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43期:赚钱必须要懂的事儿
21381800000004

第4章 买股票,其实是个期限问题

那一水的鱼,个人投资者,发表时间:2014-10-20,原文链接: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326696

关于股票正确的期限配置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股票的期限是多久。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个人投资者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买入股票是出于何种理论基础。最基础的分类,就是以基本面为基础的价值投资,和以技术面为基础的投机。这里并没有褒贬哪一个类别。不论是那一个类别,都有做得出色的,也有做得很烂的。当然还有第三类,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属于这一类,就是仅仅只是抱着一颗创富的心,在股市里进进出出,你要问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要买入或卖出某一只股票。

如果是以技术面为基础的投机,那么股票的期限一般是比较短的,也不需要考虑期限配对的问题。但是这里要给出一个建议,就是无论如何,您按技术面原理投入的资金量,必须保证即使全部损失,也不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困扰。如果是以基本面为基础的价值投资,那么期限配对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会遇到本系列第一节中讲到的情况。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在股票投入前,您必须有一个心态的定位!如果股票涨了,您的心情怎样?如果股票跌了,您的心情又如何?大师们曾经说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我认为,这只是大师们为教导普通大众的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他们在面对股票的涨跌时,并不一定有那么丰富的情绪。

我本人认为,而且一直在追求的,其实是一种“不以物喜”的状态。我个人认为的最佳状态应当是,股票的涨跌都不会影响到情绪。当我看到便宜的股票,我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买入的标的。即使大家都对他感到恐惧,我也不会对其产生贪婪的情绪。这只是一只便宜的股票而已,只是一笔投资而已,如果投资者过多地倾注情绪,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股票下跌一段以后,忍不住地过早冲进去捡便宜货,而此时并不一定就真是便宜货,只是受“锚定”的思想束缚,自己觉得便宜罢了;第二种情况,则是掉进“价值陷阱”。简单点说,就是投资者捡到的便宜货,实际是烂货,只值甚至不值这个便宜价。

我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一句话:当所有人认为它是大便的时候,它可能真就是大便,而不是黄金。

个人投资者,其次要注意的,是清楚地估算自己未来的现金流入及流出。流入主要包括工资等收入,其次还有一部分财产性收入,比如房租,股票的分红,债券的利息等。流出主要包括消费,以及新投入的投资项目。

最终组成了一张现金流量表,跟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其实是类似的。

流入和流出中的任何一项,如果不稳定,则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来缓冲。反之亦然。例如:工资收入以提成为主,则收入不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不然就会出现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配置一部分流动性较高的货币基金。

股票的期限配对,也是一样的。股票可以实现收益,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股价的上涨,二是股票的分红。

股票的期限就是,股票在基本面没有变坏的情况下,股价多长时间不涨(甚至下跌),或者涨幅没有达到您(个人投资者)的预期,您仍然能够忍受而不会套现。

我建议个人投资者至少把这个期限延长到5年。如果您的这笔资金不能保证是5年内用不到的资金,建议慎重考虑。而在买入和持股的过程中,多将这笔股票投资看作是一个商铺。股票的分红相当于商铺的租金。如果这只股票的业绩和分红率的确定性越高,那么在资产配置中就可以适当减少流动资金的补充,反之则应当多配置流动资金。

在这里大致举个例子,来说明资产(股票,通过分红流入)和负债(房贷,因为还房贷而流出)的配对:

你手头有70万现金,某套房产售价100万,因为是首次购房,可以首付三成,同时银行答应给予房贷9折利率优惠,年化利率5.9%。另外有只股票P,你研究了很久,非常了解也很看好,同时属于稳定经营型,每年的分红率可达7%,同时你预估利润每年稳定增长10%(含分红的年复利17%)。该套房屋计划两年后交房,随即简单装修后出租,第一年租金可收入3万元,往后租金收入年增长5%左右。

房贷由于期限较长,在某种程度上与稳定型股票的期限可以配对。股票的分红较为波动,但租金的回收则较为稳定,初始的几年可能会出现净投入的情况,但后期可以完全覆盖,产生正现金流。

上例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而且假设前提是,这只股票是属于业绩和分红稳定的情况。而假如股票的业绩和分红不稳定呢?这里个人投资者就必须准备一部分流动资金,来进行预防,不至于“资金链断裂”。

那么问题来了,个人投资者如何判断该只股票的业绩与分红是否稳定?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没办法三言两语讲清楚。在今后的文章中,多多少少会涉及到一些。

股票在各种投资资产中,属于期限较长的一种。相比而言,个人投资者应当配置一部分流动性更好的资产,这其中包括:现金、货币基金、债券、A类分级基金等。这些多属于债权类资产,在本系列的下一节还会继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