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庄子全书》学生活
21393700000009

第9章 人间世(3)

译文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糊口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原文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活学活用与人合作,始终如一

人为什么这样难以长期合作呢?庄子认为,把贪图财富看作目的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目的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无一点鉴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一个人的才华总是突出在某一领域,越是专业化,他就越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但是也要考虑到整体,比如在团队的位置,这是由别人的位置决定的。没有别人的位置,也就没有自己的位置。有主管,就有具体的办事人员;有总裁,就有经理。不能因自己的突出,而认为别人不重要。

我国对于漆树的栽培,在春秋即已开始,到西汉时代已从事大面积造林。漆树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树漆有用,所以遭受刀割斧裂。庄子借此说明:人们只知道有用的好处,却不懂无用的更大好处。

人们合伙创业,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几个人在一起干,形成一个团队,力量凝聚起来,优势增加,竞争力增强。不管如何,合伙创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集个体单独的力量,形成比原来更大的合力。这就是合伙人相处的基础。大家只有在一起,才能闯荡商海,搏击市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合伙公司存,则合伙人的事业就存:合伙公司亡,则合伙人的事业就亡。因此,合伙人在共同做事时,要注重大家的整体利益,注重与其他合伙人的关系。但是,作为合伙人之一的“我”,又有自身的个人利益,在管理决策上又有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这又可能与其他人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人与我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合伙人在合伙做事时,脑海中必定思索过这一问题,这些问题甚至有时会困扰着他们。

单纯地讲整体的利益,讲合伙人应该如何维护别人的利益,先人后己是不现实的,也容易陷入说教的误区。因为作为商人的合伙人,谋利乃是其本质。他们不是宗教家,也不是救济者,他们不可能只讲求利人,而忘了自己。如果一定要他们这样做,必然压抑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但是,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也是不行的。如果在合伙公司中,合伙人都只讲个人的利益,只想着个人如何争权夺利,合伙公司迟早会被搞垮。在合伙公司中,合伙人最容易犯的错误经常是后一种。这时,合伙人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根本就不可能友好相处。

合伙人友好相处,就是要在人与我、义与利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人我两利,义利相济。此时,合伙人既不会放弃个人的利益,又不会损害其他合伙人的利益,会在个体与整体之间求得最佳平衡点。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合伙人就能友好相处。

所以,与人共同做事、创业,你要牢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合伙人的利益就是你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伙公司的发展,才有个人的发展,这样就能人我双赢。抱着与人长期合作的想法,有了这种心态,合伙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有得有失,智慧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中,奢求越多,失望越多,烦恼越多,而烦恼多是得失引起的。

静水照人“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王骀的无言之教如同静水照人一样,不会给人压力,使人保全纯正的本心,能深刻的影响入。

人的奢求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得失心过重的人,永远也没有满足开心的时候,这是比一无所有还要可怜和可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感受这个过程。执著于得失的人,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别人过不去,与自己过不去,全然感受不到得失之外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缺失。终其一生,也许你争得了一名半利,但是却失去了更多。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不计得失才能不为得失所累。

幸福的人生,不是简单的得到和占有所能达到的,它是一种心情,一种恬淡、安宁的精神状态。有所争,有所不争;拿得起,放得下;既追求不止,又时感满足,那么,幸福时光就与你相伴!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被罗贯中描写得绘声绘色。我们先不看“空城计”哪方输、哪方赢的重要性。我们从得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司马懿不进空城,虽然在人们的心目中落得一个“胆小”之名,但却为他赢得了魏主的信任,最后取代魏主,成为“空城计”的最大受益者。司马懿没抓到孔明,不代表他抓不到。不进空城,他只不过失去一次抓孔明立功的机会,但是他真要抓到了,那这个功劳将使魏主对他起提防之心,而不被重用。司马懿其实棋高一招,让人不得不佩服。所以,在这则故事里,司马懿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一般人对于得失之间的领悟,看重“失”,认为“失”沉重、痛苦,而在“得”的时候总是心安理得,觉得应该如此。其实得与失总是平衡的,不能用简单的利害观点来评判。

人生在世,有得就必然有失,人的一生其实就在“得”与“失”间不断的交替中度过的,虽然人们总是倾向于“得”并刻意回避着与“得”相伴的“失”。但我们在“得”时不足以沾沾自喜,在“失”时也不应灰心丧气。因为,得失是一种人生的必然,这是一种事实,更是一条真理。

无用之用,打破陈规

庄子在山上游玩,看到人们因功利的需要,对某些树进行砍伐,对某些树却不屑一顾,他不禁触景生情,引发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无用”的东西真的没有价值?“无用”,是因为人们缺乏眼力。作为人,在别人眼里“无用”,但自己可以“自用”,好好地活着。

有些聪明的人,爱才的目光,会注视那些被人们漠视的“无用”之人,如《庄子·德充符》上写到的卫灵公,他虽是个好色之徒,如有一次正与几个女人同浴,但听说有人才拜见,立马从浴桶里爬出来。还有一次,一个跛着脚、伛着背、缺嘴唇的人来游说卫灵公,卫灵公非常喜欢这个人,接着,他打量起那些形体健全的人,反而觉得他们实在赢弱瘦小了。无独有偶,齐桓公也是个爱才的人,一天,一个脖子生瘤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非常喜欢这个人,他再看那些形体完整的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太细了。

在用人上,“无用之用”,是一种“大人才观”,世上没有不可用的人;不可用是因为人为地设置了种种障碍。这“人为”,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克服人为的制约因素,打破条条框框,人才就会涌现。

刘邦比不上项羽英勇,为什么他能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会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得不到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他说:“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汉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起,运筹策划,预见长远,朕不如张良;主持政务,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取攻夺,朕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

在五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屡遭挫折,他本人曾12次受重伤,几次被活捉,但他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屡败屡起,终于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刘邦用人,通常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用人的技巧。

当势力薄弱时,他不怕降低自己的姿态。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他不起,但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汉王的架子,筑起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并向全军宣布说:“凡我汉军将士,今后得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当形势不利时,刘邦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刘邦在成臬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选择人才是领导者用人的前提,不会选择人才就如同瞎子在大道中乱蹿,只有一个缥缈的幻想,其它什么都没有。领导者要求得事业的成功,重在人才的任用,而任人重在择人,即“择人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