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忍匍匐取鞋之辱,韩信忍胯下之辱,二者终拜将封侯。可见,耻辱对于人的性格。心志的磨炼,是甚为有益的。
荣与辱是一对孪生姐妹。荣誉是成功者的光环,然而身后的阴影里,耻辱正悄悄地相随。换言之,前者为形,后者为影,形影不离。在生活中,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辩证法,或者说,能很好地利用人们的荣辱观,则往往会使对方做出他自己原本不愿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你自己的目的。
战国时的晏子博学多才,聪明机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为齐国的富强做了很多事。齐景公提拔晏子做了相国。
当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可是这三个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他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蜡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新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枚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挑不乒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诺说:“我/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晏子了解他们的性格,充分利用他们被荣辱感驱使的好胜心理,用激将法,使他们一跃而起,把什么都放在一边,连命都不要去争晏子给设置好的东西。
大节不屈是硬汉,小辱不忍是莽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多美的人生境界啊!
6、善与恶的平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国人历来是善恶分明的,而且主张惩恶扬善,大多都嫉恶如仇。并且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易·系辞下》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就得做大量有益的事;一个落得毁灭自己的人是因为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宋代朱熹在《改过》中说:“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他主张:看到别人的优点,就找找自己有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才对自己有好处。
元代的《来生缘》中有这样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明代的《名贤集》中也说:“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清代朱伯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认为:做好事想让人知道,不是真心做好事;犯了错误怕别人知道,则是更大的错误。
古人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清楚明白地阐明了中国人的善恶观。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善恶观,所以,无论是口头民间故事,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很多都是宣传善恶因果报应的。
据说滕文公问孟子:“齐国准备加固他们薛域的城墙,我感到恐惧,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古代周朝的祖先太王住在邻地,狄人来侵犯他,他就离开了,搬到岐山下去定居。不是想选个好地方,而是因为迫不得已。谁积善积德,他的子孙后代中必然有统一天下的王者。有道德的人创业留传于后代,是为了要继承下去。如果成功,就是天意。您如果对齐国想怎样,就努力做好事积德吧。”
孟子的观点当然有局限性,但他的主张是对的:积德有善报。
传说后汉时代的杨宝,七岁时,走到了华阴这个地方。看见一只黄霍,被鸱鸦所袭击,落在地上,被许多蚂蚁包围着。杨宝看见就起怜惜之意,把它收拾起来放在巾箱里,采摘些黄花喂它。经过一百多天,疮口好了,毛也长成了,让它飞走了。早晨飞走,晚上又飞回来了。有一夜忽然变化成一个黄衣童子,对杨宝反复行礼表示感谢,并说:“我是西天王母的使者,到蓬莱去,遇到鹃隘岛的攻击,谢谢您救了我。如今我接到使命到南海去,来向您告别。”并拿出四枚白环报答杨宝。说道:“好好掌管这四枚白环,您的子孙能够官至三公。”辞去后再无音讯。杨宝生杨震,杨震生杨秉,杨秉生杨赐,杨赐生杨彪,四代’做三公。
还有一个隋侯救蛇的故事,与杨宝救鸟的故事异曲同工。
楚国的隋侯,姓祝,字元畅。因为到齐国去,在路上看到一条蛇在沙丘中间,头上有血迹。隋侯拿棍子把它挑着放在水里就离开了。回来时再经过这地方,就看到蛇含着一颗珠子来了乙隋侯不敢取珠。这天夜里,梦见脚下踩着一条蛇,就惊醒了。就看见一对宝珠。还有一种说法是,隋侯在庭院中,忽然看到一片光亮,打开门看到一条蛇含着珠子在门外,把珠子吐在地上,说:“我是龙王的儿子,因为在草地上游戏,被牧童打伤了。感谢您救活了我,所以我用这珠子来报答您的恩情。”宝珠直径有一寸多。
虽然说我们不相信黄鸟能变成黄衣童子并且送四枚白环,也不相信蛇是龙王的儿子并且献宝珠,但其宣扬的积善成德,善有善报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应反对。
据史书记载,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他东西吃,那个人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慢慢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拿人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那个人拜了两拜,接受了干肉,却不肯吃。宣孟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里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来,然后请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其中有一个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退让道:“先生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于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中国人知恩图报,所以,“善有善报”不应看作是唯心的观点而加以否定。
中国人嫉恶如仇,所以,“恶有恶报”也是必然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嘛。
齐庄公被大臣崔杼与庆封谋杀了。景公时崔杼当了丞相。庆封又想杀了崔杼取而代之,于是设计让崔杼的家庭发生内讧,崔杼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也上吊自杀了。
庆封当了丞相后,景公叫苦不迭,派几员大将去刺杀庆封,庆封率领人马应战,败后逃向鲁国。齐国人指责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又来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他。楚灵公听说后,率领诸侯军攻打吴国,拿下了朱方城,捕获了庆封,游街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呼:“不得再像齐国的庆封,谋害国君、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杀了庆封。尸体四分五裂,惨不忍睹。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为人太凶恶,自找祸殃的缘故,阿!
我国屡次开展了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一批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被纷纷打掉,一批村匪市霸被绳之以法。
这些人,当初或独霸一方,或横行乡里,气焰嚣张;作恶多端。当法律的正义宝剑高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落人了法网,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些人的下场再次证明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一心向善,你将活得坦荡,活得高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认识你的高尚的人都将为你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