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得了气管炎怎么办
20950400000008

第8章 中医治疗(1)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是怎样认识的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咳喘”等疾病的范畴。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经常遭受外邪侵袭,以致咳嗽反复发作而形成的。也有因年老体衰,肺脾气虚,以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引起长期咳喘而成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在病机上,主要反映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及其相互关系失衡。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外邪侵袭,经皮毛而犯肺,肺气宣降失常,则引起咳嗽。病久不愈,肺气愈伤,则卫外功能减弱,正气无力御邪,则外邪容易侵犯,以致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脾虚失运,湿聚生痰,上干肺系,阻塞气道,使肺气宣降失调,而见咳喘、咳痰等症。

肾主纳气,肾虚不能温煦气化,则水泛成痰。肾气亏虚,失摄纳之权,气不能归于肾,则见喘促、气短等症。

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中,往往外邪引动痰饮,导致咳喘加剧,而肺、脾、肾气虚,痰饮停肺又是容易招致外邪侵袭的内在原因。因此,本病的临床过程多表现为反复的外感及咳喘的发作与加剧。

什么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本证

慢性支气管炎的本证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1.肺气虚

证候:(1)主症:病发时常以咳为主,咳声清朗,多为单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痰量不多。舌质正常或稍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缓细。(2)次症:易汗、恶风、易感冒。

辨析:(1)辨证:以时常咳喘、易汗、易感冒、舌质淡,脉缓弦或缓细为主要辨证要点。临症时尚与表证区别或注意有无兼杂表证。(2)病机: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故显感冒,自汗、恶风、舌淡苔白、脉弦细或缓细均为气虚之象。

2.脾阳虚

证候:(1)主症:病发时常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黏液或浆黏痰。痰量常较多。舌质淡或胖,有齿痕,舌苔白或白厚腻。脉濡缓或滑。(2)次症:食欲不振,饭后腹胀,面容虚肿,大便溏软。

辨析:(1)辨证:以痰多、食欲不振、面容虚肿、便溏软、舌质淡或胖有齿印,苔白或白腻,脉濡滑或滑为辨证要点。临证尚应注意痰湿程度。(2)病机:久咳伤肺,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或痰湿内生,上渍于肺,肺失宣降,故咳痰浆黏,咳痰量多。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饭后腹胀。阳虚湿阻则面容虚肿,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印,苔白则脉濡缓或滑均为脾阳虚之。

3.肾阳虚

证候:(1)主症:以动则气短为特征。病发时常咳声嘎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痰量多。舌质淡胖或有淤象,舌苔白滑润。脉多细(沉细、弦细、细数)。(2)次症:腰酸肢软,咳则遗尿,夜尿颇。头昏耳鸣,身寒肢冷,气短语怯。

辨析:(1)辨证:以动则气短、气喘、痰量多、腰酸肢软、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滑润、脉细为特点。(2)病机:肾主纳气、助肺以行其呼吸,肾虚则吸入之气不能经肺下纳于肾用气短语怯;气喘、呼吸不能衔接、动则气喘。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腑,肾虚则腰酸肢软,头昏耳鸣,夜尿频多。阳虚生内寒,故身寒肢冷、舌质淡胖或有淤象,舌苔白滑润,脉多细,均为肾阳虑之象。

4.阴阳俱虚

证候:症状:在肾阳虚的基础上兼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阴虚症状。舌体胖、色紫、少苔或无苔,常有瘀象。脉细数。

辨析:(1)辨证:在肾阳虚基础上,兼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色紫、少苔、脉虚数。(2)病机:久病伤及阴、肾阴亏耗,津液不能上润肺金,故口干咽燥,内热迫津外出,则潮热盗汗。舌胖色紫为阳虚之象。由于阴阳互根,阴虚日久,亦必损及阳气,进而成为阴阳两虚之证。

5.肺肾阴虚

证候:(1)主症: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稠似盐粒,不易咳出。常动则气短。舌苔光剥或少苔,舌质红,脉细数。(3)次症: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辨析:(1)辨证:以动则气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腰酸肢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要点。(2)病机:肺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肾阴虚损,精气不能互生。气不归元,故动则气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等诸证滋生。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肾阴虚损则头晕目眩,腰酸肢软,舌质红少苔,少津脉细数为肺肾阴虚之象。

什么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标证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重在肺、脾、肾三脏,由肺而脾而肾,表示病情渐次加重。肺为气之主,为贮痰之器,肺失治节,在肺则以咳嗽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在脾则为咯痰为主;肾为气之根,生痰之本,在肾以气喘为主。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促。本病标在肺,制在脾,本在肾。

1.热痰

证候:(1)主症:咳嗽咳痰,痰性状为黏脓或黏浊痰,常不易咳出。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2)次症:发热,脓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

辨析:(1)辨证: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以痰脓或黏调,舌质红、首黄,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如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出为侧重考虑燥痰,并应随时注意热喘、肝风内动之候出现。(2)病机:痰热蕴肺,防失宣降,故咳嗽、痰脓或黏稠不易咳出;痰热化火,故发热、咽痛、口渴、尿黄、便干为热甚伤律、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属痰热之象。

2.寒痰

证候:(1)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白色泡沫或黏稀痰,常较易咳出。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2)次症:恶寒发热,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长。

辨析:(1)辨证:本证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感受风寒或寒湿之邪所发。以痰白色泡沫或黏稀痰,舌首白、脉弦紧为辨证要点。咳痰,如痰多易出为侧重应考虑湿痰,并应随时注意血淤伤络,寒痰化热成寒喘之征候出现。寒痰多因于阳虚,还应注意病人有无阳虚证候。(2)病机:寒痰阻肺,肺气闭郁不宣,故咳嗽、咳痰、稀痰易咳出,苔白腻。寒邪束表,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均为寒痰之象。

3.热喘

证候:(1)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咳脓痰、黏痰或黏浊痰。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2)次症:或兼头痛,身热汗出,口渴,便干或秘,尿黄。

辨析:(1)辨证:本证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以咳喘、喉中痰鸣,舌质红苔黄,脉弦得数为辨证要点。临症时尚需进一步辨证细分以下3种:咳吐痰黄为主喘不甚者;咳,喘促甚痰少者;咳、喘促伴咽干口燥、咳吐白沫痰者,应随时注意痰热上蒙或痰热伤阴、肝风内动之证出现。(2)病机:痰热,肺气不降则咳喘、咳脓痰;胸闷则痰气交阻,喉中痰鸣、热邪壅盛则身热汗出;热邪伤津则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喘之象。

4.寒喘

证候:(1)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咳白色泡沫或黏稀痰。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2)次症:或兼头痛,寒热无汗,口不渴。

辨析:(1)辨证:本证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感受寒邪诱发,以咳喘、喉中痰鸣,咳痰白色,舌苔白,脉弦紧为辨证要点,其中还需分为喉间哮鸣音重,但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寒邪为主者和痰多清稀、咳吐甚爽的饮邪为主者。并随时注意血淤伤络或水气凌心之证出现。(2)病机:外寒引动内饮,肺失宣降,则咳喘、胸闷、咳淡白色而稀。饮邪阻塞气道则喉中痰鸣。饮为阴邪故口不渴、舌苔白或白腻、脉弦紧为寒邪之象。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如何划分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临床发作情况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1.急性发作期:指原有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明显加重,短期内突然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以伴有发热及其他炎症表现。急性发作期依其临床表现,分为寒证、热证两类。

(1)寒证:咳嗽喘急,痰多,痰稀白或呈白色泡沫状,容易咳出,兼有恶寒、背冷等症。

(2)热证:咳嗽,痰白黏或黄稠,不易咳出,有发热、胸闷等症。

2.慢性迁延期:指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连续发作,或急性期症状持续1个月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这一阶段的症状表现最为复杂,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肺气虚:咳嗽、劳累后气短、畏风、容易感冒等。

(2)脾肺两虚:咳嗽、痰多、色白质稀、乏力少气、容易感冒、胃口差、大便不实等。

(3)脾虚湿盛:咳声重浊、咳吐黏痰、痰量较多、胸闷脘痞等。

(4)脾肾阳虚:气短语怯,身倦乏力;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咳声阵阵,夜重日轻,夜尿频多等。

3.临床缓解期:临床缓解期指患者经过治疗或自然缓解,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时间持续2个月以上。在这一阶段,病情相对稳定,其中以脾、肾功能的低下为主。

慢性支气管炎如何进行辨证施治

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黏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水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水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2)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黏,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黏;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儒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3)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1)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懦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懦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2)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萸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萸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

中医怎样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发病初期以“寒饮”为多见,不宜应用促进分泌、稀释痰液的药物,也不适合用川贝、竹沥类润肺止咳药物,以免痰涎壅塞,导致咳嗽、气急加剧。此时,应采用“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涎的来源,“畅流”就是加强祛痰作用,再结合“因势利导”,促使痰涎咳吐爽利,这样气急、胸闷等症状就会随之缓解。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寒饮者,常采用苓桂术甘汤、苏子降气汤加减,若挟有外感,可加用荆芥、防风、苏叶。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行动喘急、痰涎壅盛的正虚邪实证候,必须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一要“追本求源,审因论治”,有风寒痹阻肺络的寒饮证者,用温化痰饮法;痰热郁肺者,用清肺涤痰法;湿痰内盛者,用燥湿祛痰法等。二应“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在发作期以宣肺透邪、蠲饮化痰法治标;平时缓解期,要培补正气,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能否长期服中药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如果买药、煎药方便,并且自己有意用中药治疗,长期服用中药只会利多于弊。

中医认为,上述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中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在疾病缓解期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调理脏腑功能,促进虚损的脏器逐渐复元,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复发。

如何煎服中药

首先,要正确选择煎药的器皿。药物一般宜用沙锅煎煮,而不宜使用金属器皿,但可以使用搪瓷烧锅。这是因为有的药物要求久煎,以便药物有效成分能充分煎出。而当药物长时间煎熬时,铁或其他金属(如铝锅中的铝等)易与药物中复杂的成分发生反应,改变药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疗效。相比之下,沙锅则无上述缺点。如使用瓷罐或搪瓷烧锅,必须洗净旧垢或油腻,最好不与煮食物的餐具合用,以免发生其他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其次,掌握煎药方法。中药大都为条、块、丝状,有时切制得较大,所以在煎煮前应充分浸透。一般先加药物,后加冷水浸泡1小时左右,使药物中心也能浸透,以便有效成分的煎出。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多少和治疗的需要来确定,一般以煎好后剩一小碗(约200ml)为宜。对药物较多或补益力较强的药物,可根据服用者的情况,适当增加水量和煎煮次数,以免药物浪费。

煎补药应使用小火,使药物慢慢受热,有效成分才易于煎出。药液煮沸后,一般应再煮30分钟左右,停火后焖5~10分钟,再倾出药汁。如果使用猛火高热煮沸,药物往往易于形成僵块,而且煎出的成分也可能发生分解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