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王朝秘史追叙
20949400000007

第7章 董卓与王允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是怎样做到的呢?

朝廷乱局

汉末黄巾大起义之后,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愈加激烈。何进无谋,他的一道命令引来了如狼似虎的凉州军阀。董卓进入京师后,操纵朝政,擅废皇帝,作威作福,这引起了朝廷元老大臣们的反对。

1.何进的昏招

东汉后期,朝廷与地方混乱不堪,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汉灵帝即位以后,更是沉迷酒色,重用奸佞的宦官。

朝政的腐败终于导致了中平元年震惊朝野的黄巾起义,此后东汉朝廷调集重兵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外乱虽然暂时得到了平息,但是朝廷内部的斗争与倾轧却愈为激烈,最明显的便是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承皇位,外戚何进辅政。面对宦官势力的膨胀,何进企图联合袁绍诛杀所有宦官。

同时,何进不顾朝臣的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率军队入京。后来,何进的计谋被泄露,遭到了宦官张让等人的杀害。接着,袁绍带兵入宫,杀死了所有宦官,控制了朝廷。

此时,驻兵于河东、观望朝廷局势的董卓在北芒迎接被宦官劫走的汉少帝刘辩,然后一同回到了洛阳。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他虽性情粗猛,但有谋略,从驻守边塞的小官升迁为羽林郎,后历任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董卓早年为将,曾经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来又率军镇压黄巾大起义。汉灵帝病危时,董卓因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违抗朝廷的旨意,拥兵自重,驻兵河东,坐待时局的变化。直到何进征召,董卓才名正言顺地领军进入京城洛阳。

何进死后,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被何进的部众所杀,何进、何苗的部众因此无人统领,董卓一进洛阳便收编了这部分武装力量。后来,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进而吞并了他的部队,至此,洛阳的兵权全都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

董卓控制朝政后,肆意诛杀不依附自己的大臣。他还废黜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就是汉献帝。董卓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封自己为郿侯,进位相国。他接着逼走了袁绍等人,独揽朝廷的军政大权。

2.董卓的用人策略

董卓虽然为人较为残忍,但他却能够隐藏自己的本性,积极选拔贤才。

董卓不仅恢复了陈蕃、窦武等人以前的爵位,还使他们的子孙得到了升迁,以便他们世世代代为自己所用。

董卓利用自己掌握的特权,重新提拔与任用大批原先遭受禁锢的党人,例如,吏部尚书周铋、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颥、司空伍处士等人。

除此之外,只要是和以上人员有关的受到党锢之禁的士人,董卓都把他们提拔为列卿。因此,一时之间,“幽滞之士”都能够得到“显拔”。大文学家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

《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董卓对蔡邕是“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董卓在重用士人的同时没有一味地任人唯亲,滥用职权,他对部下非常严格。史载“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善用人才使得董卓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他所取得的权势。

汉室忠良

王允不仅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还是有勇有谋的将领。董卓擅权乱政,倒行逆施,自然引起了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的强烈反对,王允便是其中之一。

1.文武皆能的才子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王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家族中有很多人担任过州郡的要职,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威望颇高。王允自幼天资聪颖,独具慧质,因而深受长辈们的喜爱与赏识。

少年时期,王允因为勤奋好学,成为了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许多文人学士都对他十分赏识。

在学习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他崇拜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钦佩他们杀敌卫国的精神。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文修武练,王允逐渐成为了一名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的全才。

王允十九岁那年,被举荐为郡吏。他刚刚任职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赵津小黄门在当地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王允不畏权贵,果断下令将其逮捕,查证属实后马上将他押解市曹斩首示众,从而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中平元年(公元189年),王允被征召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震惊朝野、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东汉政府特命王允为豫州刺史,征召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军征讨黄巾军。

王允第一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现了他不一般的文韬武略。首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其次,在战斗的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了豫州一带的黄巾起义军。

2.隐忍不发

王允为官期间,得罪了宦官势力,因而遭到中常侍张让的打击报复,不得不去官隐居。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掌权之后,王允再次出仕,历任从事中郎与河南尹。

汉灵帝死后,董卓进入洛阳,废黜少帝,立献帝刘协,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升为尚书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王允代替杨彪出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毒杀太后,大肆培植自己的党羽与亲信,统收兵权,操纵朝纲。王允从董卓的倒行逆施中,敏锐地觉察到他将成为威胁汉室政权的最大祸患,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或者除掉董卓。

然而,董卓手中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众多党羽,况且董卓本人极为凶残狠毒,假如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事无补。因此,王允表面上对董卓顺从,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实际上却在精心谋划,周密布置。

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并扩大自己的势力,也需要拉拢朝廷上有影响力的官员。王允隐忍不发,尽量迎合董卓。

有的时候,王允为了换取董卓的信任,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董卓见王允不但有才有识,而且对自己忠心不二,便将王允当作自己的亲信看待,对王允不再有丝毫的疑心,朝政无论巨细,都交给王允处理。王允借助这个机会,亲自主持了一些振兴汉室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

秘密准备

王允表面上与董卓合作,并且得到了董卓的信任,但实际上,他还是忠于汉室的。王允之所以如此,是在韬光养晦,扶持正义之士,积蓄反董的力量,伺机将董卓这个祸国巨奸铲除掉。

1.扶持正义之士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王允被董卓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开始的时候想要拒绝,士孙瑞对他说:“在大事还未成功之前,不能有一丝的破绽,您被董卓加官晋爵,朝廷百官都崇敬您的崇高品节,何乐而不为呢?您不要因为一时意气而耽误了大事啊!”王允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听封。

王允虽然在表面上曲意迎合董卓的意思,但是在一些涉及原则与正义的问题上,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杨勋是当时朝廷上的正义之士,自从董卓擅权乱政以来,杨勋不畏权臣董卓的淫威,一直和他进行激烈的斗争。他曾经和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密谋杀掉董卓,后来因为皇甫嵩升迁,杨勋势单力薄,只得不了了之。

有一次,董卓向王允询问:“不知有没有担任司隶校尉的适合人选?”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看只有杨勋最适合做司隶校尉。”

王允虽然知道董卓和杨勋之间矛盾极深,但是出于正义,王允还是毅然推举了杨勋。

2.筹备反董力量

王允一面在表面上和董卓交好,一面暗中积极组织与筹备反董卓的力量。

首先,王允积极联络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与他们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策略。

为了掌握一定的武装力量,王允极力向汉献帝推荐并保举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推举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之后又命令他以讨伐袁术为名,率领兵马出道武关,实际上是为多路攻击董卓作准备。

士孙瑞的行动使董卓起了疑心,他想要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此事之后,顺从了董卓的意思,提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他又将杨瓒提拔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充分的准备。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春天,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下了好几个月的雨。王允借着与士孙瑞、杨瓒等人登台祭祀乞神降雨的机会,紧急谋划诛杀董卓的行动方案。

士孙瑞对他们严肃地说:“自从去年年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淫雨连绵不绝,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是应该有个尽头啦。如今我们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假如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以后会遗患无穷啊!请你们一定要认真考虑考虑此事。”

王允很赞同士孙瑞的意见,于是决定尽早伺机行动,除掉权臣董卓。

铲除董卓

董卓爪牙遍布朝廷内外,拥有极大的权势。诛杀董卓,需有内应相互配合,胜算才会大一些。在老谋深算的王允眼中,凉州军团不是铁板一块,骁将吕布就是老司徒眼中最好的内应。

1.找个好内应

董卓手下有一个心腹将领吕布,他是一个出名的勇士。吕布的力气十分大,射箭骑马的武艺也很高强。

他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一名将佐。董卓率军进洛阳的时候,丁原也正带兵驻守洛阳。董卓于是派人用大批财宝去拉拢吕布,要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被董卓收买后,背叛了丁原,并将其杀死,之后投靠了董卓。

董卓把吕布收作义子,叫他随身保护自己。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里。人们畏惧吕布的勇猛,都不敢对董卓下手。

司徒王允认为要除掉董卓,必须安插内应,到时候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

他知道要将董卓除去,首先要拉拢他身边的骁将吕布。于是,王允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时间一长,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很好,也就把他与董卓之间的矛盾谈了出来。

原来,吕布与董卓虽然说是父子关系,但是董卓性情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对吕布发火。有一回,吕布言语之间顶撞了他,董卓居然将身边的戟扔了过去。多亏吕布眼疾手快,把身子一闪,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伤着。

后来,吕布主动向董卓赔了礼,董卓也饶恕了他。但是,吕布心里却很不痛快,对董卓怨言颇多。他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允。

王允听了很高兴,就把自己想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了吕布,并且严肃地说:“董卓是国贼,我们想为民除掉这个祸害,您可否帮助我们,做个内应?”

吕布一听真要杀董卓,倒显得有点犹豫,说:“我是他的干儿子,儿子怎么可以杀死父亲呢?”

王允摇头说道:“唉,将军真是糊涂,您姓吕,他姓董,原本就不是骨肉至亲,再说他向您掷戟的时候,考虑到你们之间的父子感情了吗?”

吕布听了,觉得王允说得十分有理,就允诺和王允一起除掉董卓。

2.未央杀贼

所有准备就绪之后,王允开始等待良机,杀掉董卓这个朝廷的大祸患。过了一段时间,正巧赶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在未央殿集会,恭贺天子龙体康复。

吕布利用这个机会,事先派遣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数十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

董卓从郿坞出发,奔向长安。为了防止遭到别人的暗算,他在朝服里面穿上了坚硬的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旁边,密密麻麻的卫兵排成了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武器在他身后护卫着。经过如此安排,他觉得万无一失了,然后进入了宫中。

没想到刚到侧门,董卓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

董卓惊骇之余,急忙向吕布呼救。吕布厉声喊道:“我们现在是讨杀乱臣贼子,你是死有余辜!”

绝望中的董卓只能奋力抵抗,但是终究无济于事,当场被杀死,随后被诛连三族。兵士们拥了上去,将董卓的头砍了下来。

吕布接着从怀里拿出诏书,向群臣和将士大声宣布:“皇上有旨,只杀董卓一人,其余人等一概不追究。”

董卓被杀后,朝廷上下欢呼不断。董卓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激起了天下官员百姓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的潮流,更符合天下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