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07

第7章 运动之谚——生命在于运动,但不是盲动(2)

跑步是老年人的一种锻炼项目,但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适宜跑步。凡是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患有隐匿性疾病的老年人不宜跑步。体形较胖的老年女性朋友,骨骼变脆、肌肉韧带变硬,跑步锻炼,容易导致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一般来说,男性6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不宜练跑步,可选择练太极拳、体操、散步等。

9.常打太极拳,益寿又延年

太极拳健身的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使各组织器官能更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经常打太极拳可疏通经络,气血流畅,遍达周身,激发协调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使内气发于丹田,并复归于丹田,丹田气充,肾精内蛰,神气内敛,从而使人体能够抵御各种各样的疾病,真正达到延年益寿。

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就是说身体上任何一个局部的运动都是整体运动的体现,而不是孤立的运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使各组织器官能更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中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来说,经常打太极拳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初学太极拳者往往因健身功效不显著,导致练拳兴趣不浓。孰不知,随着动作的熟练、正确,功夫的加深,健身效果才会越来越好,练拳兴趣自然渐浓。另外,老年人在初学太极拳时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恒心,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养生小提示: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另外,打太极拳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架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不可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10.要使腿不废,走路往后退

倒着走是一种“形神合一”的运动,使人注意力集中,能够调节内分泌。

人正常走路都是向前走,除了特殊要求,否则很少有人倒着走。其实,倒着走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中医认为,倒着走是一种“形神合一”的运动,使人注意力集中,能够调节内分泌。倒着走需腰身挺直或略后仰,这样脊椎和腰背肌将承受比平时更大的重力和运动力,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脊椎和背肌受到锻炼,有利于气血调畅。

在倒着走时,我们的双腿要用力挺直,膝盖不能弯曲,这就增加了膝关节、股肌承受重力的强度,从而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股肌都得到锻炼。因倒着走脚尖是虚着地,主要靠踝关节和足跟骨用力,又使这些相应部位的机能得到了锻炼。

整天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上班族,如果能经常倒着走可有效地消除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因为倒着走可以使颈部、腰部的紧张状态得到一定的松弛,还能加强腰肌的锻炼。有研究表明,中老年慢性腰背痛者,每次倒走后会感到腰部舒适轻松,长期坚持对腰痛有明显治疗作用。

你可以抽出时间在平坦的马路上或宽敞的院子里倒退着走,步子大小和快慢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走时要注意膝盖不要弯曲,甩开双臂并进行深呼吸。每次走20~40分钟,每天走一次,坚持两个月,病情就可以减轻。

养生小提示:

倒着走路存在一些风险,因为倒走是反序,什么都是反的,不习惯,不能直观前进的道路,容易摔跤,必须把安全摆在第一位。此外,倒着走路会使膝盖的运动负荷量增大,对关节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倒着走路的时间不宜过长。

11.心灵手巧,动指健脑

手指的经络系统连接着大脑,所以动动手指,就会有刺激大脑神经,使大脑细胞活跃的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您是不是经常感叹脑子不够使了、记忆力下降了?中医养生专家告诉您一个好消息:经常活动手指有健脑的作用。正所谓“心灵手巧,动指健脑”。

为什么活动手指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呢?从中医经络来说的,因为手指的经络系统连接着大脑,所以动动手指,就会有刺激大脑神经,使大脑细胞活跃的作用。

那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并合理地活动手指呢?

1.尽量双手并用。总是使用一只手只能刺激支配孩子的一侧脑子。喜欢用右手的人要多锻炼左手,如用左手提物、关门窗、翻书页等。爱用左手的人也应该锻炼右手。

2.培养手指的灵活性。要使指尖能从事一些比较精密的活动,如拼装小型塑料模型、摆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铅笔等。

3.锻炼皮肤的敏感性。皮肤触觉不敏感就意味着大脑感觉中枢的迟钝,所以应让手指经常接受冷热刺激,如冷、热水洗手等。

4.增强手指关节的柔韧性。这对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有益。如悬肘写字作画、织毛线衣等,还可以学学玩手影、翻手花等技艺,尽可能并用两手,这样对同时开发大脑两个半球十分有效。

5.使手指的活动多样化。经常做手指伸屈运动、握拳运动、拉拽运动以及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相击、相推及相拉等运动都可以健脑。

养生小提示:

对久坐的白领来说,在手指僵硬、腕关节酸疼的时候,不妨让手指在桌上“走”起来,手指走路的方法灵活多样,既可像螃蟹一样横着走“一”字,也可走“米”字、“8”字,还有五角星、S形路线等。走完后捏捏指肚、握握拳,就能减少患鼠标手的风险。

12.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与聆听

经常按摩耳朵能够刺激身体加速循环,不仅可以防病治病、减轻人的压力,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我们的耳朵内外大约有200多个穴位,按照中医的“生物全息律”理论,它们分别对应人体全身各个器官,200多个穴位就好比人体各处神经系统通向大脑不同部位的“开关”。因此,经常按摩耳朵能够刺激身体加速循环,不仅可以防病治病、减轻人的压力,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黄帝内经》认为,耳为肾之窍,是“宗脉之所聚”。《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因此,“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与聆听”是有一定道理的。

1.揉捏耳廓。将双手搓热之后,自上而下轻揉耳轮至耳垂5~10分钟,以耳廓发热、全身渐渐有热感为宜。

2.加压耳道。将双手的食指尖塞进耳道,缓慢左右旋转,之后再骤然拔出,使两耳鼓膜轻度震荡,以达到明目的功效。

3.捏拉耳垂。将双手拇指、食指捏住耳垂1分钟,然后再用力向下牵拉耳垂10~20次。

4.按揉耳穴。双手食指或中指置于耳前耳门、听宫、听会及耳后翳风穴处,用力按揉各1分钟。

以上方法每天早晚各做1次,长期坚持,便可收到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润泽耳部肌肤,增进听力,预防耳病的作用。

养生小提示:

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人,可以在工作间隙或上下班途中,将自己的耳朵揉一揉、拉一拉。每天只需花几分钟,不仅可减轻身体的不适症状,还能使人精神振奋、疲劳消除。

13.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如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间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上,时间为10分钟。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中医经络学认为,“合治内腑。”因此,凡是六腑的病都取取它来治,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那足三里又怎么和老母鸡联系上的呢?中医里讲,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及闭经、月经量少等。老母鸡的补益作用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后来,人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经常按摩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故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

这个穴位如何找呢?坐在椅子上,把腿屈曲过来,可以找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个小窝,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这个交叉点就是足三里。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顺时针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感觉到酸胀是最好的。

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四总穴歌》中提到“肚腹三里留”,意思就是,如果您的胃和腹部出了毛病,那么要选足三里穴来治。

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内,难免感觉体乏肢酸,这时可在休息时间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敲打、按摩时以感觉酸痛为度,每次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其功效可谓“立竿见影”。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多拍打拍打足三里,同样也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生小提示:

民间还有一句关于足三里的谚语—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药店均有销售),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14.小便不通阴陵泉

阴陵泉可以健脾利湿,每天坚持按揉此穴3分钟,可以保持整个夏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还可以把多余的“湿”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