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王朝秘史追叙
20949400000009

第9章 司马懿与曹爽(2)

李胜纠正他道:“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故意说错:“你是从并州来吗?”

李胜再次重复道:“现在是奉命调为荆州刺史。”

司马懿好像听清楚了,笑道:“我年纪大了,又卧病在床,马上就要死了。我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没有才学,认识短浅,希望你们念我旧情,多多加以照料。”

李胜回去后,把司马懿的情况都禀明了曹爽,他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经分离,不需要再顾忌他了。”第二天他又对别人说:“太傅的病难以痊愈了,真叫人悲伤。”曹爽断定司马懿不再有威胁,对他完全解除了防备。

绝地反击

司马懿聪明至极,他用自己的诈术彻底骗过了曹爽,曹爽因此放松了对司马氏的警戒,进而加紧了夺权篡政的步伐。事实上,司马懿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准备力量,联络太尉蒋济等人,伺机一举铲除曹爽的势力。

1.高平陵政变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继位有十个年头的少帝曹芳打算拜谒位于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们一同前往谒陵。

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趁机发动了兵变。他到永宁宫向素和曹爽不和的郭太后上奏,说曹爽兄弟祸国乱政、结党营私,然后请太后上奏天子,请求下旨将曹爽罢职。接着,司马氏集团又以皇太后的命令关闭了洛阳的所有城门,占据了洛水浮桥。

然后,司马懿任命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掌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司马懿再上奏少帝曹芳,称依照皇太后的命令要罢免曹爽兄弟。

然而,这篇奏疏最先传到了曹爽的手中,曹爽看过之后茫然不知所措,也不敢将其呈送曹芳。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的劝诫,出城劝说曹爽带曹芳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召集天下兵马抵抗司马懿集团。

司马懿也害怕曹爽会挟皇帝前往许昌,于是接连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承诺曹爽只要罢兵息甲,交出皇帝与兵权,仍然能够保留他的爵位。

曹爽犹豫了整整一夜,最终觉得投降虽然会失去原有的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该还能享有荣华富贵。于是曹爽兄弟放弃了抵抗,请求皇帝罢免自己,并且向司马懿俯首认罪。曹爽兄弟被罢官后,随即回到了府邸。

不久,与曹爽交往密切的朝廷侍从张当在司马氏集团的严刑拷问下招供说曹爽和何晏密谋在三月篡权夺位,于是曹爽集团的骨干都被逮捕,而桓范也以诬告司马懿谋反的罪名下狱,他与曹爽等人一并被处死,并且三族也被夷灭。

2.大权旁落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不但将曹爽集团势力消灭,而且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权。曹操用一生的艰辛打下来的江山自此又转到了司马氏集团的手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加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作为他的封邑,前后共有八县,食邑有二万户,特别准许他凑事不用通报。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皇帝诏命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患病之后,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都要亲自到其府中去征询他的意见。

然而,征东将军王凌十分反对司马懿的专权,他曾经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不久便举兵反对司马懿。后来,司马懿亲率大军讨平了王凌的叛乱,还将此次叛乱牵连在内的人员一律夷灭三族。他派人将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挖开,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和官服,最后将他们裸埋于土中。

同时,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曹魏的王公全部逮捕,一同放置于邺城,命人监督他们,禁止他们互相往来。

后来,曹芳再次任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其为安平郡公,孙和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有五万户,封侯者有十九人。

至此,司马氏集团登上了权利的巅峰,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澄清真相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虽然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是在两派势力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对抗代替了合作,兵刃相攻代替了妥协。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又有哪些事实有待澄清呢?

1.曹爽这个纨绔子弟

曹爽在别人眼中貌似纨绔子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在继承曹魏前期的为政理念,革新政治。

家世背景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曹爽集团在政治态度上同当时的儒学大族有很大的分歧,于是他们对世族势力的崛起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采取了一定的遏制政策。史籍中多记载有曹爽“变易旧章”、“屡改制度”的事例,司马懿在宣布曹爽的罪状时也指责其“背弃顾命,败乱国典”。

根据《夏侯玄传》的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伐蜀前,司马懿曾经向夏侯玄“问以时事”,夏侯玄是主张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他还认为当时正是“当宜改之时”。司马懿虽然说“皆大善”,但是又觉得“卒不能改”,实际上他是反对改革的。曹爽在讨伐蜀国失败后,便开始全力进行政治改革,然而,当时夏侯玄正在关中镇守,何晏才是改制的主要负责人。

曹爽集团的成员治理国家都以改革作为主要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选举制度的改革。

然而,此时儒学大族的势力在不断增强,国家的用人政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总体上是朝着门阀专权的方向发展,在选人的标准上最重视的就是所谓的“德行”。曹爽集团进行的改制活动,自然引起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族势力的极端不满,于是两大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就难以避免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之间的斗争是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中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斗争的延续。曹爽其实是在以一个改革者的身份践行曹操的用人为政之道,只不过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2.“冢虎”司马懿的智慧

与“卧龙”、“凤雏”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绰号是令人闻之生畏的“冢虎”。其实,从宋元时代开始的民间叙事中,司马懿是以一个可敬、可畏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的。司马懿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过的,自魏武帝曹操开始,司马懿就在层层提防之下治军、理政,而司马氏家族最终还是崛起了。

其实,司马懿在猜忌中最终成功夺权,是与他的生存智慧紧密相连的。他的某些生存哲学,到现在仍然值得人们借鉴一二。

第一,韬光养晦。司马懿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对他防范有加,不让他带兵,甚至一度想除掉他。但是,他深知韬光养晦的智慧,对所有安排都毫无怨言,就连被流放都显得非常乐观,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使魏国统治阶层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司马懿熟悉“伴君如伴虎”的真谛,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一直挺到了曹芳孤儿寡母继承权利的那一天,之后便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第二,树立威信。魏明帝即位后,最令他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诸葛亮的数十万北伐大军。这是所有将领提升威望与功勋的大好机会,司马懿抓住了这次机遇。他看出了蜀军从益州北进,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致命弱点,采取果断措施,坚壁固守,并抓住蜀军军事部署的失误,在街亭、北原等地将蜀军击败,从而有效地化解了蜀军速战速胜的企图。司马懿采取的战略战术,使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这大大减少了魏国的损失。由此,司马懿在军队中和政坛上树立了威信。

第三,抓住时机,一击致命。魏明帝曹睿驾崩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曹芳理政,而曹爽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实际上明升暗降,间接削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对曹爽的用意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也看出曹爽是典型的“权二代”,在智谋算计上明显不如自己。于是,他用装病骗过了曹爽的怀疑,等到曹爽诸人放心地去拜谒高平陵后,他果断出击,率领兵甲一举控制洛阳,逼迫郭太后下了讨伐曹爽的“圣旨”,从而做到了“师出有名”。而此时此刻,手里握有兵符的曹爽,原本可以借助兵符号召各路军马讨伐司马氏集团,却因为目光短浅将兵符交出。自此,司马氏家族掌控了魏国的大部分军队,司马氏篡权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