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现代人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如果我们再遵循正确的中医养生之道,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就可以保持我们生命的健康活力。
1.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扁鹊答魏文王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只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其实,这就是“上医治未病”。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说明古人早就对疾病“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内容。防患于未然就是第一级的预防;如果已经生病,就要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勿使轻病变成重病,简单的小病变成复杂的大病,这就是第二级的预防;对于不能彻底治愈的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等),要尽量使其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保持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勿使发展到残疾和不可控制,这就是第三级的预防。
只要掌握了这三级预防,我们就能让自己的身体不生病。
养生小提示:
平时要预防疾病,我们就要从细微入手,保持机体在良性、平衡状态上运行。平时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力求保证自己的生活规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和紧张;平时多进行散步、体操、登山、游泳等体育活动。
2.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告诉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医学的规律。通过现象去认识其内在联系,认识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全力进行治疗。
水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人生病是有原因的。我们要治好病就要先找到生病的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告诉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医学的规律。通过现象去认识其内在联系,认识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全力进行治疗。
什么是“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本于阴阳”,说明人体疾病的产生也离不开阴阳的道理,而疾病的辨证治疗也必须用阴阳学说来论证。首先必须辨别阴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诊断治疗疾病,首先必须辨别阴阳、明确阴阳的道理,掌握阴阳的规律,方可探求疾病的本质,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必求于本”是治病必须遵循的原则。清代的张志聪说:“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要治病先要平衡阴阳。比如说,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反之,热病用寒药来治;如果是阴阳某方面过多,就用有驱除作用的药,把多出来的部分“泻”掉;如果是阴阳某方面不足,就用有补益作用的药来补足……这些都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根据阴阳关系而确定的。
养生小提示:
疾病的症候表现有多种多样,病变过程也有轻重缓急,如病人发高烧、大出血、严重虚脱、高度腹水,这些症状虽然是标,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生命。这时便必须先治标,后治本,也就是说要在诊治疾病时必须仔细的调查研究,辩明病因、病位以及病之属性,从复杂多变的疾病证候现象中,抓住病的本质,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3.百病生于气
人体的气失调,就会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全身的升降出入运动障碍而百病丛生。
中医里讲,所有疾病都是气血失调所造成的,而血靠气来引导,气是健康的关键,固《素问·举痛论》中指出“百病生于气”。
绝大多数人,认为这句话讲的就是“生气及情绪不佳”是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其实,这样理解有些偏颇。什么是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的作用。《类经》说:“人有此生,全赖此气”。
从广义上讲,中医的“气”可以囊括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有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水气、正气等,几乎可以用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包括有形的或是无形的。
狭义上讲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如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百病生于气”旨在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气的运动变化的密切关系。不论七情、外感、内伤劳倦都可导致这种变化。
由于气为人身之主,无所不到,内至脏腑,外至四肢百骸、大经小络,都有气的存在。所以,人体的气失调,就会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全身的升降出入运动障碍而百病丛生。
比如说,脾气虚的人会出现肌肉酸懒、懈怠、乏力、心烦、疲惫、思虑过度、胆小多疑等症状。脾气虚的人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大枣、蜂蜜、人参等滋补品。如果是在长夏季节,可适当用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以醒脾燥湿。
肺气的人就会出现咳喘无力,气短,痰多清稀,说话声音低,且不爱说,面色淡白,自汗易于感冒等。肺气的人平时可多做深呼吸,以增强肺功能。平时要多吃补肺气的药物,如用西洋参3克煎水服,可补肺气。
养生小提示:
人参是最好的补气之品,但有人说吃人参会上火,这样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篮球,气不足就要打气。如果本身气就多,再吃补药、再往里打气,那么身体这个球就会爆了。如何正确服用人参呢?只要感觉到经常身心疲乏、容易健忘、抵抗力差,就可以适当服用人参。可以把切成薄片的人参(5~10克)放入杯中泡水代茶饮。开始时少量饮,只要身体没出现上火症状,就可以每天递增人参的片数。等到以后感觉身体精神了,就可以减少服用量或是停服。
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进补时,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进补。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人有可能虚也有可能实,还有可能虚实夹杂。虚的人要适当的补,实的人要适当的泻。进补时,也要根据这个原则,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进补。
比如说,在春天时,有的人表现为肝火旺,他在寒冷的冬天里脉还表现得很有力,面色表现为黑红,这种人在春天就易烦躁,身上感觉燥热,甚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或者脑出血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告诉我们,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冬天阳气藏在我们的体内,到了春天就会生发。这时如果你再大补一番,肯定会上火。对于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或肝火旺盛型,春天也是最危险的阶段,最容易发生脑出血。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很大,最近感觉精力不济,以为体虚就应该壮阳。于是就花钱买了很多的壮阳药,结果吃了没几天,虽然没有出现脑出血的危险,但却出现了失眠症。这其实就是补过头了,不懂乱补,导致病上身。
实则泻之,这是中医的基本治法看看就好,不用深究。而虚则补之,补五脏六腑之虚,不足者则补之,中医有非常细腻的补法,根据望诊、脉象、症状为主要依据,再参照问诊所得,才能拟定治法,不可随便的乱补。
养生小提示:
有专家提醒一般的工薪阶层,这些人本身收入不高,没有必要非去买野山参、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其实药店里的生晒参也不错。生晒参价廉物美,能大补天气、强心健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防癌治癌的功效。我们可以把生晒参当茶泡着喝,这样不能有效吸收养分,最好的办法是隔水蒸,早上空腹喝头汁,晚上蒸第二汁,睡前连渣一起服下。
5.虚不受补
调理脾胃的药物首选黄芪,它不仅是补气的要药,还有健脾的功效,可用于补虚损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肤虚热;自汗过多,可以固表止汗。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身体虚弱,稍为吃一点补品,就口舌生疮,难以入睡,腹胀拉肚,这就是我们说的“虚不受补”。
很多人以为自己“虚不受补”就不能补,其实不然。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恢复肌体的平衡,“虚则补之”是治疗一切虚损性疾病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体虚的人一定要补,否则肌体阴阳平衡就难以恢复,疾病迁延不愈。
中医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还有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既然虚有多种,因而同是虚证,症状就有所不同。如果病人阴虚,用补阳药;或病人阳虚,用补阴药,这样不但不能补虚,反而会使症状加重。这是“虚不受补”的重要原因。
人有五脏六腑,每一脏腑都有可能出现虚证;如肾气虚、心血虚、肺阴虚、脾阳虚、肝阴虚等。如果病人虚在心,用补肾或补肝之药;病人虚在肝,用补心补肺之药等,这样用药同样也是失误。
此外,不要忽视了脾的功能,这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情况。比如说,心阴虚的人用补心阴虚药后,却出现腹胀、肠鸣、腹痛、腹泻等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是病人虽以心阴虚症状为主,但平素胃肠功能欠佳,进食稍多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这就是脾虚。脾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用药不注意或乱吃一些补品,也会出现“虚不受补”。
对于这种虚不受补的人应怎样调理呢?根本之法是调理脾胃。“脾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的药物首选黄芪,它不仅是补气的要药,还有健脾的功效,可用于补虚损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肤虚热;自汗过多,可以固表止汗。
用的时候,开始的用量不能太多,否则用后也受不了。我们开始时可以用20克左右的黄芪每天煎水代茶饮。在春夏之季,可再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在秋冬之季,可加几枚南方乌枣,水煎代茶饮。饮食用三五天后,等胃肠适应了,可将黄芪逐渐增加,直可加至60克。采用此法之后,可以用黄芪炖肉、煲肉,以增强体质。
经常用黄芪作为调理品,脾胃自然日渐健旺。脾胃健旺后,消化能力自然增强,虚不受补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养生小提示:
一般来说,在炎热的夏天,有一些人身体消耗大而吃东西少,就会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等“无病三分虚”的现象,这时可以选择在秋天进行食补,以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可以补充一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瘦猪肉、牛肉、鸡蛋及莲子、薏米、大枣、核桃肉、龙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制品、豆浆、新鲜蔬菜、水果也可适当多吃一些。药食兼优的芡实、山药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实炖牛肉,或以芡实、大枣、花生伴红糖炖服。
6.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人的全身气血的盛衰常会从脸部显示出来。脸色红润,表示血气充盈,身体健康;而身体不适的人,如脸色发黄,则表示血气虚衰。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意思是,天空中尘沙飞扬,天气变黄,预示着有雨;而人的面色焦黄则是生病的症候。
脸是我们身体的晴雨表,不但我们的喜怒哀乐可以表现在脸上,而且我们的脸色与身体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病的医生也经常通过观看患者的脸色作为判别疾病的参照,这是由于人的全身气血的盛衰常会从脸部显示出来。脸色红润,表示血气充盈,身体健康;而身体不适的人,如脸色发黄,则表示血气虚衰。
中医认为,面色发黄多因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充养。黄色鲜明属于湿热;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面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多为脾虚有湿。
现代医学认为,发黄脸色大多由细胞损害,或胆道阻塞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渗入组织与黏膜所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黄疸”。主要在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等患者中出现。
此外,在秋冬季有些人面部皮肤及手脚掌也会呈现明显的黄色,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进食大量的南瓜、胡萝卜导致了体内胡萝卜素异常增高造成的。而对于由于偏食或营养不良引起的面色偏黄,就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养生小提示:
女性朋友往往更容易出现脸色发黄,这是因为妇女以血为用,女性的月经、胎孕、生育以及哺乳等生理期都易耗损血液,所以女性机体相对地容易处于血分不足的状态。因此女性朋友应注意补血。可经常吃一些黑木耳、桑葚、黑芝麻、胡桃仁等;也可内服中药枸杞子、黄芪、玉竹、白术,或在炖汤时选择几种加入。
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对虚邪、贼风、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育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具体来讲,什么叫虚邪贼风?就是让身体虚弱的那些邪气、外来的贼风。比如说,我们晚上把窗户打开一条缝儿,然后你在离窗户很近的地方睡觉了,睡醒后发现脖子落枕了,或鼻子不通感冒了,这就是受了贼风。这些贼风就像小偷一样偷偷地进来,侵袭了你的身体,让你不舒服,让你生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虚邪贼风的侵害。
夏天睡觉的时候要注意点儿,把窗户关上;开空调时也别让空调老吹着;别赤身裸体地晾着睡觉。冬天时要避免长时间寒冷风吹;洗浴后要注意保暖;开车、乘车时不要摇下车窗,让风直吹面部;骑摩托车要戴头盔防护面部;进行晨练时,尤其是老年人应选择待太阳出来后进行,不要过早地在寒风中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虚邪贼风从人的脑后偷袭、侵入人体,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中风瘫痪。很多人在冬天出门时通常会用一条围巾围住脖子,这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围巾的一头往背后一搭,恰好护住了我们脑后风府穴、风池穴和风门穴。这三处穴位不但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湿、热等各种邪气入侵人体的门户。
养生小提示:
防避虚邪贼风,抵抗虚邪,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使正气充盛于体内,则邪气不能相干扰。因此,平时调摄饮食起居,加强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能减少被虚邪贼风侵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