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都尉及昆仑候官治所昆仑障,据《通典》卷174载,唐瓜州晋昌县“有昆仑障,汉宜禾所居,故城在县界,后魏明帝正光中置会稽郡于此”。《太平寰宇记》卷153瓜州条更具体地指出宜禾故城,汉宜禾都尉所居,城在(晋昌)县西北界。”《明一统志》卷37亦如是记载。笔者考得唐瓜州晋昌县治即今安西县桥子乡南8.2公里处的锁阳城遗址,晋昌县西北界,上述昆仑塞所经地域恰可当之。昆仑障无疑在这段塞墙域内。即在此段塞垣中部,即农口坝北360米,小宛农场场部西3公里许,T39ct烽东2公里,安西县城东18公里(鸟道)处,残存一座古城遗址,今名小宛古城。城垣夯土版筑,略呈方形,南北182米,东西179米。墙基宽10米许,顶宽4.5米。四面各筑马面一座,南开门,有瓮城残迹。城周城内巳被辟为耕地。散落遗物为汉至魏晋北朝时期不同纹饰的一些灰陶片和碎砖块等,亦有唐代的陶片。该城当为汉至北朝时期的城址,唐代以后废弃。据之,该城即是汉之宜禾都尉治所昆仑障,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5年)中所置的会稽郡。其城址规模较大,城垣又有马面,当为北魏置郡时增筑。又据《晋书地理志》,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分敦煌郡东部5县、酒泉郡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则该城在西晋时即为会稽县城。据《隋书地理志》,会稽郡北周废。《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将西晋会稽县治定为今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误。
(四)鱼泽塞
约相当于北干沟口至四工段塞垣,长约26公里。因穿越绿洲垦区,大段破坏严重。北干沟口西至安西县城西南4公里一段保存较好,长约14公里,皆以砂砾筑成,基宽6~8米,顶宽18米,残高1.21.6米。其余地段仅存砂砾塞墙残迹。沿线存汉燧15座,大多坍成土丘状。雷墩子(安西县博物馆编33号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底基8.4米x8.4米,夯土夹压芨芨、麦草筑成,夯层厚8~10厘米。T38a,b,c三烽位于安西县城西南4~7公里处,东西向排列,各烽相距1.7公里,北靠塞墙残迹,残髙分别为6、2.5、7米。至于鱼泽候官所治的鱼泽障目前尚无直接资料证明。王国维据T28燧所出简“入西蒲封(按王国维将“封”误释为“书”)一,吏马行,鱼泽尉印,十三日起诣府,永平十八年正月十四日中时,扬威卒受,临介卒赵仲”(《敦煌汉简释文》之2228简)认为,简中“府”者,谓敦煌太守或都尉府,自鱼泽诣敦煌之书,经过T28烽,而曰入西蒲书,则鱼泽必在T28之东,鱼泽障当在敦煌东北百里余。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惜这一带今巳无城障遗址可考。如从此段塞垣、烽燧分布状况来看,138a烽,当地称锻烟墩,位置居中,未知是否为鱼泽障?
(五)宜禾塞、万岁塞
宜禾塞与万岁塞分属宜禾都尉和中部都尉辖。据上引《敦煌汉简释文》之2228简,以及2180简“尽时万岁扬威隧长石汲受宜禾临介卒赵诗”和2189简“0月十二日庚辰夜大晨一分尽时万岁扬威隧长许玄受宜禾临介徒张均”,知宜禾候官辖最西一燧为临介燧,万岁候官辖最东一燧为扬威燧。二燧临界,其位置约在今西沙窝北端北路井附近,则此两段塞垣的分界亦当在此近侧。
宜禾塞约相当于四工西至西沙窝段塞垣,长约30公里。万岁塞约相当于西沙窝西至西湖南沙窝段塞垣,亦长约30公里。两段塞垣总长60公里,穿越疏勒河南的戈壁荒滩地段,人为破坏较轻,绵延不断,气势壮观。多以砂砾、夯土夹红柳、胡杨等筑成。其中部38公里长一段呈内、外双线,内外线相距约60米。内线为砂砾夹柴草夯筑,其中三小段计长约10公里,结构复杂,底层压胡杨,二层夹红柳,三层夹芦华,四层夹罗布麻,层间压砂砾,夯筑结实,今仍巍然挺立在戈壁、荒滩间,其底宽812米,顶宽2~2.5米,残高2.53.5米。外线则全系砂砾堆砌,已对成宽4.5~5.5米,髙0.8~1.2米的砂梁。此区段残存烽燧约20座,亦大多与塌,以南沙窝近侧一烽(安西县博物馆编8号烽)最大,其底基8米x8米,残髙3.5米,土墼结构,烽侧存障城一座,黄土夹砂砾版筑,南北70米,东西99米,残髙1~1.5米,障之西北角连接长城。此障规模较大,依其位置应为中部都尉万岁候官治所。至于宜禾都尉宜禾候官驻所,恰在宜禾塞中部的西沙窝东10余公里,芦草沟北10公里许有一古城遗址,斯坦因编号T37g。然而遗憾的是笔者在这一区域尚未找到此城,其详情不明。据见过该城的老乡们说,城垣已很残破,周围散落成片的碎陶片。该城应即宜禾候官驻所。城址正处于芦草沟下游汉唐古绿洲中部,这一古绿洲范围达200余平方公里,昔日渠流萦绕,田连阡陌,唐代以后沦为沙漠(笔者有专文研究。这一古城名为“宜禾”,其地在昔日可谓名副其实。
四工农场西雷墩子附近还有一段长约6公里的古道遗址,呈槽状,宽2.5~3.8米,深12~1.5米。
四、敦煌市境东部汉塞、烽燧
汉塞由安西县西湖南沙窝进入敦煌市境,仍沿疏勒河南岸蜿蜒西行,经东碱墩、黄墩子农场、盐池北、后井湾、大、小月牙湖、哈拉湖南、酥油土、条湖、大方盘城、小方盘城、墩子湾、马圈湾,至于马迷兔,长约150公里。断断续续,中间多有缺失。沿线约有烽80座。此外从小方盘至古阳关还筑有一条长城支线。因大方盘城以西段学界探査、论述得较清楚,无庸赘言,本文仅涉及大方盘城以东段。此段长城属汉敦煌郡中部都尉辖。
《汉书地理志》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王国维《流沙坠简序》据T28、T27、T27b等烽所出汉简考得,中部都尉下辖步广、平望二候官,而步广候官于王莽时改为万岁候官;平望候官所辖青堆燧即T22b烽,所辖朱爵燧即T19烽,此二燧之间自为平望辖境。1981年敦煌西湖酥油土汉燧出土一批木简,D38:12简记:“四月戊午敦煌中部都尉过伦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重案候官亭燧”;D38:13简记七月丁未敦煌中部士吏福以私印行都尉事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移檄到”(以上二简见《敦煌汉简释文》之1366、1367简)。据之敦煌县文化馆认为中部都尉自西向东下属平望、破胡、吞胡、万岁4候官,而无步广候官。然而笔者认为,步广候官的存在是无疑的,不仅《汉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汉简中亦记得言之凿凿。《敦煌汉简释文》1272简(采自小月牙湖东墩,即T23g烽):“步广候官破虏燧戍卒宋外。”2220(A)简:“月八日莫宿步广一敕情候望恐。”并有步广烽、亭之设。2195简:“望步广烽。”1933简亭长胜受步广亭长产。”至于上述D38二简未提及步广候官,当因步广候官系中部都尉治所,中部都尉的一些事可直接获知,无须专门写简传达。至于是否王莽改“步广”为“万岁”,据目前资料尚难证明。因而笔者认为,中部都尉应下设含步广候官在内的5个候官。由上引出自小月牙湖东墩(T23g烽)汉简知,该烽当为步广候官所辖的破虏燧依此烽位置推之,则步广候官辖域应在中部都尉所辖塞垣的中部。由此该都尉5候官自东.向西序次应为:万岁、吞胡、步广、破胡、平望。居中的步广候官为都尉治。中部都尉统辖区域,东与上考宜禾都尉宜禾候官之临介燧接界,西止于平望候官之朱爵燧(T19,因该燧与玉门都尉玉门候官之最东端的大方盘城毗邻)。其中吞胡至平望4候官辖塞垣当在今敦煌市境东部。
(一)吞胡塞、步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