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21393300000021

第21章 做人的平衡术(3)

三是软硬兼施,兵礼兼用。对待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有效的办法是:软硬兼施,兵礼兼用。关于先礼还是先兵,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1963年,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闻之以为曾宪梓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

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概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严肃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对曾宪梓纷纷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喷头”。原来便极富自尊之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

人际交往中,最忌生气发火,动怒泄愤。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小辈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切切不可失晚辈之礼。但有时会遇到某些或有恃无恐或刁蛮耍横的倚老卖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让忍辱负重,反而会使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刚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而百口莫辩。但,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有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只有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适度赞美,可使对方产生亲和心理,为交往沟通提供前提。曾宪梓的叔父只身一人于异国他乡艰辛奋斗而拥有今天的财富和名望,足以证明其不凡之处。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于商场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化为乌有。

曾宪梓在人际交往、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兵礼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

究竟是先兵后礼,还是先礼后兵,兵礼兼用时兵礼的“度”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需要慢慢揣摩和体悟的。

5、忍与抗的平衡

忍得难忍之事者,抗则无往不胜。

忍耐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智慧。人,就应该在忍耐中生活,在生活中忍耐。

古人常说:“吃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提倡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时生活中不乏善于忍的人。他们待人处世,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忍字。实际上,正因为他们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冷静,懂得做事要抓大放小,要考虑长远,才会忍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反,那些遇到事情没有耐性,一触即发,一碰就跳的人,往往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身处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如何去审视生命,审视自己?面对一时的艰难坎坷,面对严酷的生存压力,不愿忍耐,或者只是感慨造化弄人,生不逢时,然后放纵自我,说话办事依然鲁莽冲动,随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想,不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最后,只会落得鬼憎神厌,事业也只会是一塌糊涂。

大凡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无所作为时,总是忍受等待的煎熬。三国时期曹操的死对头刘备,是个会忍、会等待的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到曹操门下栖身,正好,曹操便死死地监视他,刘备心里明白,便也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曹操给他左将军的官儿,他也接着。没事可做,他也不找事做,就在公馆种菜园。关羽、张飞天天急得团团转,笼中鸟,池中鱼,什么时候能脱身呢?刘备叫他们莫急。急则自投罗网,曹操早就准备收拾他们,只是没瞅着下手处。就这样,刘备耐心等待机会,甚至曹操和他面对面饮酒,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我二人”时,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并说他怕打雷。一个大男人连打雷都怕,还能成大事吗?刘备骗过了曹操,忍受,等待,终于得到领兵进攻吕布的任务。从此,也便鸟飞蓝天,龙奔大海了。

所以,对成功而言,没有等待就没有英雄。

刘备对曹操的忍受,这一事例本身就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义,不过我们刚才只是谈一种人生态度,但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的只是一种谋略。小不忍则乱大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春秋战国时三位英雄的所作所为。一是勾践卧薪尝胆,一是孙膑装疯,再就是范雎装死。

首先是勾践,他忍受屈辱的故事,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忍辱发愤的代名词。作为越国君王,只要利于恢复他已经灭亡的国家,他什么屈辱都能忍受,什么苦都能吃。在这里人不能不为自己同类的意志力惊叹!他心甘情愿地给吴王夫差当奴仆,这或者一般落难英雄能做到,但给生病的吴王尝大便,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尤其是英雄人物宁死不辱。人争强好胜也不就是争一口气么?给敌人尝大便,将来即便反败为胜,在敌人面前,还有何威风可逞?但勾践似乎不考虑这些,对他来说惟有成功才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当他骗得吴王的信任,获得自由,回越国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忍受吴国强加给他与越国的屈辱,他决不因为稍有自由与权力就张狂起来。他甚至让自己睡在柴草上,在屋梁上吊一个猪胆,天天不断地品尝,以此深思人生事业的艰难。也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十年工夫他就报仇雪恨了。他成功了,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故事也给历史与后人无穷思考。

再就是孙膑与范雎。孙膑的忍,在于装疯,不惜吃猪粪以蒙哄庞涓,从而躲过大难,逃到齐国,最后打败庞涓,使庞涓自杀身亡。范雎原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他和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在接见中发现范雎很有才干,就背地里派人去找范雎劝他留在齐国做事,范雎谢绝了。后来为了这事,须贾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就向魏国丞相魏齐告状,说范雎私通外国。魏齐就将范雎严刑拷打,没气了,魏齐就叫人用破席把范雎裹起来,扔在厕所里。范雎其实只是晕过去了,夜里醒来,买通看守士兵逃回家,养好伤又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并当上了秦国丞相。使秦国更加强大,并把魏国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孙膑和范雎没命了,也就无从说起日后功成名就与报仇雪恨。不过孙膑和范雎的忍与勾践的忍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三人任一个的忍都是为谋,无谋即无忍。

谋之必要,忍亦不可避免!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是导致失败的根苗,它表现了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的最要紧处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种宽大的胸襟与器量。它以退为进,并以此预示后来的成败,这也就成了弱者与强者的一种区别了。所以忍也绝不意味着只咽气不吐出来。所谓吐出来,如越王勾践等那样,是一种吐法。当然平常人们忍一时之气,则常常要时间和事实来作回答,这也是一种吐法。总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以讲讲曹操对祢衡的态度,这故事n旷击鼓骂曹”。祢衡骂曹操,以及他所有对曹操的做法,乃至对东汉末年各地军阀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的都咽下去了,也确实表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

当时的情景,两人较劲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曹操请祢衡,实际想让他做个军务秘书长,动机挺好。但请人家来曹操不请人家坐,就伤害了祢衡。接着祢衡就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并自夸才能。曹操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此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尽管这样,祢衡到底是才子,他击了一曲《渔阳三》,让在座的人感动得掉泪。曹操手下则坚持要祢衡换衣,祢衡却干脆裸体击鼓,以此辱骂曹操是国贼。

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时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度量大更难得。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使,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荀或给祢衡送行。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事实上,无论何种人物为人做事胸襟宽阔都是必要的,所谓容人无量。而对于领袖人物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种结论:成大事者尤其要忍。

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宴请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喝得有几分酒意了,这时,一阵风吹熄了烛火。黑暗中,有人仗着酒意,趁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大概想一亲芳泽,但被这位美女挣脱了。机灵的美女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在手中。

烛火重新点燃后,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那条帽缨,定要楚庄王查出那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

美女虽然在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几位臣下从美女愤怒的语气和手握的缨带上猜出了是怎么回事,都不禁替那位冒失鬼捏一把汗。那位冒失鬼已吓得面色如土,冷汗淋漓,暗道完了,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

楚庄王接着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良臣猛将和我一起饮酒,我心里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一醉方休。并且,在吹熄烛火后,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那我就要罚他!”

于是,所有参加宴会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烛火重新点燃后,大家放胆狂饮,一直喝到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不为一点小事苛责他人,楚庄王怎么能得不到人才呢?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那场重要战事中,有一位武土在楚庄王面前表现得特别勇敢,只见他奋不顾身,带头冲人敌阵,交锋五合,便杀了五个敌人。这位武土的神勇大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他们齐声呐喊,旋风般朝敌军杀去。郑国军队被这位武士的神勇吓得魂飞魄丧,楚军一冲上来,他们就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结果,楚军大获全胜。

战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土,一打听,原来他就是那次宴会上被斟酒的美女拉断了帽缨的人。

忍有时也是为了抗。尤其是对于蛮横暴虐的掌权者,千万不要与他硬抗,先忍耐一时,因为硬抗必然彻底毁了自己。必要时不妨先顺着对方的“逆性”延挨一段时间,以求取抗的机会。当然,这样做需要忍受很大的委屈和冒一定的危险。但在不这样做只有被毁灭的情况下,这算是上策了。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无辜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