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笔下的七宗罪
21221500000002

第2章 三巨头面对面海岩

赵宝刚 刘燕铭

海岩的爱情想象

赵宝刚:读海岩的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爱不爱他剧中的人物,剧中的人物能不能使你爱。海岩的爱情想象让人们看了之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会有一种欣悦的感觉。

我看海岩的小说,最早是拍《便衣警察》的时候。我觉得小说的魅力要超过剧本。比如说我读了小说,我当时读完之后获得种感觉。比如施肖萌在冬天的学校里,在雪地里她点了一个炉子,然后拿扇子在上面扇着。我就觉得那种氛围的描写特别有味道,特别有诗意,可是在拍的时候就没了。尤其是《便衣警察》的后半部分,就弄成一个为案子而案子的东西,就把当时最早延续下来的一种感觉给弄没了。我现在是这么分析,我当时也没认识到这些,我就觉得好像是跑偏了,不是原来小说想说的那个东西了。这是我对海岩小说的初步认识。等到多少年以后我当导演了,就遇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是燕铭跟中心一块导的戏。让我看本子嘛,我就回去看,看完之后呢,因为在这之前导的戏都没有这一类的,我想他这类的就叫“爱情想象”。我在最初看的。比如说以前有一部戏叫《宁死不屈》,讲的是姐妹俩都是共产党员,都被德国法西斯送上刑场。姐姐被斩的时候一点不心疼,斩妹妹的时候哭得不行,回家就想,唉,这么好一姑娘,没了。我就获得这么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观众深深地爱上了剧中人。

读海岩的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爱不爱他剧中的人物,剧中的人物能不能使你爱。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呢,他太现实,太真实,不容易引起人们那种根深蒂固的、非常浪漫的、非常扎实的那种爱,往往他都有误差。那么海岩作品把这个缝儿给填补上了。比如说很多50岁以上的妇女她也爱看,可能她20多岁的时候爱上过一个小伙子,或者她没有过这种轰轰烈烈的爱,这种心动的感觉。比如陆毅演《永不瞑目》,老太太看着也感动,哎呀我年轻的时候也遇着一个小伙子,虽然不如陆毅吧,可也着迷过段。再个它有个爱的完整性,它的爱的过程是很完整的,而我们生活中的爱是不完整的,往往不能达到海岩小说中的这种爱的高度。所以人们看了之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会有一种欣悦的感觉。那么到了影视制作当中,你选的演员,片子拍摄的审美情趣,又能够符合人们的想象,就是说大众审美情趣,如果没有超过这个范畴,人们就会接受。

海岩:宝刚对爱情故事的评价,跟我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接近,就是一种幻想的爱情。人们其实是需要幻想,特别是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当中,特别物质化、金钱化、利益化、功能化的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带有一些交易的性质,交易的原则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领域,不一定是现金交易,但是交易的性质存在,那么真情的东西、纯粹的东西少。但是我觉得人的天性是需要这种纯的东西,后天的教育也叫人需要一些纯的东西,特别是我们这个国家,包括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它的宗教教育和他的社会教育,也都是使人对“爱”有种向往,无论是爱情呀、亲情呀都有一种向往。刚才宝刚说因为在社会上很难实现,现在不像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还有一种比较纯洁的,不一定是爱情但是比如同志之情啊、战友之情Ⅱ阿、家庭亲情啊等等,现在这个时代这种东西少了,那人们对幻想的需求是个客观的存在。但是恰恰现在的文学作品特别强调现实主义,有时还把生活的真实性给夸张了,比方说生活中有拉屎,生活中有呕吐,那我就集中精力写这些现象,你说它真实吗?它肯定是真实的,但是我觉得他是把它给夸张了。那么我的东西呢,至少这几年这几部里边,首先是塑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一个大环境、大氛围、大的人际关系和个大的时代背景是真实的,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使它真实化,让观众认同这个时代,我不是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一个白房子里的事。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又写了一个幻想出来的爱情故事,可能就使得像宝刚这样的,我原来以为像他这样个知名的大牌导演,大概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导演,因为你看他以前拍的什么《过把瘾》,什么《编辑部的故事》,都是非常写实的,但是突然他喜欢上我的作品,我觉得他和我在这一点上,在这个时代缺乏幻想的这一点上有共鸣的地方。

海岩作品的美学意义

赵宝刚:理解海岩的东西美学意识是根基,海岩的作品有他根深蒂固的美学基础。有这种美学的基础,他才能营造出这种美的气氛。

我觉得海岩作品最根本的东西是它不是在迎合观众,它实际上是在导向观众。读海岩的作品,人们为什么喜欢,这实际上是一个美学导向问题。这个导向就是海岩小说会将你带人个非常美丽的意境当中去,这时候你就会沉迷在其中,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我们说的这种“爱情感”,只要他有这种“爱情感”,就会喜欢海岩的小说。我们说读海岩的小说要有“爱情感”,看爱情小说也要有“爱情感”,其实喜欢海岩小说的人不太喜欢海岩小说的人他的“爱情感”都非常好。也有一些人可能不太喜欢海岩的小说,他认为海岩的小说太缠绵,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不太实际等等,在生活当中不太可能找到这种实际的爱的过程。但是这个人呢,怎么说,我就是觉得他缺乏“爱情感”。我觉得读海岩的作品感受最多的是他的那种影响你的美学意识。反正我读海岩的作品第一遍是一个感觉,第二遍又是一种感觉,所以现在这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几乎每一场我都很细地琢磨过,因为它里面蕴藏很多很细微的东西,你如果不把这个东西体现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够,因为他在设计的时候,每一点每一滴的“爱情感”都融在文字里,当你把它变成影视作品的时候,它在表面的情节性可能不是很强,那你又没有把其中的内涵表现出来,这个东西就不够电视剧了,你必须把这个东西体现出来,之后观众就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是观众想象不到的。比如说我没有遇到美好的爱情,我特别希望遇到个姑娘像罗晶晶,好,那么你来描述,你真正希望遇到什么样的爱情过程。可是他只是一种感觉,他说不出什么具体的。而海岩能说具体的。这样就满足你的阅读感觉了。只有读海岩的小说,你才能知道具体的。理解海岩的东西美学意识是要基,海岩的作品有他根深蒂固的美学基础。他有这种美学的基础,他才能营造出这种美的气氛。如果这方面不到位的话,他就不会这么受欢迎。

海岩:唯美是我的理想。

我们看过好多作品,从文学本身,它的美学感觉在逻辑上不完整,今天顺着这个路走,明天顺着那个路走;还有一些作品,作品本身的美学感觉是有,但是导演没这么解释,演员也跟着没这么解释,甚至作曲的也跟着没这么解释,那么这个作品就支离破碎了,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要让我评价我的作品,是不是我的作品文学性就高了呢?我不这样认为。我始终不敢说我的小说就是文学性强,这主要是因为我的业余的地位。所以有人问我,是不是你的东西就是故事性强?我就说,对对,我的东西就是故事性强。还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会走红啊?我就说。传统化的故事,典型化的人物,还有节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贴近生活的是非观念,我就说这么几套。今天是由于宝刚他把我的一些,我不好意思说的优点说出来了,什么他的美学观念,他的幻想,梦幻的东西是怎么样,那我就呼应两句,表面上是呼应宝刚,实际上是夸我自己。

赵宝刚:美学意识要是玩好了,玩透彻了绝对导向观众,潜移默化地,他绝对受影响。

海岩的文学描写里,美学方面的意识确实是非常强,所以他在小说里的细部描写已经把这些东西点到了。比如说他对一个房间的那种描写的痴迷,因为他是搞设计的,他的美学意识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他是以一种俯视的角度来看待大众生活的,那他就会以一种佣视的角度把这个场景描写得非常细致,甚至是桌上摆了一盆什么花,放一个什么样的茶杯,部描写得非常细致。那我要求道具,杯子就得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不行,所以这些细部的体现,恰恰是海岩作品的灵魂,他又把这个人物放在一个很无奈的环境当中去,或者是事件当中去,或者是人物关系当中去,然后你再把它提炼出来,这样观众肯定会爱看。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说的他作品中的美学导向,什么叫创作者,创作者是高于老百姓的思维的,就好比设计这个茶杯,茶杯我也会做,但是为什么一溜茶杯中,人家偏偏买这个,这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创作者的美学意识要高于老百姓很多,这样你才能有导向作用。我导电视剧的时候有一个宗旨,当我的所有情节的共性色彩完成的时候,当基本的矛盾冲突因素完成的时候,我就不再考虑老百姓了,你爱看不爱看我一点也不管你,我就玩我的美学意识,你多多少少都会受我的影响。我不管你爱不爱看,你争论,争论才好呢,我不管,我就是要我的美学意识,我是在其他因素部定了之后,反正不会有失误了,我就开始玩这个了。这个东西要是玩好了,玩透彻了绝对导向观众,你潜移默化地,他绝对舍受影响。比如说我们今天的长安街,为什么能设计成这样,就是因为美学意识太差。但是我们到了上海就觉得它的那种设计那么到位,为什么呢?咱们北京怎么就不行呢,北京的设计全都是由各大部委的设计院弄的,你比如说设计一个房子,他自己就没住过大房子,他怎么能设计出一个舒适的大房子,他都不知道怎么布局才舒适,您是从课本来的,您怎么知道什么地方需要开个门,这房间里需要怎么摆家具。所以我觉得海岩虽然是个搞文学的,但是他的美学意识好。

海岩作品的细节

赵宝刚:海岩的东西真正的功力是在他的细部描写上,他能把一个假事说得特别特别真,而且让你相信。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我反复揣摸过故事的合理性,这个也跟海岩探讨过。海岩也有过解释。可我现在还是能把这个故事推翻。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说,有一个阅读心理的过程,他的技巧在于在读者阅读心理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把故事弥补得非常合理,而且在细部也调整得非常合理,于是乎也就看不出来它原来的虚构,并且从逻辑上也不是说不通,因为它是个作品,不是个真事。如果说我是一个法官或是一个办案人员,我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人,我不会犯某种错误,但这是一个作品,咱们就钻这个空子,该说这个事的时候咱们不提,等你明白过来的时候,情节己经过去了。事实上等电视剧看完以后,没有多少观众会这么细的,像我们这样掰扯这件事。但是我必须有一个自我合理,比如说这个地方有问题,我会问海岩,他会给我一个解释,然后我会自我合理。我这个导演属于那种,凡是我拍的戏,也许有观众会提出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都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海岩的东西真正的功力是在他的细部描写上,他能把一个假事说得特别特别真,而且让你相信,所以我拍海岩的东西,历来就是,没有别的,必须把它拍像。

海岩:表象的故事,我用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情绪,我的部分世界观。我的部分幻想,我用了一个比较优美的故事来包装,来承载。

我觉得读者喜欢看我的作品是两个原因,第一在表象上就是衬衣,穿得非常舒服。像宝刚刚才鼓励我的,我是有一定长处,表现在细节编织上有一定的精巧性,这个细节也不是那种很着痕迹的,当然我大的故事的胡编乱造的痕迹是很明显的,但我在细节上把它弥补,让你进入到那种氛围中去,对于情节上的胡编乱造,读者会忽略会原谅。宝刚也是一个造梦的高手,他用他的画面和音乐对人物进行解释。所以北青报称我们是“梦幻组合”,虽然是抬举我们,但我觉得也是说得很对,因为他用这种视觉上的感觉来再现我的小说,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很多人说你的小说就靠情节,你的情节好啊,包括很多人看这本情节性不强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说什么前面还行,后面怎么又不行了等等,他关心的是这些情节。所以宝刚说有文化的、有“爱情感”的人读的深度,他和作者交流的程度比较深,而民工、家庭妇女也会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通俗的包装,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现在做文学、做小说的,一说故事性强,就习惯地带有贬义。我今天看见林斤澜说的段话,说:写小说还是要写故事。林斤澜有70岁了吧,活了这么太岁数,研究了一辈子小说,发现故事是小说的起源,是大众,不是文艺家,喜欢小说、喜欢文艺的根源,他不是听你表述一个什么理念、什么思想、什么技巧。所以他说,回来回去,还是故事最重要。困此我说,表象的故事,我用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情绪,我的部分世界观,我的部分幻想,我用了一个比较优美的故事来包装,来承载,按宝刚刚才夸奖我的,说我是用几个比陵扎实的人物,来叙述我对生活的看法,我觉得这是我对我的小说中的情节和爱情,在小说中的位置的看法。当然第我是“警匪作家”,必须有案子,第二我是“言情作家”,写言情的。那我就说宝刚同样是言情片,他为什么不去拍琼瑶呢?要说言情,那比我言得厉害呀,那哭哭啼啼的:要说警匪,那情节比我厉害的太多了。所以我说宝刚他看上我的作品,可能就是他说的有与众不同的东西,首先是在情节和言情背后的东西,是我对生活的看法,这可能投合了他,他也认为这投合了部分社会的心理。其次人物是文学性的,是扎实的。

赵宝刚:要特别的贴近人物,他凭什么布置成这样,你要营造什么气氛,他在这个环境中呆着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这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我们就牵扯到韩丁的家,当然之前有段文学描写,就说这是他父母的房子。那罗晶晶第一次到这里来,现在显示的是一种浅灰的调子,里边显得是非常干净整洁,这里我弄了一个时空,就是他带她到父母家去之后,再回来,这时离初次来是三个月的时间,这时候再看这间房子就非常的色彩斑斓,充满了女性气息,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非常温馨了,那她还有个走的过程,当她走的时候把全部的东西都拿走,只留下一张大的画,天天看着他微笑,他又回到了原先的那个状态当中去。而在这之前罗晶晶给观众所造成的印象,实际上是一种假象,片子的那种凌乱,那种色彩……当然这几个阶段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但是你会给他带人到这种状态中去。所以海岩的作品中这些东西可能都写到了,但是如果你不去琢磨它,只是把房间一布置,很好看,很舒服,那它就不帮助表现人物,比如说有这种情况,一个美术人员带着他的美术意识去营造了一个家,但是这是不是韩丁的家,一个律师的家。很多的艺术作品,通篇的东西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个性和审关情趣而营造了一个环境,当然这个是需要的,但是你要特别的贴近人物,他凭什么布置成这样,你要营造什么气氛,他在这个环境中呆着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现在就在选外景,整天就在拿着摄像机拍,什么时候拍到不像北京的佳景了,哎,这就对了。而且我这回是城市里使用银灰调子,所有的建筑都是选用那种银灰色的现代建筑,就是几何色彩比较浓的那种,线条比较简洁的那种:而平岭是迷乱的气氛。山路是起伏的,屋子里是昏暗的;江南则是那种像油画似的,细部有那种古朴的质感,桥啊门啊是很陈旧的那种,底蕴很丰厚的那种,虽然可能它是个水乡,但水乡出来的人和般农村、县城里面出来的人不样。

海岩故事下的思想

赵宝刚:海岩的小说,包括《玉观音》,包括《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都是通过一个爱情故事传达了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包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们曾跟海岩探讨过关于隐藏在他的爱情故事后面的是什么东西,你真正想通过这个爱情故事讲的是什么。这可能是为什么海岩的小说既能够得到圈里人的认可,又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的原因,因为它既有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又有一个故事背后的思想。学问高的人看得可能深一点,一个基本的观众可能看的就是戏剧的框架。还有他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引起很多争论,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讨论韩丁和龙小羽扮演者谁演谁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就讨论到剧本的内容,像罗保春、程瑶这些副线人物,你比如说程瑶,海岩的原意就是她是一个热心肠,吃她们家、喝她们家还住她们家,你说这合理吗,她就是心眼好,说可以这么说,可是怎么把她演出来,还有她长什么样,找一个特丑的,不行,找一个好看的,这人又好看心眼又好,这样观众的感觉就不样了。如果说再要点文学的真实性,那我可能应该找个不太出众的、比较平易的这么个人,可这么一个人给人印象不深,因为她形象平平,戏又不多,那我还是得找一个好看的……所以海岩的作品你要揣摸,他不但给你写出来,还给你留有一定空间,这个空间就需要创作者进行影视改编的时候来填补,或者叫一种表现,要给他体现出来。再比如说四萍他妈,就那么点戏,唉呀,有意思,越琢磨越有意思,你想那种状态,而且那几场戏都是特别好看的戏。其实海岩的书我都特别喜欢,但是相比较而言,《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是继《永不暝目》之后的三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不是它的故事情节,而是其中的人物。像《玉观音》中的杨瑞,他只不过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类年轻人,他可能以前对女性玩世不恭,因为现代青年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后来突然遇到一个女孩,一发不可收抬,一根筋走到底,跟着就发掘出了这个女孩的身世……再比如毛杰,毛杰的根基是什么,他原来家里是干吗的,后来走私了,走私之后又怎么一夜之情,怎么开始报复……这些人物我就没有像喜欢韩丁、龙小羽和罗晶晶还有祝四萍这么喜欢,我特别喜欢四萍这个人物,还有罗保春,这个人物非常准确,因为海岩干过企业,知道一些企业领导的心理和过去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说这些呢?比如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里边的国有资产到私有制的这么一个转换过程,这中间出现的些问题和当事人的种心态,这不是个爱情故事,它里边讲了个非常深刻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使得作品显得非常的扎实。像《玉观音》这个作品,我觉得这部作品应该更像部电视剧作品,它是个更适合于电视剧的东西。《玉观音》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可能不如海岩其他的作品,但是它作为影视的素材,它的故事色彩太浓烈了,为什么它受到了这么热烈的欢迎,就是这个原因,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我想海岩要想编出比这更好的来,恐怕难了,这故事太绝了。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可能就不如《玉观音》故事性强,但是人物扎实,所以我非常喜欢。

刘燕铭: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表现出来一种向善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真的东西,善的东西。

宝刚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海岩的东西,看完了你心里也跟着颤,心里也跟着激动,可是让你说,说不出来,让我写也写不出来,但是你跟着它看自然地就被打动了。我不会去评论海岩的东西,但是海岩的东西,原来是在《啄木鸟》上发过,那么后来《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小说一出来,我看了以后就特别激动,从那个时候起才算是真正认识了海岩。虽然海岩的这几本小说我都看过,就我个人来讲,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部,而且就完成的影视作品来说也是这一部把小说体现得最好。我非常喜欢他的东西,因为说实话我喜欢的书确实不是很多,而且我喜欢的题材大都是关于战争的、英雄主义的题材。

但是儿女情长的东西就是他的能吸引我。比如说我当时看《玉观音》的时候,我看到早晨四五点,第二天上班接着看。所以我们今天形成了这种合作,当然我是代表海谰了,对海岩作品的这种忠贞不渝主要是因为喜欢,而且他的一些描写能够引起心灵深处的一些震撼,很多地方,很多场景,看着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一揪。他说的“警匪的外衣,情感的内衣”,然后思想是里边的“肉”了,我特别欣赏这句话。我觉得他确实是,他所有的东西到最后都是表现出来一种向善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真的东西,善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最终的引导性就特别好。

海岩:我想表达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人性的那种美好啊,肮脏啊,无奈啊。我同时想表达人物命运,和人物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容易出现的走向。

我想我的作品里除了对真情的幻想之外,还有一个对人本的幻想。人本的幻想就是人们幻想个非常干净的、非常优美的性爱,在两性之间。那么我看到很多小说把这个人本的东西写得特肮脏,我的东西是希望尽量把它写得干净一些、纯净一些。我刚才和宝刚说,一个读者,他喜欢个人物、一段情感、一种环境、一个故事,我们通常说是因为他的经历啊、他的情绪啊、他的共鸣啊等等,其实还有个因素就是他的性心理。说个人他喜欢个人物,比如他喜欢陆毅、喜欢罗晶晶、喜欢林星都是因为一种性心理,这是种人本的东西,是人天生具备的种基本的东西、一种欲望,不肮脏。那么你怎么把它写得优美,包括我们刚才谈的选演员,你看演艺圈的这些偶像,为什么把男孩子推出来,女孩子会喜欢?唱得很烂,文化也不高,为什么会喜欢他?因为他符合了她对性爱的幻想。第二我非常赞赏也非常感谢宝刚说的我的作品除了爱情故事之外还有思想。我想这也是他比较喜欢我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只是写了一个爱情故事,优美的爱情故事,或是曲折的爱情故事,他可能不会特别感兴趣。所以过去王朔说我是“披着狼皮的羊”,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但也不完全对,他认为我是“警匪外衣言情内核”,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我觉得我实际上是“警匪外衣言情衬衣”,我的内核,我实际上想表达的不是爱情本身,我想表达的是人性的那种美好啊,肮脏啊,无奈啊,这是社会性的,这是这个小说社会性的部分,我同时想表达人物命运,和人物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容易出现的走向。想表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以及这个时代和我们的文化背景,还有我们国家的现实中不太美好的现象,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两者之间的这种冲突的悲剧,我对这个感兴趣。

三方合作

海岩:好的影视剧的制作一定是各个方面的完美结合,要好剧本,好导演,好投资商,投资商的眼力以及他的判断,以及他的整体的运作。

我觉得作为投资商,燕铭他不是个艺术家,不是作家,不是导演,但是平时我跟他在一起,他不光谈我的作品,他谈很多别人的作品,他具备一个投资影视投资艺术的老板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过去看一个电影叫《红菱艳》,它里边有一个老板,我认为那里的主人公是那个老板,虽然它也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老板是不写歌、不跳舞也不编舞的,但是他是一个鉴赏家,搞艺术的老板一定是个鉴赏家。当然,刘燕铭出品的电视剧中,有一部分他不一定完全喜欢,他可能认为市场好,目前正好卖这一类的作品。比如说他不喜欢古装戏,当然不是说古装戏不好,这是他个人的喜好,但是他也拍了一些古装片,因为古装片好卖。就是说在他投资的作品中,有一些商业上的考虑,但也有一些作品,是他不太计较利益的。他是喜欢,他如果纯是为了赚钱,他不会请宝刚拍,因为可能宝刚贵一点吧。因为海岩的作品不会卖不出去,收视率在各地也还可以。有人提意见,提意见我不管,我已经卖出去了,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批评也是好事,你看《笑傲江湖》,全骂,好啊,就是成功了。时代是这样,这是商业规律啊。没人理,这就比较麻烦。骂,也是成功,夸,也是成功,没人理,这就是失败了。但为什么我愿意跟燕铭合作,就是因为燕铭把你的作品当他的一个爱好来对待:我喜欢,一定要弄好它。一般的影视剧的制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不一定是光有好本子就能行的,它一定是各个方面的完美结合,要好剧本,好导演,好投资商,投资商的眼力以及他的判断,以及他的整体的运作。导演的二度创作和改造。成功的剧本拍得很烂,甚至历史名著,受到历史承认的名著,拍得很烂的,不计其数。越是名著拍得好的越少,这话我不知是不是事实,所以我觉得,最傻的导演才去拍《红楼梦》呢。看过小说的人肯定有他的想象,你去拍,比较傻。观众看作品,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以前对作品的印象,我的那种期待,你没有给我弄出来。这个作为个导演来讲,很麻烦。幸亏我没金庸那么大众,看我小说的人还是少数,所以不会给宝刚和丁黑造成多大的问题。

刘燕铭:观点上的一致是我们合作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海岩的东西,我真是觉得就像是《魂断蓝桥》那个电影似的,你看完了老想着,它都是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但就是因为没有,才那么叫人心动。就是他自己说的,最后结局没有对有情人成眷属,感情上全是悲剧,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全是这样。我们这种观点上的致,是我们合作成功的另个原因。关于以后的合作,就是刚才赵宝刚说的,肯定会忠实地忠于原作。从导演来讲,不会篡改他很多东西了。海岩说这是个节奏的问题,你把他这个给改了,那后来的很多东西就衔接不上,就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从我们制作方来说,也是想通过跟导演的合作,真正地把海岩的东西,他的精髓的东西反映出来。从制作和发行上,包括从演员的定位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可能还是比较让海岩满意的吧。所以我想,这个还是一种合作的默契。

海岩:我的地位一是导演给的,一是投资商给的。碰上一个知己,由他来执导,就成功了;碰上一个知己,由他来投资来运作整体的发行和导演的选择,就成功了。

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宝刚的功力比其他的导演高多少,而是因为,大概首先是因为我们臭味相投吧。我喜欢他的对生活的解释,我欣赏他的那种综合的能力,喜欢他对现代生活的那种敏锐的和本质的看法,这是我对宝刚的看法。有一次何东问我,说你喜欢导演什么呢?我说我喜欢赵导的文学功力,赵宝刚不是编剧,他要是写小说,不见得比我好到哪去,但是赵宝刚对文学的鉴赏力,我觉得要好过很多的导演。比如说我的早期作品《便衣警察》,导出来以后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其中短处就是它把文学性降低了。那宝刚对文学的这种判断力是好多的导演所没有的。现在好多的导演,包括演员,不是他们的表演技巧或是导演技巧不好,但是文学上老是漏洞百出,这是我信任宝刚的地方。另外他的电视剧,你们知道艺术这个东西,什么东西一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就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你说不出它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这种说不清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明的话,就叫趣味,趣味是有等级的,所以又叫品位。好多导演不是学问不够,也不是技术不行,包括一些作家,一些画家,它是一个品位的问题,我觉得宝刚的东西就是有品位。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的作品好在哪里,微妙在哪里,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万一碰上一个知己,由他来执导,就成功了;万一碰上一个知己,由他来投资来运作整体的发行和导演的选择,就成功了。必须是除了寸心之外还有几个人悟出了其中的妙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悟出了其中一些微言大义,从些不起眼的细节当中构建出了某种味道,并且他用他的一种艺术的修养把它再现出来,就像宝刚刚才说的,用什么演员,画面用什么调子,几个场景对比,还有节奏的控制,音乐的铺陈等等,小说中的一般读者不去注意的地方,而导演注意到了,利用到了,最后把它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文学如果摊上一个好的导演,给它再现了,使得很多人不读书,或者读书而没有悟出个中三昧的,通过导演的文学理解强化出来,体现出来,我想这是种对文学的弘扬。因为现在不是阅读的时代,所以这是对文学没坏处的事。大部分的电视剧,要么是直接从小说来,还有作家自己改编的,绝大多数作家自己不写剧本,可能是不屑、不舍或是不喜欢,所以不写。这样就导致了编剧的整体文学水平偏低,继而导致上述现象。我就见过一位很有名的编剧,他向我介绍自己时郑重地说我曾经是个作家,现在沦为个编剧。

刘燕铭:只有编剧和导演的真正合作,才能使作品达到完美。

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作品,我也不知道比较火的几部剧里,导演和编剧到底是怎么合作的,但是我们运作的戏已经一千多集了。这里的导演和编剧我肯定是都认识的,这些戏里头,合作得最完美的他们就算对。我觉得这种合作首先是一种信任。有信任才会有默契。而且我觉得海岩作为一个编剧,在中国目前的电视剧市场,他有一个贡献,就是他把编剧的地位给提高了。我接触的编剧很多,但在海岩之前,没有一个编剧能对电视剧的彤成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包括很多非常有名、非常优秀的编剧都跟我发了很多牢骚,说我的东西原来怎么好怎么好,但是现在给改得面目全非了,我也不知道找谁说去,也不知道忠实于原著有没有一个界限。类似的情况很多,我过去的感觉是,编剧就是绐导演打工的,你费了很大心血搞出来的东西,拿到导演那儿,导演可能只作为个参考,因为导演都把导演戏当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海岩他影响了很多编剧,后来很多编剧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一些决策的权力。那么我觉得宝刚非常尊重海岩的意见,同时我认为只有编剧和导演的真正合作,才能使作品达到完美。

再谈到今后怎样提高商业品牌,使之在市场上增值这个问题,我可以说,海岩到目前为止,己经真正成为海润所有电视剧的一个品牌。但是同时,我们也确实做到了把剧本放在第一位,海润拍的电视剧,为了保证其文学水平,大部分是从小说里选的。这样在1997年我们跟上海文联签了协议,后来又跟作家出版社签协议,就是说这些出版社出版的东西我们都有优先权,他们为什么同意我们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海岩。那现在基本上这几个出版社里比较好的东西在还未写完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因此说我们在剧本方面的运作还是成功的。说到制作,我们现在还是一种工作室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目的就是力图避免主创与制作及发行部门分开,这样在操作上较为容易。接下来是发行,海润的发行是有口皆碑的,当然这里有个原园是因为海润本身有个广告公司。因为电视剧的广告产生的效益相对于卖片子要快、稳,利润也高,更有利于资金回笼,投入下一部电视剧的制作。关于希望将海岩的作品改成电影,这方面一直在和海外的导演谈,虽然他的作品在境外不多见,但是他作品的题材又往往是一个国际话题。比如我们正在跟关锦鹏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还有《玉观音》的电影版权。我们希望海岩作品有海外市场,已经有一些大公司介入,像索尼、哥伦比亚,还有时代华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