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21290900000005

第5章 缺位篇,孩子,你怎么了(4)

从初中开始,芸一直发奋读书。芸期望考上好的学校后以自己的能力离开她令人窒息的家。

但是尽管成绩再好,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同学仍然看不起她。

她便想到了报复。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谁看不起她,她就偷掉谁的心爱之物。她发现,每偷盗成功一次,她就从中获得一种极大的快感。

随着这种偷来的藏品越来越多,心情也格外愉悦。直到后来,心情稍有不顺,就开始朝别人下手。

从初中到大学,她都是如此。

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老师说,类似的偷盗现象在他所管辖的大学生中也有过。

社会上的偷窃,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般属于一种生存行为;而如发生在这名女生身上的这种偷窃,是属于心理不卫生行为。这种盗窃,偷了东西不是为换钱,偷了钱也不自己用,只是从“偷”这种行为中享受一种乐趣、一种快感。可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如发现了暴露癖一样,人们一般都是从道德角度去考虑,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去帮助。

事发后,芸无一例外地受到学校严厉处分。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的芸,一个月后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被家人送入湖北省脑科医院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如芸的父母,有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对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略了自身的人格修炼与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学校怎样建立更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让孩子们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障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及早形成,这个问题值得父母、学校、社会深思。

“网”里“花”落知多少

2000年一个深秋的清晨,有早起习惯的何爹在河边晨练,猛然看见一衣着单薄的少年自身边跑过,疯了似的直冲桥顶,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嘭”的一声闷响,一道黑影已投入河中。何爹慌忙呼救,由于天色过早,等到赶到的人们打捞到他时,少年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听到噩耗,从邻近村里赶来的孩子的妈妈只哭了一声:“我的儿,上网要了你的命啊!”就失去了知觉。

原来,就在当日凌晨两点,已擅自离家在网吧过了两个通宵的男生秋,开始感到身体严重不适,便昏昏沉沉地跑回家里想好好睡一觉。哪知到家后,几天见不到儿子正等得心焦的母亲却不放过,拉住他盘问不停、哭闹不休。好不容易搪塞过去,没想刚刚睡着,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又抓了他的被子往洗衣桶里塞,说:“你不好好读书你就帮我做事去!”随后一把将他硬扯下床,逼他到田间劳动。“觉都困不成!不做人哒!为啥人家都玩得,只我玩不得!”一怒之下,秋就穿着身上的单衣跑出了门,直接跳了河,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少年14岁。

说起来,真是无独有偶。在秋出事前不过两个月的一天,隔河相望的另一村子里一名初三学生服毒自杀。

学校一片哗然:该生成绩自小学到初二一直都好,曾经拿过市县级的三好学生。这样的好学生为什么也会自杀呢?

该生在遗书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成绩和思想均滑坡的原因,也解剖了自己陷入网络后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

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要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歧途。“黑网吧腐蚀人的心灵,延续下去,会搞垮一代人!”媒体到当地采访时,学校教师和父母无不切齿愤慨。

网吧在我国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找间网吧比找间话吧容易得多。

走在傍晚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父母在一间间网吧挨家挨户搜查孩子的情景。因为上了网瘾,首先是学会了不诚信、变着法子找父母骗钱、找同学借钱,后来发展到逃学上网、长期自闭、不与父母沟通、对父母有敌对情绪。

在走访一少年犯时,一孩子说,很多时候他选择上网玩游戏,游戏里面数杀人、抢东西最有趣。自己设置跟里面的人物打架,有时候两人决斗,PK,杀怪物,经常上通宵。平时在学习苦闷的时候就跟同学找碴打一架,为小事就开战。家里人管不了他上网,也管不了他打架。2006年10月9日,他和同是无人管束的伟伟、文文相约在县城玩了一天后,带的钱全部没有了,由伟伟提议去“擂肥”(抢劫)。他们学着电影里的镜头,伟伟在前面抢,他断后,抢的时候,那个人拉住包不放手,他就打,用脚踢,直到放手。

孩子上网成瘾给孩子成长和家庭管教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很多孩子还发展到了需要心理治疗与矫正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孩子们甘愿将自己沉溺于此?是什么在毁坏我们的孩子?

小孩子天性好奇,好玩。可目前我们的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环境,日渐堪忧。人是社会的产物,可现在的环境到了父母不敢让孩子出去的地步。

八十年代,每个县城基本上都有供青少年免费学习锻炼、游玩的青少年宫、体育馆,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属于他们的梦想剧场。而现在,这些场地大都承包给了私人经营,改成了网吧、信息交流中心、中介所、婚介所、洗浴中心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即使有的还叫少年宫,但都成了变相收费的补习班。

偌大一个的城市,竟找不到孩子们“玩”的地方。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同伴,可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父母干脆让孩子留在学校不让回家,出钱请老师长期代管;有的则因生存状况差而忙于生计,自己孩子学习之余干什么了,他根本顾不上管。小孩子无处可去,要么就是游戏厅、录相室,要么就是网吧。

“随便从大街上走过,录相厅里传播出来的,都是乱七八糟的色情镜头,如何叫父母放得心?”“娱乐场所对小孩子的人格健全有很大的影响。有的茶楼、美容店是挂羊头卖狗肉。我住粮食局,一楼总有人喊:进来玩啵?不管走过的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有路过的,就喊。很淫荡的声音。”一些父母忧心忡忡。

“对于男生来说,网络能够带给人成就感,游戏玩得多,可以升级,可以买游戏装备,还可以打怪物,可以‘杀’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读书,读书,还是读书。”问起上网成瘾的原因,一康复后的孩子这样对我说。

“上网可以短时间逃避现实,从某种情绪上得到解脱,寻求精神上的各种刺激。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不像现实生活中,要受很多的限制。它可以任意聊天,任意实施暴力,模仿成年人谈情,谈性。”在里面,人的任何欲望和目的都可以满足。你想干什么,似乎里面就可以干什么。

“网聊可以使人全身神经系统很快兴奋起来;火爆刺激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网络的互动极易使孩子找到‘同类’。长时间的人机对话,长时间的兴奋,不知不觉就容易产生依赖感,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开始只是精神的依赖,后来发展为躯体的依赖。”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成瘾行为,如对足球成瘾。但足球成瘾属于在一定程度内的、一种健康的大众行为,能够为人所接受。而学生们的电脑成瘾不同。很多学生对电脑上瘾后,对游戏有了依赖倾向,对别的事物渐渐不感兴趣,大部分心思都花在这个行为上面,断了就心里不安,烦躁,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在某省脑科医院,我见到过几个上网成瘾的孩子。

一个是年仅5岁就有网瘾的小孩子。该小孩3岁时跟其他小孩没两样,依赖父母,常要父母抱,自己的东西,也自觉与其他家人分享,懂得礼貌。但自家里有了电脑,父母带着好玩的心理告诉了他简单的游戏后,小孩便一个人死守着电脑,不让别人碰。到了5岁以后,家里来了人也不理,也不愿意到别的地方玩,只习惯于一个人对着电脑玩,有时傻笑,有时一个人手舞足蹈,父母去抱他,他竟然不理不睬。

还有一个农村小孩子,初二开始迷恋上网,后来发展到白天伏在桌上睡觉,晚上玩通宵,随后便出现食欲不振,不能正常上课。在一次上课期间,他竟吃起卫生纸来。至此,被学校送回家。其母亲跟他说话,他像没有听见一样,还自己对着镜子笑。后来,感到整个生活都被网络暴露了、整个世界的网站都在监视他。

作为人们工作、学习、娱乐交际的新方式,一方面,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更多是为成人设计的电脑,上网聊天和网络游戏却越来越脱离休闲或益智的初衷,以洪水猛兽之势在侵害孩子的身心。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调查发现,13%的青少年网民患有网瘾。不健康网络游戏的泛滥成灾,使挽救“毒瘾”发作的孩子们已成了父母、学校、社会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网络中毒症”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

孩子在15岁至17岁属于道德伦理、法律意识、自控能力等等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善的阶段,这个年龄段正值青春发育期,孩子最大特点就是逆反。面对众多已有网络中毒症的孩子,专家说,简单粗暴地强迫孩子远离互联网是行不通的,切切不可采取极端的做法。父母任何过激的言行都可能导致孩子选择适反而行。孩子越是疯狂上网,父母越是要关爱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情况不可逆转,一定要积极争取心理医生的诊疗。

专家认为,对于刚开始“触网”的孩子,一是要为他们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密锁掉不良网站;二是要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控制上网时间、内容,保持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三是父母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知识,只有自己“升级”,才能有效地监管与合理地引导孩子,使孩子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

“我不是人!”“啪!”一个高个女孩甩手给了自己一个耳光,扔下对面垂头哭泣的娇小女生,满面泪水地冲出了咨询室。

拿着一纸介绍信、刚走到某康复医院心理咨询室门前的我,恰好看到了这一幕。

看完介绍信,医生示意我到旁边椅子上坐下,便继续开始他的工作。就在那个咨询室,娇小女生在医生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下,慢慢停止了哭泣,讲述了两人交往的经过。

两女孩是大学同学,一对同性恋人。高个女生叫绮,娇小一点的叫菊子,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区,却极其投缘,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走到了一起。

“在初中和高中,女生对某个同学讲话讲得多了,有了好感,传到老师那里就谈话,父母也大惊小怪的。如果是男同学与男同学玩,女同学与女同学玩,那就是正常的;如果是异性同学在一起,就捕风捉影。”菊子开始了她的叙述。

菊子父亲早逝,四姐妹全靠母亲抚养。菊子年纪最小,加上身体瘦弱,三个姐姐事事都让着她。从小到大,所有的家务事包括自己房间的整理、衣物清洗都是母亲和三个姐姐帮着做。菊子在学校与同学有了误会和矛盾,也是大姐到校找相关的人去说和、调停。在这个家庭里,母亲派给菊子的任务,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的一概不论。菊子也很争气,从小学到中学,成绩扶摇直上。母亲笑在眉头喜在心里,但一直都没有忘记作为母亲对女儿最私密的教诲:读书期间万万不可以与男同学接近。

以高分考入县重点高中后第一次回家的情景,菊子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母亲在她进家门的那一刻,表现出了她从来没有见过的震怒--母亲用了一个整晚的时间,责问她与其散步的那个男生是谁。本来菊子与一男生只是有好感,且只有过学习上的交往,其他的,不过在学校跑道上偶尔遇上说了几次话而已,没想到母亲会如此。

母亲在菊子面前认定恋爱会影响学习这个死理,菊子却说没有恋爱;母亲说你和男生在一起就是恋爱,今天不恋明天也会。然后紧接着而来的是菊子受到了母亲最严厉的监管。

恰好在那个学期,为了制止过多的早恋,学校里也专门召开了女生会议,大肆强调不许恋爱。且学校还声称,不论是女生先找男生还是男生先找女生,学校只找女生的麻烦,不找男生追责任。说是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女生好。女生会之后,学校还派有专门老师在校园区“巡逻”。

学校与家庭如此强大的攻势,让菊子害怕了与男生交往。接着她还意外发现,有一次自己带了一个女同学回家玩,久不露笑容的母亲竟笑得格外舒心,好吃好喝张罗不停。以后自己每次回家,母亲还不忘问起那个女生的情况。

为了完善自己在母亲心中乖乖女的形象,不让母亲再为自己担心,菊子和班上一名女生特别要好,并发展到经常同床共枕,两人异乎寻常地好了起来……到高考的时候,菊子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好在没有名落孙山,她选择了一所职业学院。

她和绮的接触就是从大一报名那天开始的。

那天天热人多,菊子与站在前面的男生发生了冲突,眼看精力不济,“斗”不过那男生,恰好这一幕被站在后面的绮看到了,绮便替菊子还了一“仗”。对比初中高中,大学陡然显得“松弛”的管理让跌入陌生环境的菊子很不适应,繁杂的人际关系处理、生活琐事不再有姐姐们代劳,她觉得心力交悴。绮由此走进了她的生活。

在又一次与同学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后,绮再次出现在菊子面前。菊子便靠着绮的肩膀哭了又哭。以后,小到买饭买菜、大到考试,喜欢行侠仗义的绮便事事“罩”着菊子。菊子又开始有了灿烂笑容。

为了照顾菊子,绮每个周末都来陪菊子,两人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上自习,晚上挤在一张宽不到一米的床上,相拥而眠。后来,便发展到绮把行李全部搬到菊子的寝室,长期同床共枕。再后来,同寝室的同学、班上的同学就十分惊奇地发现了她们过多亲密、怪异的举动。

一传十、十传百,学校很快传开了她俩的事。

在舆论压力之下,心理本来就十分矛盾的菊子开始反省自己,也从内心底真正有了分开的念头,但是绮不同意。菊子换了手机号码,但绮还是来寝室找菊子,无以逃避的菊子不得不被动地和绮交往。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状态下,菊子有了性幻想,她幻想绮便是那名男生,所有和绮在一起的时候,她都当是和那个男生在一起。

再后来,菊子母亲发现了女儿异常,便带菊子来到心理专家门诊咨询。绮还是得到消息很快赶了来,没想到菊子仍不回头,最后绮只得伤心离开……

其实在学校除了同性恋之外,学生畸型恋情已是千奇百怪。在我所调查的六家康复医院,仅一个病案室查到的诸如因恋父、恋姐夫、恋老师而拿刀追杀自己母亲、砍伤姐姐和伤及其他亲人同学的患者就有10多人。

在一省脑科医院住院的林子,只因为爱上了英语教师(比林子大10多岁,早已结婚生子)而不能自拔,从15岁到20岁,他错过了青春少年最美好的五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