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笔下的七宗罪
21221500000019

第19章 听海岩谈情说爱

海岩VS黄玮

我喜欢特别完美的女人

记者:你的小说缔造了一场场美丽的“爱情风暴”,读者都想知道你自己的感情地带是否也斑斓多彩?

海岩:其实,我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

记者:为何故事能洒脱地去改变?

海岩:故事嘛可以编,而自己的生话却很难改变啊。

记者:你不是渴望“改造自己”吗?

海岩:改造自己是在个性上,在修养上。你看我现在每天早上八九点钟上班,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下班。还要写东西,这两年我平均每年有八十万字发表。你想想看,生活太规律了。

记者:客观上似乎不行,那主观上呢?

海岩: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情和爱是有投向的。我呢,主观上这几年好像更多地把爱的激情投向文学创作。

记者:反倒是跟作品中的人朝夕相处、情深意长了。

海岩:对,真是这样。每一部作品写完的时候呢,你突然会有一种依依不舍,真是这样。你每天下了班以后跟他们在一起,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常影响你这一晚上的情绪。

记者:再回到现实中来。比如,知道你在生活中还没有亲密爱人,作为一个编制“爱情童话”的高手,你是不是会收到很多的情书啊?

海岩:有。

记者:多不多?

海岩:不少。

记者:就没有打动你的?

海岩:这跟网恋似的(不真实)。我比较喜欢在工作生活中接触慢慢而来的感情。好多人觉得我身边肯定是美女如云,但实际上我的生活中确实没有。我没有时间、条件去接触我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年龄,那种社会角色的人。小说是想象出来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慢慢接触,期待一位像安心一样的女性?记得你曾经说过,《玉观音》里的安心是你最喜爱的女主人公。

海岩:我骨子里向往的东西还是小时候所向往的东西,随着社会变化依然如此。我喜欢的还是那些特别完美的女人,找个爱人还是安心这样的。但是,像杨瑞(《玉观音》男主人公)一样,我也做不到。

我是一个爱情失败主义者

记者:另个真实是,生话平淡的你确实是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爱情男女。你是怎样让这些千姿百态的情感人物定型,开始有生命的?

海岩:说到底,一个作家,他写的人物还是来源于生活。尽管我对很多媒体说,我的故事,这几年的长篇小说,全是胡编乱造。但是,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会编这样的故事,肯定是我对生活的看法、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给我的感受、各种社会现象给我的感受,折射出来我这样一种创作的念头,要写这样的人物。

记者:不言而喻,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爱情,也是从你的生活或者你看到的生活中折射出来的?

海岩:可能是我看到的类似的爱情,也可能是我完全看不到的爱请,也可能是我想象当中的希望的爱情。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向往这样的爱情,肯定是受这个时代,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理,我很信奉。

记者:那么,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又为你所向往的爱情,可以描述一下吗?

海岩:我向往的爱情。第一个,我觉得是美。(我觉得)年轻人的爱情美,并不是说中年、老年人的爱情不美,而是年轻人在外型上更美,更容易给人直觉的美。我观察认为,最美最纯洁的爱,相对来讲,是在恋爱和结婚初期。中年人的爱,往往不是很美、很诱人。老年人的爱,相敬如宾,你搀我,我搀你。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这样的恩爱也是非常感人的。第二个,我比较向往那种特别残酷的爱情。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要写爱情,又都有一个不幸福的结局。我也不断地在反思,我总结我自己是一个爱情的悲观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爱情的失败主义者。因为,我觉得在现在社会上,这样非常单纯的、非常人本的爱情已经非常少了。我写的这些爱情,常常是我们生活中看不到的。我到大学里讲课,很多学生提问,请问哪里有这样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我原来不相信爱情,但看了海岩的小说,我现在宣布:我改变了,我要按照海岩的模式,轰轰烈烈地爱一次。

所有的爱情,非常美丽、但没有美好的结局,这反映了我对现在这个社会上婚姻观、爱情观的沦落,感到非常的失望、无奈。从小,我的世界观里面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追求特别单纯的东西。但是我现在生话在一个交易的、商品的时代,我可能做不到我向往的那种特别纯情特别纯洁的境界。但是,我们又在思想的根上。爱那些东西。

我写的小说是“情感消费品”

记者:你看待爱情是骨子里的理性,悲观,唯美。可不可以给自己一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向往去追求一次?

海岩:我有一个理由,给自己一个解释。我在《称的生命如此多情》里写道:爱情有永恒的吗?爱情是永恒的,永恒在哪里?永恒不是两个人能够在个状态下、个激情下永远地保持下去。永恒存在于你的记忆当中,说句俗话,叫做曾经拥有。比如说你爱一个人,这个人让你爱得死去活来,真正给了你对爱的那感受。有一天你们分开了,无论因什么原因,我说你不要去记恨他。因为,你对爱的感受生可能只有一次或者两次,很短。这个感受是你生命的部分,是你记忆的部分。到死你都会记得,你人生有过一次特别好的爱。谁给你的?就是他给你的。你要感激他,你要感激生话,你曾经体会到了最美好的那一瞬间。很多人没有,一生没有。

记者:你暗示说你是曾经拥有,并且一直感激这个曾经拥有,所以现在就不特别追求了?

海岩:我己经没有目标了。我(这样)的任务己经结束了。

记者:于是,你转身将精力在“情感消费品”的制造,以弥补我们现代爱隋的某种缺失?

海岩:唯美的爱情为什么变成了个热销消费品?我觉得我的小说热卖,不是我的文字好,不是我的人物好什么的,可能跟社会现象有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它可能是缺。现在写爱情的小说很多,但不少热衷于写隐私,写晦涩的、畸形的爱,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文学现象。我的东西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真善美的这一部分。这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不等于不渴望,不等于没有需求,不等于不感动。(我的小说)可能会对人际关系、对爱的理解有一些正面的帮助,我觉得这首先是出于人的内心的需求。

记者:所以,人们会对肖童(《永不瞑目》人物)的命运、对韩丁和罗晶(《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人物)的感情结局。这样牵肠挂肚。就是把自己渴望而没有得到的那种激情移植到了你的小说里,在享受“情感消费品”过程中过把瘾。

海岩:其实,人们对情感的向往是十分强烈的。只是它被压抑了,不可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方式。这时,肖童等人的出现,他们的感情。(使)他掉泪。撩拨了内心的情感,让他缺失的情感得到了补偿。如果任何样东西都是商品的话,把精神产品引入消费领域去升华寄托人的情感,我写的小说就是“陪感消费品”。

记者:你认为“情感消费品”的热销是种好现象吗?

海岩我觉得是好现象。

爱是不等价的,美好的爱是无条件的

记者:爱情的真相究竟是被什么东西给异化了呢,以致渐渐失落了纯净美丽,看不到你小说里那样的爱情?

海岩: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交换,什么东西都是交换。你爱我,我也爱你,这也是一种交换。商品的交换有一个原则,叫作等价。但爱情的交换不是等价的,不一定是你给我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爱是发自人本能的一种对于异性、对于美好的东西的渴望。爱是不等价的,美好的爱是无条件的。但现在你看,无条件的爱、不等价的爱是特别少。

记者:爱也现实、功利了?

海岩:当然,即便在现代商品社会里,在人生的某阶段也会出现那种不等价的爱。特别是年轻人当中,更容易出现这种爱,但这种爱完结得特别快。

记者:你认为爱情是没有生命力的?

海岩:我觉得爱情永远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它有一个社会大背景、社会道德的前提。

记者:怎么理解?

海岩:人的本性是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再加上后天的教育,可以做到(让爱的生命力保持)。但是,这和道德水准相关。教师节前一天,我的办公室里等了很多家长拿着我的新书要签名,很晚了,一直等我从外面回来。因为,明天早上孩子要拿着送老师去。一本书22元,有了作者的签名,老师也觉得有意思。家长送不起贵的,就想到了这个法子。流行给教师送礼这个现实,是不是也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我们如今的道德水准?我还听到一首歌唱道:只要自己开心就……这里面包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很令人震惊。这不是一些具体个体或者群众的事,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事。

记者:所以,你的小说一直试图承担一种道德教化的功能。你认为对爱情的考验,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而选择过程中最大的难度是道德。

海岩:是的。从绝大多数人的本性上说,人可以在稍微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做些有利于他人的事。但是为了他人而让自己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最大的成本来做好事,是绝太多数人都难以去做的,因为这违反绝大多数人的本性和能力。所以呢,宣传雷锋,应当着重于把雷锋当时的社会风气建立起来,社会的道德制度建立起来。有一次有个单位组织学雷锋,上街给人理发,修表。那天正好刮风,天气不好。这下麻烦了。不是动员理发师给人理。而是要动员别人让你理。路人不肯,因为不舒服嘛,就动员内部的员工,求求你学雷锋,你去让他理,形式主义就到这种程度。我们现在弘扬社会正气,爱心哪、真情哪,我感觉到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整个社会性的基础制度、基础教育上缺乏一些举措。

记者:对道德水准的提高,教育很重要。

海岩:上次有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来采访我,让我发表对儿童教育的看法。我说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有点颠倒了。幼儿园里教育共产主义,到了小学教社会主义,到了中学提集体主义,到了大学讲起床叠被子、吃饭排队。这不全倒了?应该从小学开始教育。慢慢递进上去。你先要让他做一个好人,爱父母,爱朋友,爱花草,让他建立道德的心态和心理秩序。首先,他应该是个有爱心的人,也就是要让他作为一个人,他爱一个人应该爱的东西,他应该去建立或者释放自己的这个爱心。然后,才可以把爱心广而太之,去爱国家、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这个爱心,你要从小培养。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小培养的爱心,决定了他爱的基础和能力。

海岩:是。爱必须是广义的。为什么呢?因为爱是相通的,爱不是交换,而是奉献、付出。

记者:一个实在的问题,我们内心既然有对爱心与真情的渴望,又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去拯救?

海岩:我的观点是:第一,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人的爱心,在不用承担过大风险和成本的情况下能释放自己的爱心,对别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如果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成本的话。那么我想,在社会建立普遍爱心是不现实的。第二个是教育。道德的教育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从小做起,从孩子抓起。当你二十岁,世界观已经形成了,你再跟他说什么,他已经有他固定的看法了。现在,我们的教育太注重于“智”,而忽略了“德”的培育。

孤独比爱情更永恒

海岩:有时候看到杀妻,杀夫这样的社会新闻,我总是想,你和他肯定有一段爱情的,在一块厮守,可能还有个孩子,这个过程你是感受过的,怎么还能动刀去杀啊,我觉得特别残酷。我就是想写这一类的事儿。我会老去想,为什么?(我)找个理由去解释,那就是这些人是没有爱心的人,他随时可以为了利益,在关键的时刻,他没有一点爱心来挽留他,(阻止他)不要去做这个事儿。没有爱心的人我觉得是特别恐怖的人。千万不要跟他交朋友。

记者:你交朋友首先是看他有无爱心?

海岩:我觉得是这样。

记者:你还养了很多小动物,在这些小动物身上,你寄托内心种什么样的情感?

海岩:我觉得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实际上还是人的情感,一是渴望交流,二是渴望释放爱心。你要是想释放爱心,适合养猫,你要是想得到爱心,适合养狗。养宠物还是因为有一些人和人交流中得不到的东西。很多养宠物的是老年人,儿女大了很少有人来看他,很少有人陪伴他。

记者:你呢,是不是园为内心深处的孤独?

海岩:我觉得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孤独,尤其是年龄越大,越觉得孤独。有时候我甚至有这样一个命题:孤独可能比爱情更加永恒。我理解的孤独是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东西。

记者:能不能谈谈你父母?

海岩:父母老了,就像孩子一样了。而现在我在家里的角色特成熟。我的事,他们不出主意;他们的事,反而要我出主意了。

记者:一个家庭中角色分工虽有不同,但亲情和关爱仍然是彼此给予分亭的,你和你的家人之间是怎样的?

海岩:我的父母是特讲感情、讲回报(的人),他们是既有孔孟传统又有共产主义红色激情的综合,这对后代的教育比较好。但是,我所受的教育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让我对阴暗面认识不足。他们让我看的都特晴朗,是蓝蓝的天,看不到阴暗。所以,现在我如果看到阴暗的东西就特别恐慌。不能接受。应该说,我对爱和情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是父母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