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身体不生病,顺时养生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灵枢·本神篇》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四时养生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来养生,以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即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冬养阴,即秋天养收、冬天养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说,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二季注意调养生、长之气,从而使心肝二脏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这样,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的环境之中,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所谓春夏养阳,即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冬养阴,即秋天养收、冬天养藏。
为什么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呢?
春夏之所以养阳,是因为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阳长阴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会比其他时候要好。
秋冬之所以养阴,是因为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自然比其他时候要好。我们在秋冬的时候养阴,那么就比其他任何时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那些阴虚的人来说,就应该利用大自然的这个规律来养阴。
养生小提示: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不要在秋冬阳虚很明显的时候才去补阳,因为这时自然界的阴气很盛,阳气不足,补阳效果不大;而春夏季节阳气比较旺盛,补阳药物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有效地纠正人体的阳虚状态。那些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多以阳虚者为多,冬季容易受凉发病。如果在夏季吃一些补阳药物或食物,如鹿茸、附片、金匮肾气丸、羊肉等食药,冬天就不会那么怕冷,也不那么容易发病。
2.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季阳气渐生,阴寒未尽,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此时应注意保暖;秋季阳始退而阴渐长,此时应适当少穿点衣服,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意思是说在春季向夏季转变、秋季向冬季转变时,不要急于减加衣服,这样能够增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易生病,保障机体的健康。
春季是由寒冬向炎夏过渡的季节,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阶段。此时阳气渐生,阴寒未尽,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时冷时热,温差很大,如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寒致病。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春捂”,认为这即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秋季,昼热夜凉,阳始退而阴渐长。这个时候人应该适当少穿点衣服,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以便逐渐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适应寒冷天气,气候变化,从而使人免受风寒,防止各种病菌、病毒对机体的侵袭,这对预防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尤为有效。“秋冻”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人在寒冷中,机体为调节体温,血液循环加快,能量消耗增多,营养状况也随之改善,新陈代谢转旺。
虽说春捂秋冻有诸多的益处,但是也是有限度的。捂要捂得适度,冻要冻得适当。如果在春末天气已很炎热时还穿得很厚,死抱着“春捂”不放,使人动辄流汗;或者在秋末天气很凉时还穿得很薄,把人冻得瑟瑟发抖,超过了人体所能耐受的寒冷程度,都是会生病的。
养生小提示:
老年人正气亏损,御寒能力减弱,不适合秋冻。儿童的抵抗力比较低,免疫功能不健全,容易受寒邪侵蚀,也不适合秋冻。另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不宜秋冻。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3.春天放风筝,祛病又健身
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温暖的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
春天,晴空碧净,鸟语花香,(原句号改为逗号)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此时去放风筝,不仅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温暖的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
一般人在隆冬久居室内,气血郁结,往往内热积聚,代谢减弱,如能在春天里到野外放放风筝,晒晒太阳,则增强代谢功能;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放风筝要用及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部位,可以消除冬日气血积郁,收祛病健身之功效。
另外,放风筝能驱除疲劳,改善视力。放风筝时,手臂要牵拉或收拢,双腿要移步或奔走,眼睛仰望着蓝天,一切都贯注在凌空飞舞的风筝上,可消除人的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此外,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风筝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祛除人的内心杂念。
风和日丽的阳春之日,又是放飞风筝的绝好时节,我们不妨抓住这个有利的养生时机,走出户外,在蓝蓝的天空下放飞风筝。
养生小提示:
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应后仰与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放风筝最好以2~3人为一组,选择平坦、空旷的场地进行为宜。
4.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绿豆味甘、性寒,入胃、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清暑止渴等功效。
绿豆不仅作为食物,我国古代医学家也早已把它当作是一剂良好的解毒去暑中药。
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寒,入胃、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清暑止渴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热毒疮疖,丹毒,小便不利,以及各种中毒的解救。《食疗本草》中记载,绿豆能“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随息居饮食谱》称:“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润皮肤,消水肿,利小便,已泻痢。”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喝些绿豆汤,是极为理想的解暑剂。
制作绿豆汤的方法很简单,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小方法:
1.苦瓜绿豆汤。苦瓜100克,绿豆50克,白糖适量。将苦瓜洗净,剥开去瓤,切成条。与绿豆同煮成汤即成,凉后饮汤吃豆及瓜,饮汤时加入适量白糖即可。此汤可清热解暑,解毒消肿凉血。对于小儿暑天易生疖肿、痱毒,吃此瓜豆汤极为适宜。
2.冰镇绿豆汤。绿豆500克、白糖250克。将绿豆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煮烂,放入白糖再烧开,离火晾凉后,放入冰箱内。饮用时可加冰水,也可直接饮用,有去暑解热之功效。
3.百合绿豆汤。绿豆250克,鲜百合100克,葱花5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绿豆去净杂质,鲜百合掰开,洗净。锅加入适量清水烧开,放入绿豆、百合煮开,改用文火,煮至绿豆开花、百合瓣破烂时,起锅,加入味精、盐、葱花即可食用。此汤可解毒消暑,养阴安神。适用于内热湿盛、阴虚者食用。
养生小提示:
绿豆性凉,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吃。服药特别是服温补药时不要吃绿豆食品,以免降低药效。另外,没有煮烂的绿豆腥味强烈,食后易恶心、呕吐。
5.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冬天吃一些萝卜有助于消化;夏天吃一点姜有暖胃、解毒的功效。
萝卜与生姜,是极为普通的蔬菜,但它们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民间因此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把萝卜与姜推祟备至。
《黄帝内经》强调四季养生“天人合一”。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皮肤腠理处于收缩状态,以保证身体的血液供应。而这个阶段,人的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活动增加,而且大多进食很多热性食物容易让人产生内热,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吃一些萝卜,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因为萝卜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
而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夏天炎热,人体为了排除体内的热量,皮肤腠理处于开放的状态,热量容易散失,再加上人们过食冷饮,体内就相对处于寒凉的状态,影响脾胃。而这个时候,吃一些姜,有助于暖胃,可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此外,盛夏季节,细菌和病毒异常活跃,容易引起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适当吃些生姜或用干姜加绿茶沸水冲泡后饮用,就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在夏季里,喜欢用电扇空调的人很容易感受风寒,这时及时喝点生姜红糖水,可驱逐体内风寒。生姜红糖水,可自己用生姜与红糖煮水,或者超市也专门有卖的,买回来后直接用开水冲泡越热饮,效果不错!
养生小提示:
萝卜性寒凉,阴盛偏寒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也要少食萝卜。
6.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天运动是对付寒冷的积极措施,但运动锻炼要注意精神内守,避免阴精阳气外泄。
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季健身有助于健身防病,可增强人们的体质和机体的抵抗能力,愉悦心情。
由于冬天运动不断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人体造血机能也发生变化。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白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冒、气管炎、贫血和肺炎等疾病。
冬天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促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同时,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这样,就会增强人的抗寒能力。
冬天运动是对付寒冷的积极措施,但应注意,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对缓慢,阴精阳气也都处于藏伏之中,所以运动锻炼要注意精神内守,避免阴精阳气外泄。
冬季锻炼的项目有很多,可根据年龄、体质适宜选择。但应注意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在太阳即出时为宜,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必待日光”。刚外出时衣服要穿多些,待身体运动发热时,再脱去厚衣服。运动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汗湿之衣,以免寒湿之邪内侵,诱发脏毒便血之疾病。
养生小提示:
冬季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因为这时气温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准备活动可采用慢跑、擦面、浴鼻、拍打全身肌肉、活动胳臂和下蹲等。
7.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冬三月谓闭藏,养生之道,不可大温,以免腠理开泄而损伤阳气;夏三月谓蕃秀,养生之道,不可太凉,以免膜腠理闭塞阳气内郁而伤阴。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语出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极言》。其意思是说,冬天不要太温暖,夏天不要太寒凉。
一般来说,善养生的人,顺四时而适寒温,春夏养阳,秋冬养明。冬三月谓闭藏,养生之道,不可大温,以免腠理开泄而损伤阳气;夏三月谓蕃秀,养生之道,不可太凉,以免膜腠理闭塞阳气内郁而伤阴。
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做法却往往与之相反。
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往往喜欢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拥坐在炉火旁边,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热粥、热汤。一些老年人还经常喝点酒。这些看起来很有必要,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过多的郁热或热疾。到了来年的春天,郁热被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人们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轻则导致头晕、身体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还会伤害我们的内脏。因此,我们在冬天,最好不要吃太多热量极高的食物,也不要穿着太温暖,否则会上火,尤其是引起春天的病变。
进入夏季以后,人们会因气温高、湿度大、体内的水分难以蒸发而感到炎热难耐,因此,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纳凉。有的人晚间喜欢在室外席地而睡,有的躺在过道通风处,有人一整晚打着空调。但醒来却常常会感到不适,全身肌肉发紧,关节酸痛,精神倦怠,甚至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人还会因受风出现面瘫。还有的人在夏天贪食冷饮,甚至是冰过的食物、饮料。冷饮过多,不仅会冲淡胃液,而且还会刺激胃黏膜,频繁地饮用冷饮,吃起来虽然凉爽可口,但其会影响食欲不利消化,还会因过度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导致消化道缺血、缺氧,发生胃肠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