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白菜,雪球用户,发布于2014/06/01
彼得·林奇流传甚广的两大谬论:
1.只要做足功课,个人投资者可以轻松击败机构投资者。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周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
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小盘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回报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一个掌握10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1亿美元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回报,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基金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时,总是先照顾自己的老鼠仓,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
2.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声名显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经济学。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
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评论节选:
@goldenfortune:第一点,做足功课本身就代表不轻松,彼得兔子过于勤奋,或许他认为的轻松和99%的人认为的轻松完全是两码事。做足功课大幅战胜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不在少数;第二点,这些大投资家这么说的意思只有一个,光懂点金融和投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它理解为完全不需要这些知识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比如,没有这些知识,谁能看下来巴老的致股东信、股份公司教程
@飞刀猩猩回复goldenfortune:哈哈,十分同意,“或许他认为的轻松和99%的人认为的轻松完全是两码事”。你大可以把”或许“两个字去掉!
我跟姐们儿专门交流过什么叫”勤奋“这个问题,发现我们严重误会了彼此。我高考成绩比她好,开始我们都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混的人,她是比较认真勤奋的,那么我成绩好,肯定因为我比她聪明喽。
后来我们仔细一聊,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普遍晚上学习到半夜,不可能有人看电视,勤奋的同学,连课间都在学习。而我下课了就找人聊天,所以我在我们班是个”混子“。而我姐们儿,高中期间居然还看了好几个电视剧呢,居然从来就没上过课外辅导班呢!!而且她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
她定义的”勤奋“,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了,回去完成作业了。最后结论,我说你这也叫勤奋?你这样都能考上大学?估计还是她比较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