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宗旨贯穿于阳关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在立项、设计、施工实践中得到贯彻并经受检验,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立项阶段(1999年12月2000年7月),我们一方面广泛收集并初步研究阳关、玉门关的有关文史资料,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两关历史文化遗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特征,摸清两关旅游、研究、利用、保护的现状、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走访西安、咸阳、徐州、北京、无锡、四川、山东、辽宁等省市,观摩了许多着名的汉魏隋唐历史文化遗迹,考察了陕西咸阳仿汉唐建筑阿房宫、江苏徐州汉城、无锡三国城等一批现代仿古人文景观,访问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历史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着名博物馆,目的是汲取博物馆的现代建馆理念和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建馆方案。通过上述工作,确定了阳关博物馆开发方案的几个基本点:
阳关博物馆是一个依托于历史遗迹并直接建在遗址所在地区的博物馆,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因而要打破传统观念,用全新的理念建设和开办。要用物化建设手段,通过富有历史内涵的馆区建筑群,通过丰富多彩的文物展品和图文解说,展示两关,解读两关,使人们结合对历史遗迹的现场参观,了解两关辉煌的历史,领悟这些遗迹的丰厚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要将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实体,将听文化变为看文化。
阳关博物馆是建在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上的一个博物馆,因而她必须与旅游结合,为旅游服务。这就要求阳关博物馆应当是一个新型博物馆,应当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点,应当配置能满足游客需要的接待服务设施,使来访者慕名乘兴而来,心满意足而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在充分研究两关遗址历史文化特点和阳关博物馆应有的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建筑艺术、雕塑绘画艺术、文物陈展艺术、环境布景艺术等综合手段,把阳关博物馆建成一个贯通古今、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
为了给阳关博物馆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还必须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大力开展两关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因而需要配置相应的设施和机构。
从历史的角度看,敦煌是一个具有21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经产生发育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并以丰富多彩的实物形态保存下来。但历史的辉煌毕竟已成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敦煌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怀抱传承文明、再创辉煌的愿望,为之进行着艰苦的努力。敦煌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即是显明的标志。如果再有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会不会产生称得上辉煌的有敦煌特色的新文化?阳关博物馆记录现在——人民肩负传承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使命在阔步前进,她告诉未来——敦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前景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关博物馆是接力棒和里程碑,是百年大计,应当做成传世的精品。
在设计阶段(2000年8月2001年3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集国内城市建设、博物馆、美术、史学、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对阳关博物馆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设计,最终确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邀请北京方面方兆瑞、王佩衍、梁正,陕西方面胡滨茂、李克忠、王铮,兰州邓延复等城建专家,咨询、论证、设计建筑方案;邀请美术界杨晓阳、阎玉敏、王可伟、朱一圭、娄溥义、陈云岗、杜永卫、刘建强等画家、雕塑家,论证、设计雕塑壁画方案;邀请初师宾、吴扔骧、那拉、樊一、徐征野、李斌、韩金科等博物馆专家,咨询、论证、设计文物陈展方案;邀请赵君、曹斌等影视界专家,设计了环境美化方案;邀请李正宇、颜廷亮、窦侠父、李并成、刘进宝、张德芳等敦煌学、史学专家学者,张仲、张友仁、王渊等敦煌文史专家,论证两关文献编辑出版方案。这类论证、设计工作及相关的调査、访问、研讨活动,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进行,但在后来的施工过程中(2001年4月2003年3月),根据需要又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如2001年夏天组织敦煌市文化考察团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全景画展,秋天参观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冬天再访三星堆和法门寺博物馆。
在阳关博物馆的思想者和建设者辛勤努力下,历时两载,阳关博物馆于2003年3月基本建成。一座雄伟壮丽的现代化博物馆,拔地而起,岿然挺立在雄浑苍茫的大漠上。党和政府的髙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各界专家学者倾注的心血,建筑工程师和工人的辛勤劳动,与砖石建材一起凝结在阳关博物馆的厅堂馆舍之中,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阳关博物馆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南湖乡墩墩山汉代烽燧(唐名石门烽)北侧800米外的一块坡麓台地上。馆区占地10万平方米,馆内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博物馆总体为仿汉城堡式建筑,西、北、东三面筑垣,均为砖混结构。南面有意墙开一面,一则使馆内现代建筑群与山顶墩墩山烽燧和远处的阿尔金雪山遥相对望,自然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二则馆墙三面环抱,面向历史遗迹,成拱卫态势。馆墙东西长316米,南北宽218米。西墙高7.06米,基宽4.8米,顶宽4.3米。正中开门,门外为广场,西南角矗立着王维石雕像一尊,高6米。居中门楼高14.6米,木构为主,飞栋流甍,气势雄伟。西墙两端建有角楼,角楼与门楼间各有一敌楼。西墙顶马道南北贯通,道宽3,68米,两侧筑有女墙,高1,66米。东墙内侧墙面覆以长达128米的大型浮雕《出征图》。在东西中轴线上,自西而东分布有张骞铜像(通髙5,46米)、汉阙牌楼和阳关都尉府。汉阙牌楼正面墙上两侧嵌布髙温釉下彩大型陶瓷壁画《丝路友谊图》,高3米,长46米。在汉阙西面南北两侧分置本馆的核心设施——两关长城厅和丝绸之路厅。西南隅为工艺品展销中心,设有陶艺坊、丝毯作坊、丝绸工艺厅、展销厅和贵宾接待室。该区迤东辟为仿古兵营,配有各种娱乐项目。西北隅为文化办公区,内设阳关研究所、学术会议厅、资料室、办公室。该区往东顺沿北墙建有仿汉民居一条街,观光者可信步漫游,领略两汉敦煌的风土人情。在东南隅,建有仿汉阳关关城,东西长3318米,南北宽21米。关城为砖混木结构,关楼高11.6米,关墙高4.8米(女墙髙1.2米)。关门西南开,髙36米,宽3.06米,两侧有登城阶梯通道。关城古朴伟岸,用艺术手法作旧,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观光者在馆内参观区通过展厅内的实物和图文展示,室外的各种雕塑和壁画,可以全面而概括地了解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与敦煌,特别是阳关、玉门关、汉长城的历史地理知识,并从中领悟两关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然后,可以穿过关城,或步行,或乘仿古战车,顺缓坡而上,进人游览区,登上墩墩山顶,放眼四野,指点江山,欣赏墩墩山烽燧、古董滩、汉渥洼池、唐寿昌城(汉龙勒城)、丝路南道等历史遗迹。
总之,馆内各项设施配套齐全,错落有致,比较理想地体现了建馆宗旨和设计指导思想,能够发挥阳关博物馆博物、旅游、研究、保护等综合功能。对于两关长城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来说,她将发挥基地和中心的作用。
三、关于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些想法
两关长城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而现在可以说是两关长城研究历史上形势最好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有效实施,敦煌地区各项事业特别是旅游和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再加上现在阳关博物馆的建成,这一切都为我们进一步深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两关长城研究历史的粗略回顾和对现状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我们提出如下不成熟的想法,供关心此项工作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讨论并指正。
1.进一步提高对两关研究价值意义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信心和决心。阳关和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枢纽性的重要关隘,地处中西交通的咽喉地带,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两关早已泯灭,只有相关的遗址留存下来,但时至今日,历代士民学人缅怀它们,探寻它们,研究它们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追怀两关辉煌的过去,探索和揭示两关负载的丰富精神内涵,旨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这一代应当继承前人研究两关的未竟事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两关研究已经成为敦煌学中敦煌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敦煌乃至河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关研究是一项长期任务,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现阶段某些问题处于攻坚阶段,如果我们选准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是会有所作为的。
2.制定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统一步伐。需要进一步对两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顺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研究计划。
3.组织和培育一支研究队伍。要以适当的方式将现有的有志于两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团结起来,老中青结合,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结合,市内外、省内外研究力量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专长,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培育献身敬业、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把两关的研究工作同阳关博物馆的博物、旅游及遗址合理利用与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要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这些工作中去,提髙其科学性和质量。还要把两关研究工作同两关地区乃至整个敦煌和河西地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5.改进研究方法,加强信息工作。要进一步提倡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方法,适当加强考古发掘手段的运用。还要结合实际需要,探索应用物探考古、利用航空航天图象等非传统方法的可能性。要办好阳关研究所,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经常性地组织学术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研讨会,讲座,短期培训),及时出版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
6.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研究经费。要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广泛宣传两关研究的意义,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些项目尽可能争取纳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科学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