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把他当作股肱心腹和尽忠贤臣。他看过了李斯的申诉书后,转交给了赵高,叮嘱他要小心行事。
赵高看罢,假装悲伤不已,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反之心由来已久,所担忧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啊。”
这几句“赤胆忠心”的话,胡亥听了大为受用。于是,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这里,看谁敢动你。”
自此之后,赵高依仗秦二世的庇护,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擅朝纲。
2.诬陷李斯
秦二世穷奢极欲,徭役不断,以致激起了民变。李斯于是邀请将军冯劫与右丞相冯去疾一同上奏二世,建议二世暂停修建阿房宫,减少边境地区的戍守与转输,以此来缓解民愤。
秦二世胡亥对李斯原本就有怒气,这下子便借机爆发了出来。
他对李斯大声斥责道:“这些都是先帝创建的功业,不能停止,必须继续下去。现在我即位只有两年,就盗贼并起,这完全是由于你们镇压不力所导致的,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朝廷的重臣,既不想着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也不想着为朕尽忠,还有什么资格占据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完,就命人将他们交付给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十分痛心,为了免受羞辱,没多久就在狱中含恨自杀了。接着,胡亥派遣赵高去审讯李斯父子谋逆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立即凶相毕露。他成天严刑逼供,将李斯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最后,李斯实在难以承受酷刑,只得招了假供。
他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觉得自己有雄辩之才,况且又是秦王朝的功臣。而且,自己也确实没有谋反,或许通过上疏二世就会赦免自己。然而,李斯想得太天真了,他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经被赵高一党所操纵,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的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看到李斯的上疏,愤恨地将其撕个粉碎:“囚犯哪里还有上疏的资格!”
为了迫使李斯就范,他指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李斯。如果李斯以实情相应对,就施行拷打,直到他坚持假口供不再改口为止。
后来,二世果真派人来审讯他,李斯还以为和以前一样,依旧以假口供应对。胡亥看到李斯的口供后,就认定李斯确实想要谋反,于是对赵高感恩戴德地说道:“假如不是爱卿,朕差点被丞相出卖了。”
而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由已经被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杀死。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瞒二世说已将李由就地正法。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经过赵高的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被罗织出来了,再也难以改变。李斯虽然悔恨交加,但为时晚矣,最终被处以腰斩之刑。
当年沙丘之谋,李斯假如不贪求一时的私利,又怎么会落得今日的悲惨下场呢?胡亥的昏庸以及赵高的阴毒,恐怕都是他始料不及的。
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觉察到了秦朝即将灭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事实的确如此,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暴虐统治下,逐渐丧失殆尽。
赵高之死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指鹿为马”的成语。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自己最终也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1.指鹿为马
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没多久,大泽乡陈胜、吴广便率众揭竿而起,掀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时,赵高觉得天下已乱,时机成熟,便想要篡位称帝。但是他怕大臣们不服,于是就想试验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服从自己。接着,他就导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
有一天,赵高命人将一头鹿牵进了咸阳皇宫,把它献给秦二世,告诉胡亥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一听,不禁大笑起来,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能说成是马呢?然后立即问朝中的官员们这究竟是鹿还是马。
在朝的文武百官,有的怕说实话得罪赵高,只好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讨好赵高,跟着说假话,指出这就是马;而有些正直的官员则实事求是,直言其为鹿。事后,赵高觉得直言为鹿的肯定都是不依附自己的人,便将他们革职或陷害致死。而那些当众表示沉默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存心说假话而巧于阿谀奉承的官员,则成为了赵高笼络的对象。
赵高摸清了文武百官的底细,不久使指派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士兵,乔装谎称是盗匪,闯入了皇宫,迫使秦二世自杀。
胡亥死后,赵高拿起玉玺,来到皇宫大殿,想要自立为帝,但是群臣一听都不同意。他没有办法,只好拥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王。
早在当公子的时候,子婴就已经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性丑态。现在被赵高推上皇帝宝座,知道自己不过是他的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想要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和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密谋,想要斩除赵高这个祸害。
赵高原本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登基称帝。等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但是,子婴推脱说身体有病,不愿前往。赵高没有办法,只得亲自去请子婴。赵高刚到宫内,就被兵士团团围住,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结果了赵高的性命。
接着,子婴召群臣进宫,在朝堂上历数了赵高的种种罪孽,并夷其三族。一代权阉至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2.杰出的书法大家
赵高虽然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实际上他在秦朝还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大家,《爱历篇》六章便是他的杰作。东汉许慎曾说:“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在其《古今文字志目》中罗列了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包括赵高。南朝的宋羊欣也说赵高“善大篆”。唐代张怀罐在《书断》上记载到:“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
赵高的父亲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精通法律,对书法也十分在行,在隐官任职期间认识了赵高的母亲,他们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赵高兄弟。秦朝是一个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秦国的国策。
赵高的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赵高兄弟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读写,研习律令,这为他们打下了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
赵高成年之后能够走上文学的道路,成为较为优秀的书法家与法学家,应该说与其父亲的职业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李斯的功过
在李斯的一生中,有辅佐秦王统一全国的功勋,也有参与沙丘之谋的败笔;有运筹帷幄的良谋,也有嫉贤妒能的诡计。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法家人物,其是非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
1.毁誉参半
从秦王嬴政掌权到统一天下及以后的事业中,李斯一直在嬴政身边辅助他处理各种难题,最终官至丞相。他除了在政治上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外,在中国文化史上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那就是统一了文字。
李斯把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将原来各不相同的各国文字统一起来,形成了后来人们常说的秦小篆。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名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李斯在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他还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地方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置县、乡,归朝廷直接管辖,官吏由朝廷任免。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它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一制度在秦朝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才能够一直沿用近两千年。
李斯虽然在秦统一全国的事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一生中还是留下了很多为人所不齿的污点。
在个人官位上升和权力增大的同时,李斯对于个人得失斤斤计较,甚至妒才忌能。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与李斯是同窗,到了秦国之后,李斯害怕韩非受到秦王的重用,所以在秦始皇面前搬弄是非,说韩非的坏话,最终害死了韩非。
公元前213年,李斯又上疏秦始皇,建议下令焚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来说简直是一次浩劫。
与此同时,他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利益,拥立昏君胡亥继位,助纣为虐。这些都为世人所诟病。
2.整理小篆
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的局面,因而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直希望用标准的字体来代替以前应用的异体字,他知道李斯擅长书法,于是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李斯。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了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这就是秦篆,又称为小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高兴,就将它定为标准的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小篆。
小篆给人的感觉是刚柔并济、圆浑挺健。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还不太熟悉,难以写得惟妙惟肖。于是,李斯与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下了《仓颉篇》、《爰历篇》以及《博学篇》等范本,以供人们临摹。
秦始皇驾崩的前一年,曾不避路途遥远,东下会稽(今绍兴),祭奠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称为秦望山),俯瞰波涛汹涌的东海,后命令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于是奉命连夜书写铭文,次日又采集岭石鑴刻,然后将其立在会稽鹅鼻山的山顶(后称为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
据说,李斯书写的较为出名的刻石还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峄山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