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21290900000035

第35章 救赎篇,天使就在你身边(4)

表扬要具体细小。表扬不是说大话,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发现值得表扬的事情,哪怕很小,父母也要给予表扬。比如,孩子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帮父母做家务等,父母都可给予表扬,并不一定要做出什么大事才能表扬。另外,在表扬的时候,要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如“你把房间收拾好了,妈妈很高兴”、“你能帮妈妈做家务,太好了”,而不是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很乖”。

表扬要及时。当您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时候,要尽快给予赞扬,这样才能“趁热打铁”。如果您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不表扬,等错过了好时机,再赞扬也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表扬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要在表扬中夹杂着怀疑。有的父母虽然表扬了孩子,但仍然怀疑孩子是否真做得那么好,这种情绪会在对孩子的表扬中流露出来。如,有的父母会在表扬了孩子后加上一句“这真是你做的?”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信任感。

不要让孩子获得表扬的难度太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较高,经常要求孩子把什么都做对了做完了才给孩子表扬。这样孩子可能很难获得表扬,尽管他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仍然看不到父母的笑脸,听不到父母的赞扬,时间久了,恐怕孩子会渐渐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自然,后果惩罚法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好方法,但它并不适合孩子所有的行为,只有那些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才可以用那种方法。也许有的父母会问:对孩子的其他一些错误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父母们应该特别注意对症下药。

在吉林省集安市,12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孙跃坤,指使同学赵海挥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在赵海行凶的时候,孙跃坤就趴在20米外的沟渠旁,睁大眼睛看完了全过程。这起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令世人震惊,更叫人深思。

孙跃坤后来写道:“我爸妈对我不好,总揍我。看人家电视剧里的妈妈多好,从来不打骂孩子。我寻思,我要是没有妈妈没有爸爸该多好啊,那时,我就没有人管了……一个月前的一天,我妈妈又打我,我就想杀了她,可我想不出好办法。”

可见,父母要惩罚孩子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打孩子显然不是一种可取的惩罚手段。父母总觉得打孩子收效大,是因为孩子在被打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神情,有时嘴里还经常喊着“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改正错误”、“妈妈我错了”等话语。但实际上,这些话未必是孩子内心真正的改错愿望,有时只是孩子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还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犯错的时候就狠打,打完以后又心疼,又主动去给孩子道歉,这样做,非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情绪。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身上的潜能。在惩罚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受惩罚,接受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而且,对孩子的惩罚方法一定不要是体罚性质的,而应该实施教育性质的惩罚,如警告、批评、暂时不允许孩子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等。

孙云晓提出运用惩罚手段有如下几个准则,父母们不妨试一试: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正因为如此,才要严格要求,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父母惩罚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有时爱对孩子这样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这样的话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

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背规定时您可以惩罚他。

三是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

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批评之前先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您为什么要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毫无疑问,每位父母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尤其是当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在父母看来是肯定要失败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就受不了了,急于阻止孩子走错路。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新作《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主要是告诉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读来颇有启示。他写道: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孩子搞一个关于中国长城的课题研究,老师就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个长城的模型;孩子搞一个关于美国国内战争的课题研究,老师又会要求孩子做一顶当时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矿矿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决定做那个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听说孩子要自己动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切实际。用什么材料?石头?木头?小小年纪你能雕得动吗?做雕像,有那么容易吗?当然,我心里是这样想,可嘴上没说。妻子的艺术细胞显然要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铸、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母子俩干得有滋有味。可是到了雕塑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经有个粗模样,往下细雕,粗手粗脚的矿矿净出错。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

矿矿当然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气地对着妈妈嚷道:“这是您的课题研究,还是我的课题研究?”

妈妈着急了,想说服矿矿:“就因为是你的课题研究,我才这么费心帮你。如果做坏了,你拿什么去学校交作业呢?”争多了,我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我对妻子说:“儿子这么想是对的,就让他自己去干吧,好坏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单干了一阵,终于赶在交“货”期前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看看儿子的作品,还真像那么回事。用不着任何说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当然不能仔细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最让人担心的是,斯芬克司的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得到很多启发。在我们和一些父母接触的时候发现,多数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军奋战,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某样事情干不好而挨老师批评。于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但是这样的爱,可以说和那些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的爱是一样的,因为在爱的旗帜下,孩子们感受失败的权利被剥夺了。

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败,要知道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允许孩子失败,就是给了孩子探索与体验的机会,让他亲自去战胜困难。孙云晓的建议有三:

鼓励孩子大胆做事。不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但不要过多干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尝一尝滋味。

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他人,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滋味更好一些。

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

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

弗雷德是纽约大学的小儿神经外科中心的主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堪称世界一流。由他开创的包括骨髓移植与脑瘤切除在内的多项外科手术,已使许多人获得新生,而这些病症在过去是被认为无法治疗的绝症。

弗雷德曾经写了一本专著,书名为《生活的馈赠》。在该书的扉页上,他写道:“送给墨非先生: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将永远铭记我在河谷小学读五年级时您所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您的热诚与善良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当书籍出版的时候,弗雷德首先把书寄给了这位老师。

那么,这位伟大的老师到底对弗雷德做了些什么呢?

小学时,弗雷德在河谷小学读书。那时,他是大家眼里的笨学生。上课时,老师要他在黑板上听写,可他什么也写不对,甚至连2加上2等于几都弄不清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连弗雷德的父母都开始为孩子发愁了。他们时常问老师:“弗雷德到底会落到什么程度?”因为在父母亲看来,小弗雷德实在不应该那么笨。弗雷德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耶鲁医学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精神病医生;弗雷德的母亲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已获硕士学位。他的哥哥和弟弟也都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

其实,弗雷德学习也是很刻苦的,但成绩就是不好,常常是勉强及格。为了躲避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难看脸色,弗雷德有些害怕上学了,他时常装病。然而,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弗雷德遇到了墨非先生。可以说,是墨非先生改变了他的一生。

弗雷德曾经深情地讲述了墨非老师给他的帮助。一次课后,墨非老师叫住了弗雷德,并拿出了他的考试卷子。弗雷德一看见卷子,人立刻就像矮了半截一样,他赶紧惭愧地低下了头。墨非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说:“我知道这些题你都会,你愿意重新做一遍吗?”弗雷德默默地点点头,老师让他坐下,用卷子上的每一道题目逐一向他提问,弗雷德则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回答……

当弗雷德都回答完以后,墨非老师兴奋地说:“你都答对了!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弗雷德看着老师脸上满意的笑容,觉得那笑容也搬开了压在自己心头已久的大石头,他的心不再处于黑暗中了,好像一下子见到了阳光一般。令弗雷德没想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墨非老师随即把弗雷德的成绩改为全对,从而使墨非逃离了留级的厄运。不仅如此,墨非老师还教给弗雷德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他总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对弗雷德说:“你很聪明,我的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的,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弗雷德就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是非常惊人的,就连几周前的某一天吃的什么饭都记得很清楚。后来,在初中的第一年里,他竟然一字不差地全文背诵了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的演说》,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弗雷德的自信心在渐渐地恢复,就在那时,他第一次敢于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著名的医生。

墨非老师无疑是一名智慧的老师,这也正是弗雷德终生都对他感激不尽的原因。

鼓励的力量是神奇的,但鼓励也是有原则的。孙云晓建议教师或父母们在鼓励孩子的时候遵循下列原则:

鼓励要经常。教师或父母给孩子鼓励时不要太吝啬,不要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优点,没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其实,只要您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而且,即使孩子真的很差劲,您也可以像墨非老师那样,抓住机会鼓励孩子。

鼓励要具体。鼓励切忌空话,空话只能让孩子觉得虚伪和无所适从,最好给孩子一些很具体的鼓励。如果孩子今天做作业的时间比以前提前了5分钟,即使这么短的时间也该给他鼓励,也许他和别人比还不行,但和自己比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您要把这些告诉孩子。

鼓励可以很简单。鼓励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只要您有爱心和细心,就能够做到。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交谈,一个赞美,一次短暂的拜访,都有可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鼓励之后要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孩子们都是需要帮助的,当您鼓励了孩子以后,当孩子的自信心有所增强以后,还需要成年人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自信心。所以,您需要给他最实际的帮助,如像墨非老师那样教孩子一些新方法等。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2000年初,在北京市某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同屋居住的两名博士生,一个36岁,一个26岁,两个人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却极其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后双双死亡。这一事件让人震惊,更引起人们的思索。

大凡做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也实在是让父母心寒。两个博士,论知识,自然数一数二,却因难以相处酿成大患,并最终命丧黄泉!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督促孩子学习上,把全部注意力都盯在孩子的分数上,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成功了。还有的父母,口口声声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可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现实是最好的答案。有些父母眼里的好孩子,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有的孩子离家出走,还有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父母和老师们忽略了做人的教育。

有一项调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研究。被调查的148名杰出青年分别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等。在研究中发现,多数杰出青年来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很高,职位也很普通,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