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见机应当行动
21041300000018

第18章 人与环境(1)

我们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不是生物的人,即便是生物的人,也需要群体性的生活,而作为社会性的人,当然更不能离开群体和社会了。

不仅我们吃的穿的住的行的用的需要其他成员制作和提供,就是这些都予满足了以后,也还要组建家庭,有一个工作和拿工资的单位,也需要几个能够谈得来的朋友。这样,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大社会,即国家、省市、村镇,一些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文化娱乐系统;也需要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一是家庭(包括家庭成员以外的亲属),其二是工作的单位,其三是社交朋友群。

可以有这样的人,他父母去世后又不结婚,单独一人生活。也可以有这样的人,他个体工作,不要单位和领导管束。甚至还有这样的人,象“白毛女”一样在深山老林里去生活若干年。这就是说,这小社会中可以或缺一二,但我们可以说,如果三者都缺少了,那我们将无法生活。

这个小社会,我们可以称之为环境。

当然,就环境两字来理解,它还包括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供应环境等等方面,我们这里则是指人际关系的环境。

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会感受到亲情、关怀、爱恋、友谊、支持和谅解,感受到温暖,令我们有了“这个社会是多么美好”的感喟,使我们的生活有了信心,觉得活在这人世上的实实在在的意义。

但是,这个小社会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气愤、失意和无可奈何。

例如,你朝夕相处的妻子(丈夫),突然提出要同你离婚,从此,无限亲密的一对变成了对面相识不相认的“陌生人”;再如,你寄予重望的孩子,突然被公安局抓了去,罪名是吸毒贩毒,而你本来毫无所知;又如,你因为“做错了一件事”,被公司的人冷眼相看,受到了意外的孤立,而这件事本身可能是一个误会。……如此等等,你就会一下子感到“天”要塌下来了,生活已经没有了意义,还不如结束这一生得了。这种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有过。

因此,如何对待和适应这个小社会即你生存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了。

而说实话,即使我们是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许多人却对此缺乏研究,完全是一种自发对付的态度,一旦遇到矛盾和挫折则不知如何去处理,这种人比比皆是。我们以为,应当对我们的生活的环境作一番研究,使我们能更自觉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并且生活得更好。

由于写家庭关系的文章过多过滥,我们就不再讲家庭环境这一侧面了,只在这里对工作的环境进行一次研讨。

一、中国人的人际摩擦多

所以把环境称作一个小社会,是因为人生存的环境是相当复杂的,不仅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活跃的思想,还因为这个小社会里有你的利益所在,在人们为利而奋斗的今天,每个小社会里有赞刊益分配上的许多矛盾,每一点处理不好,都会发生纷每直至发展到流血的冲突。尤其是我们的中国人,这种生活和工作单位里的矛盾和摩擦格外地多。

所以格外地点出我们中国人,是有以下道理的。

由于我们中国人吃大锅饭吃习惯了,而刚进入改革开放阶段,许多人还不习惯或者没有条件随时变换环境,所以对生存环境中的利益看得格外地重。这种重视包括工人的增加8块钱一档的工资的小事,如果分配不当就会酿成一场大的纠纷。

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际依赖和人际制约,正是这种强烈的人际依附决定了人际摩擦的高频率出现。同时,中国人源自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植根于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我们可以把它归为以下几点:

1.情感表达的含蓄性。中国社会文化数千年的习俗促使中国人具有了较内向的性格特征,并因此决定了情感表达的含蓄性。中国话一词多义,说轻说重的意思都不一样,有时候又不全部说出,只让你去意会,并且在这个场合说对了,在另一个场合说就错了,这个人说对了,那个人说就不对了。加上迷信、讳忌、避大人讳又太多,不但造成了感情表达的含蓄性,还增加了说话的难度。由于很难将感情和情绪直率地表达出来,这就增加了对方理解你的话的难度,无异地也增加了你理解对方的难度,增加了误解的可能性。2.思维方式的求全性。中国人追求完美的思维主要体现在道德观和人性审美上,既苛求他人又苛求自己,由于老祖宗像孟子那样人一再要求我们“吾日三省吾身”,有时说错了一句话便反省老半天,这果然有其优点,但错了以后便又去反复道歉,就像那个伏契克笔下的小公务员。而对别人讲的一句话尤其是比较有身份地位人的一句话又得逐磨许多时间,结果把对方并不存在的意思都想象出来了,反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这种缺乏宽容精神的求全思维加深了人际间的隔阂,从而加大了人际间的摩擦系数。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敏感与多疑主要是用于防卫,即防止自己因轻信他人上当受骗,这显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但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也无疑加大了人际交往的难度。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交往关系可以称得上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每个人的大部分心思和心理能量都被消耗在人际关系的调和和处理之中。可以说,如何维护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产生心理冲突及心理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错,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国人对有些本来看不惯听了头皮发炸的东西渐渐见怪不怪了,但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文化的薰陶,仍然有许多观念与世界潮流是不相容的。对此我们不作评判,因为这里既有我们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糟粕。而对于某些外国出现的新做法,就是在全世界也没有完全定论和实行。例如“安乐死”。我们只是在这里引录一个调查资料,来看一看中国人那些可以接受、可以宽容,而对另一些则不能接受、不能宽容。我们设计了诸如无票乘车、体罚子女、婚外恋情、自杀等20多种行为让大家评判。统计结果表明,从最宽容到最不宽容的顺序为:在正当自卫状态下杀人、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人工流产、离婚、自杀、未婚同居或试婚、无票乘车、婚外恋情、体罚子女、有意说谎、未成年之间的性关系、小偷小摸、性自由、同性恋、见死不救、偷税漏税、重婚、不敬重父母或老人、司机肇事(撞车)后潜逃、贪污受贿、卖淫、嫖娼、吸毒。

调查显示,年龄差异对宽容度的影响最大。例如对“婚外恋情”、“选择独身生活”、“无票乘车”、“有意说谎”、“重婚”、“自杀”等,年轻一代均比老一代表现出有更大的宽容性。调查还发现,教育程度愈高,对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和未婚同居、试婚等方面所执的看法愈倾向于宽容。在性问题和未婚同居、试婚方面,女性显示出比男性更不宽容的态度,但在选择独身生活上比男性宽容。这可能与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有关。

以上许多的行为,在国外,工作的单位是不管的,管的是政府或者警察局,所以公司企业便省心得多。它只需要管好生产和推销就成了,对于个人的生活并不过多过问。而我国的企业工厂是一个小社会,吃喝拉睡,生老病死,都得单位里来承担,这就增加了许多的矛盾。这是其一;其二是,过去传统的习惯,连一个人的恋爱、结婚、离婚及私生活,都要向党小组和支部汇报,取得批准才能行动,所以又多了不少干预的事,而老年人都是从这种状态下过来的,他们还保留了那种生活习惯,那种过多地过问个人私生活的习惯,所以就又增加了许多麻烦事儿。

以上,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是工厂企业统得过死造成的“中国特色”,因此,我们中国人生活的环境就更为复杂,就会有更多的麻烦事需要协调和解决。

二、人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的反作用

如果你是一名刚毕业分配到某个单位里来的大学生,或者你是从农村被招上来的职工,或者你是一位到达地方某一单位去工作的复员军人……。你开始时对新的单位很不习惯,因为你有你的个性、脾气和对一些问题的特定看法(例如你是个遇事特别认真的人、好提意见的人,看不惯的事就好提出来)。而你所在的新单位也有它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和土规章制度。所以当一个新人进入以后,就有一个与环境不协调需要融合的问题存在。这是谁都能明白的道理。

你的新同事可能先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对你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说你这也不是,那也需要注意。为了取得和谐,你只得强行束缚自己,夹着尾巴做人。因为你别无他法,在这个单位里,你既无知心朋友,也无势力,就是你的“来头”很大,这时也得你自己努力去迎合大家才能求得协和。这样过了三五年以后,别人都对你改变了看法,已经把你当成这个集体里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的一员了。

但是,不会没有矛盾产生。每当评功受奖、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时,新的问题来了,你本来的工作成绩无可挑剔,最应当评的是你,但单位领导却把这些当成福利或抚老安慰奖,给了资格最老或与领导关系最密切的人。于是你直率地提出了你的看法。领导不高兴了,群众中也分而等之,有的是被你损害他们的利益的,自然不说你好话,另一些与他们本无关系的人也认为你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对你殊无好感。这样,在你生活的环境里,爆发了人际关系的新的危机。

这些情况也是人人都会碰到的。

而每个人对于碰到这样的问题,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效果自然而然地也不一样。

第一类人是属于“忍让者”,他并不是思想通了或没有个人的利益计较,只是觉得胳膊拧不过大腿,况且要是提出来较个真,必然得罪领导,也会得罪可能得利者。于是他采取了隐忍策略,求得一个“不把事情搞糟”的效果。反正30年媳妇熬成婆,到了他的资格在这个单位有了说话的地位时,他再说。

第二类人是先为自己力争,争取不到,为了不致于与领导和群众关系搞僵,只好妥协,我们可以称这部分人为“妥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