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面巳经指出过的,现在所能看到的敦煌地区保存下来的那一堆古代文化遗产,并不是当年敦煌地区存在过的文化创造的全部。然而,仅就现在所能看到的而言,那也已经是十分丰富的了。据统计,仅莫高窟,就尚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窑491个气其中彩塑多达3500多身、壁画多达45000多平方米;仅藏经洞出土的写本、印本古代文献,就多达约5卷,其中所涵包的文献种类可以说是包括了414世纪曾经有过的文献的几乎所有方面。不仅如此,而且在所有这一切当中,绝大多数还是敦煌遗书出土的消息传播开来之前学术界未闻未睹过的。敦煌文化研究无疑必须从对这一切的研究入手,并进而从中窥见当年敦煌地区居民精神活动的全部及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正由于此,敦煌文化研究大大有益于学术研究,便是十分必然、毫无疑义的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那一千年间敦煌地区文化的丰富遗存是在那一千年间敦煌地区地理和历史背景下敦煌地区居民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表现,是在敦煌地区本土产生或流传的,因而对之进行研究,首先也就有益于对敦煌地区当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同时,由于那一千年间的敦煌地区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和与其毗连的地区、和整个西北、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密切联系中的;由于敦煌文化本身并非那一千年间的一种孤立的文化存在,而是和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因丝绸之路的存在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的;由于这一切,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又有益于对与其毗连的地区以及整个西北、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研究,有益于对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及其相互交流和融会的研究。还在1930年,即还在敦煌遗书出土一事为我国学术界惊悉刚刚过了20年时,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文中,就巳经说过: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学术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这自然是就整个敦煌学研究而言的,但其中当然包括有敦煌文化研究。从那时以来,又过了近70年。在这大约70年间,敦煌文化研究又有了很大发展,其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得到证明。这种研究使学术界既考知当年敦煌地区在经济、政治、教育、学术、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宗教、民族以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等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为前人所不知或少知的实际情况,考知体规于敦煌文化中的当年敦煌地区居民的高度智慧、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又对当年河西地区、西北地区、整个中国乃至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极为广阔的方面,对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及其相互交流和融会的情况,有了许多进一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这方面的例证,那是很多的。比如,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史;自宋以后,中国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与前不同的风貌,诸如通俗的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兴起、戏剧曲艺文学的繁荣、宋词元曲成为某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等等即为明证。然而,西北边陲地区各民族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发展中有过一些什么样的贡献?从宋代开始的中国文学总体风貌上的重大变化又是怎样酝酿发展而来的?对这一切,以前的学术界一直是若明若暗,虽有所知,而又知之不多、知之不详。然而,就是在敦煌遗书中,却保存着大量西北边陲地区当年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乃至域外传入的文学作品,保存有大量讲经文、变文、因缘、话本等讲唱故事类文学作品,保存有大量曲子词、俚曲小调等歌辞类文学作品,当然还保存有大量以中原传统文学体式写成的敦煌地区本土文学作品和流传于敦煌地区的中原文学作品。所有这些文学作品,作者既有汉人,又有少数民族人士;体式既有中原传统文学体式,又有不少新起的文学体式;创作和流传的时间,则基本上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唐和五代时期。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初期尤其是近70年间对所有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巳经和正在取得重大的进展。正是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西北边陲地区各民族在敦煌文化作为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存在的那一千年间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发展中的贡献得到更加清晰的展示,也使中国文学从宋代开始的总体面貌的重大变化的来龙去脉得到更加明晰的梳理。又比如,在中国,除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有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较长时间或很长时期的广泛流行。然而,对所有这些外来宗教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流行过程,除佛教外,以前也是完全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的然而,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在敦煌以及吐鲁番地区,“还有少量过去曾一度流行过而现在已经绝迹了的摩尼教和火祆教的经典,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兴趣。他们写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文章,讨论这些宗教在中亚一带和我国新疆及内地流传的情况,弥补了宗教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这两个例证以及其他许多例证,都在说明敦煌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之大。随着敦煌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还将被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敦煌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对敦煌文化加以理解和欣赏,使之满足愈来愈发展的文化追求和审美需要方面。关于对敦煌文化的理解,应当说是今天的愈来愈多的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他们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的正确追求。敦煌文化研究在这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帮助,是显而易见、毋庸多说的。关于对敦煌文化的欣赏,则需要多说几句。敦煌文化的最主要的类别和载体,是艺术和文学作品。敦煌地区居民的精神活动,他们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规范,他们的现实要求和理想追求,他们的感情世界和审美观念等等,也最主要地蕴藏于这些艺术和文学作品之中。这些艺术和文学作品虽然是已经远离今天而去的时代产物,却还是保存了下来;虽然不是当年敦煌地区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全部,却还是保存了下来;虽然不是当年敦煌地区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全部,却还是十分丰富的,其中的精品所占的比重很大。他们和其他一切文学艺术遗产一样,是古人留给今天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只是,它们毕竟是距今已经600到1600年间的文学艺术作品,因而今天的一般人欣赏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帮助,而敦煌文化研究正是唯一可以提供这种帮助的重要的学术工作,尤其是敦煌文化研究中的普及性工作,因为能把精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使今天的一般人所易接受的形式,因而也就更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
与此相联系的是,敦煌文化研究还很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中原传统文化圈的西陲地域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敦煌地区形态。与中原传统文化相比,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共同的一面。因此,研究敦煌文化,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就是研究中原传统文化。仅从这一点上来说,研究敦煌文化也就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和价值。
进一步说,敦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414世纪那一千年间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敦煌文化产生以前,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就已在敦煌地区深深扎根,西域文化以及域外文化也已经在敦煌地区发生影响。4世纪敦煌文化产生之后,一千年间,敦煌文化不仅类别和载体与当年中国文化的所有类别和载体相当,而且思想内容的高度和广度也并不比当年以长安、洛阳等地文化为集中表现的中国文化逊色。特别是当年中原腹地那种以周秦汉晋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又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域乃至岭外文化为有益成分的特点,在敦煌文化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和鲜明。总之,当年中国文化中所有的,敦煌文化中大致都有。尤其应当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的成果,在中原腹地巳有散佚或散佚殆尽,而在敦煌地区却有所保存或保存得相当多。今天,要研究当年的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敦煌文化研究敦煌文化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使今天的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
更进一步说,敦煌文化所体现和承载的敦煌地区居民精神世界的美好品格,对于今天来说,也是很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而敦煌文化研究正可以把敦煌地区居民精神世界的美好品格发掘出来。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上形成的求实进取、吃苦耐劳、团结互助、重视伦理、立足本土而又面向外界、热爱乡土而又心系中原等等,一旦发掘出来,那就显而易见,不仅对今天的敦煌地区居民大有教益,而且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开创未来有着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之所以把敦煌莫高窟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敦煌文化研究对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敦煌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终于消亡,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敦煌文化的全部历史,至少表明如下几点:必须有一个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才能发展;必须有全社会尤其是普通社会的广泛参与,文化才能繁荣;必须有高尚纯洁的心灵世界,才能创造出高尚纯洁的文化;必须既立足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博取一切文化之长,才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这些最基本的经验,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其重要的意义是毋庸多述的,而总结敦煌文化千年兴衰史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正是敦煌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