不害怕被吃掉;我的血也不是野马血,所以也不害怕被喝掉。现在情况紧急,这正是我报效朝廷的时刻。我意已决,不要再劝了!”
那些寝食难安的少数民族看到张说如此信任他们,都十分感动,果真就安定下来了。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有一批本来已经投降了唐朝的胡人又造反了。这批胡人原本被安置在河曲地区。唐朝给他们设置了六个羁縻州(自治州),让他们在这六个州繁衍生息。
造反的胡人有数万人,他们能征善战,很快就将六胡州控制住了。眼看局势即将失控,唐玄宗马上派遣河曲周围的几支军队联合围剿胡人,张说的天兵军也在其中。
接到命令以后,张说就带领军队,首先攻击胡人的盟军党项,将党项打败后,再攻打胡人。对那些原先立过战功的党项人,张说一律予以优待。这样一来,党项人很感动,也安定下来了。
2.好一个兵部尚书
姚崇年轻时就为人豪放,崇尚气节。他进入仕途后,由于才干出众,很快便青云直上。武则天时,他做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级官员)。
此时,东北方的契丹族不断侵扰唐朝边境,武则天一再派军抵御,因此兵部特别繁忙。姚崇的才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些纷繁冗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里,总是被处理得井然有序。
武则天很爱才,她对姚崇的才能很是赏识,很快提拔他做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的副部长)。武则天的器重,对姚崇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才能到后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还兼任兵部尚书,因此对兵部的情况十分熟悉,例如,边防哨卡,军营分布,士兵情况,兵器储备等事情,他都熟记于心。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他消灭了太平公主的亲信与党羽,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这年,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阅兵式,参加的军兵有二十多万人,旗帜相连五十余里。然而,军容不整,秩序颇为混乱。一见这种情况,玄宗顿时震怒,下令将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罢官流放,并召见了姚崇。
唐玄宗问姚崇:“卿精通射猎吗?”
姚崇回答:“我少孤,年二十居住在广成,目不知书,只是以射猎为事。后来遇到张憬藏,才刻苦读书,如今虽然身居要职,至于驰射,虽老还是可以的。”
于是,姚崇指挥兵士,呼鹰放犬,投枪射箭,进退有序。唐玄宗对此很满意,即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