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7月28日的一份声明中,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表示,五角大楼之所以要建立“政策分析市场”网站,是期望借鉴商业市场的分析模式,“创造一个国防部的早期预警系统,从而避免恐怖事件的发生。”
五角大楼在网站上介绍说,“政策分析市场”主要以预测“中东未来”为主--从埃及、伊朗、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的经济健全程度、社会稳定性、军事部署到美国经济与军事的介入等项目一应俱全。当然,有幸应邀参加“政策分析市场”的人也非寻常之辈,他们全都是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和分析人士。
据悉,“政策分析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期货交易市场相似,而参加预测的专家就是“交易人”。“交易人”将根据自己的判断,对未来一些“特别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和期货市场一样,预测以买卖期货的方式进行。那些认为某个事件将发生的“交易人”,可以购买一介期货合同,而认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人,可以出售期货合同。如果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交易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话,那么他也能获得相应的利润。因此,每个“交易人”都必须尽量准确地预测未来国际局势的行情走势,力求通过买低卖高赚取差价。(消息摘自2003年8月3日《法制日报》)
这则消息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像曹操是败退大路还是华容道这样的问题,仍不会有100%的准确预测,因其没有,才无法确定胜负,才使许许多多的比赛和博弈充满了魅力。混合策略告诉我们的是,在两种不确定走向的情况存在时,我们必须采用两头兼顾的办法。自然,能够兼顾是很好的,万一像行路那样。我们走在一条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生,另一个方向是死,一旦确定走了过去。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就像人生是一条单行线走过了再不能重新来一样),那就连兼顾的办法也行不通了。
最高的智谋是前期的预测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概率面前断定什么是可行什么是不可行的,而最后是非得要走其中一条道路,那么,问题又回到诸葛亮和曹操的斗智斗法上来了。即当诸葛亮要猜测曹操的行为时,如何有最高的测中率;而曹操也一样,最好能够猜中诸葛亮的心思,尽量摆脱被抓住的命运。
在曹操到底是走大路还是走小道的问题上,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出,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博弈,已经建立起双方博弈的历史,这就是诸葛亮积累了和曹操前几次斗争中的经验、教训,了解了曹操这个人的脾气、性格以及智谋高下的程度。尤其是这样一点被诸葛亮抓住了:曹操多猜疑,懂兵法。这正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一见到华容山头上放起狼烟,他就估计这是疑兵之计,猜测蜀兵不会在小道上设卡,而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截住了曹操和曹兵。
要是没有前面博弈的历史,要是连任何其他的信息也没有,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好作出判断的。他的判断只能是盲人瞎马。
在这种时候,诸葛亮和一个什么分析都不会的一介武夫一样,只会说出“管他曹操是走哪里,你们到大路上去堵他就是了,堵着了是我们的运气,堵不住是曹操的运气!”
若是说诸葛亮的这种预测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他“三段论”的思考方式。
第一段: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看,如果在那个地方有了烟火,有了动静,就肯定是有兵在那里把守着,要是魏军再往那里走,就有危险,等于撞在枪口上了(这就是辩证法所讲的第一阶段--肯定,也正是关羽和曹操诸将们的想法)。
第二段:懂兵法,善思考的人可不这样想,他想的是,那是刘备的军队故意弄出来的动静,为的是阻止我军向那个方向撤退,而其实很可能那里根本没有兵马(辩证法所讲的第二阶段--否定,这是曹操这种人的思考方式)。
第三段:预计到曹操是个既懂兵法又多猜疑的人,他最有可能产生第二段的那种想法,所以平常人认为不能走的地方他反而会走,因此,这种疑惑反而会让曹操坚定走华容小道的决心,那么,阻击就应当到华容小道上去(这是辩证法的第三阶段--否定之否定,这也是诸葛亮这种人的思考方式)。
聪明人与聪明人的斗智斗谋往往在这样的地方,他已经想了他人所想,他最后的想法是建筑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像那个智力测验:谁的头上戴上一顶黑帽子?
有甲、乙、丙、丁4个人,他们的头上各戴了一顶帽子。主持者说,在你们中间有一个人戴着黑帽子,你确定一下自己头上戴着什么幅子?
甲看到了乙、丙、丁3人都戴着白帽子,他开始不敢吭声,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头上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于是他开始猜测别人的心思--假如乙不知道自己头上戴什么帽子,但乙看到了甲头上戴着黑帽子(这是假设),那么,唯一的一顶黑帽让甲戴了,乙自己肯定猜中自己头上戴的是白帽子--乙就会举手报告。当然,丙与丁也会有如此的思维。但是为什么他们3人都不吭声呢?不吭声表示他们并没有看到黑帽子,而是看到了白帽子,于是怀疑自己头上是一顶黑帽。既然如此,他们不吭声,我--甲就敢于吭声了,“我头上也戴着一顶白帽子!”甲的肯定是建筑在乙、丙、丁三人思维基础上的,因此他是最聪明的人。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弈的双方都不是静止的,都是在积极地互动着,都在想方设法地对付自己的对手,因此我们必须在动态中考察这种博弈,这才会更有胜算。
三段论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
第一阶段:“我”的初始判断和行动方案。
第二阶段:“我”猜测对手是在如何判断“我”的,“他”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第三阶段:根据对手的思路和可能的行动方略,修改“我”自己的行动策略。
只有经过了这样一个反复,才能最后定下自己的行动策略。
所以,三段论式思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换位思考。诸葛亮要站到曹操的立场上(包括模仿他的多疑的性格)去思考,要是曹操看到了山上有烟火点燃,曹操会怎样想?会作出何种决断来?
揣测--预测的一个重要法则
我们可以再把三段论的思维浓缩成一个问题来理解。
无论你是先从自己的想法开始,再猜度对手的想法,还是最后根据对手的想法修改自己的设想,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猜准你的对手是如何想问题和如何“出牌”的,把这一点测准了,胜利就有了相当的把握。
猜测博弈局中大的形势,猜测具体进行时中的小局势,猜测对手的脾气、性格、心理,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最终得出自己的行动方针。这一切的活动我们都可以说是一种揣摩,揣摩得从自己的行为开始,揣摩错了自己的行为就会失策,一切行动的正确与否都建立在对手会出什么样的“牌”这种猜度上。这是决战决胜的前提,无论是军事家、企业家、政治家,还是其他的什么家,无不如此。
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许多外国的鸦片贩子和中国走私商,都不把林则徐放在眼里,他们认为结果仍像前几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又一次走走过场罢了。
林则徐到达广州之初,也的确不太张扬。因为他明白,外国的鸦片走私者与中国的鸦片贩子,连同地方衙门、水师将台等,构成了一张严密的贩毒网。要撕毁这张网,绝非易事。于是林则徐把钦差大臣的行署设在越华书院。然后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召集广州越华、粤秀、羊城书院的肄业生数百人,声言要亲自出题考试,检查他们近来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林则徐是在试卷内夹了纸条,命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们就个人知道的有关鸦片问题都写出来。如走私鸦片者的名字、地址,贩运鸦片的时间、途径、数量及手段等,还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以及知道何人有行贿、受贿情形,等等,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使林则徐掌握了许多重要的情况。
经过这样一次暗中调查,林则徐一面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严打中国的走私、贩卖鸦片者;另一面又组织力量,通令严密监视英、美等国的大鸦片贩子。林则徐放出话去,“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许多外国鸦片商人看到形势不妙,企图溜之大吉,结果都被林则徐派出的清兵及当地百姓截获。英、美鸦片商一看动了真格的,只好交出237万多斤鸦片。林则徐又亲自指挥,于1839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海滩烧毁了收缴的全部鸦片。
林则徐如果对这张贩毒网认识不足,一开始就十分张扬,并说出自己要如何如何办理,那么万一走漏了风声,这些中外的鸦片商人,不是把鸦片转移了,就是自己逃得干净,等林则徐一走,他们又会卷土重来了。他一开始不打草惊蛇的行动,就是基于对当时广州严峻形势的估计。
还有一个例子是东汉时期的事情。
窦宪是东汉和帝时的一位权臣,他仗着自己的妹妹是皇后,在朝中骄横跋扈,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不拍他马屁的。
有一年,窦宪纳了一个小妾,各地官员都争着送礼庆贺。汉中郡的太守也准备了一份厚礼准备派人送去。太守手下有一位叫李命的官员,很有智慧。他早已看出窦宪专权,行为乖张,树敌太多,料定他日后必有杀身之祸,因此劝太守不要与窦宪来往。他说:“有史以来,专横擅权的外戚,有几个能有好下场的?现在窦宪以将军和皇亲国戚自居,为所欲为,他的倒霉日子快要到了。希望大人能一心一意地敬奉皇上,不与窦将军来往,这份礼物最好也不要送,免生祸灾。”太守听了很为难,但是还是怕得罪了窦宪,仍想把礼物送去。李命见阻止不了,就前来主动请命道:“大人执意要给窦将军送礼,我也没有什么话说,只是请您把送礼的差事交给我来完成,保证使大人满意。”太守同意了。
他命人携带着礼品上路之后,一边慢行,一边叫人不断打听京城里的动静。因为当时朝廷中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又流传着皇帝对外戚积怨很深的消息。根据所得到的情况,李命估计在不长的时间里,朝中就会发生变故。所以他这样慢吞吞地走,就是想拖时间静观其变。不几日,当他们走到扶风的时候,从京城里传来了窦宪自杀身亡的消息。原来和帝(当时年仅14岁)得知外戚集团中有人要谋害自己,就支持中常侍宦官郑众,捕杀窦宪同党。窦宪就只好自杀了。李命听说后,淡淡一笑,立即吩咐随从,折返汉中郡,向太守复命。
窦宪的事牵涉面很广,在他的亲信及与其交往的人中,被疑者不少,被杀、关、管的也很多。唯独汉中太守,因没有什么交往,而且也没有上送礼册的名单,安然无恙。太守经此事后也佩服李命的头脏和为人,对他倍加信任。
李命的智慧在于对窦宪事件估算的正确,他是根据当时朝中宫廷斗争的严酷形势和窦宪的为人而得出来的结论。当然,至于窦宪什么时候倒霉,这还得根据当时宫廷斗争的情况而定,也可能早几天,也可能晚几天。要是再晚几天,李命已经到了京城,那他不是将礼品送上,就是另想办法拖延了。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命的策略,是建立在对于大势和对方(窦宪)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认识,他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行动。因为这份礼送不出去,不仅汉中太守对他不满意,窦宪也会不满意汉中太守,李命在那里就不好混了。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决策,不外乎有这样几个方方面面的考虑:
1。对大形势的估计,包括是有利于“我”还是有利于“对手”的判断。
2。小生存环境中局势的估计、判断。
3。在与“对手”交往的历史中,在过去的经验中,找出“对手”在这一博弈局中可能的思路和设想。
4。对“对手”的性格、人品、脾气,以及他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摸底与估计。
5。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外援力量来组织成联盟和合力,是否可以借助法律和规则赢得胜利?
6。在“对手”思路之上产生出来的“我”方思路,有没有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变化,是否是最优策略?是否能胜出对手一筹?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对手情况的了解和及时掌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对方一点也不了解,你面对的是一只“黑箱”,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分析与判断,那这一切算计全部都是“白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