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将军,在为人处世中却是极为小心的。公元七六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因此郭家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府。而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其他官宅门第守卫森严的情况截然不同。有客人来访的时候,郭子仪也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堂,并且命家中的姬妾出来侍奉。有一次,某将军离京出去任职,就到王府来辞行,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差使郭子仪一会拿这个一会拿那个的,就像使唤仆人一样。郭子仪的儿子觉得父亲身为王爷,这样子总不太好,就来劝谏父亲,以免遭人嘲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五百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一千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有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郭家呢?如果我在王府四周修筑高墙,关闭门户,不准人随便进出,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有什么仇怨,在朝廷里诬陷我怀有二心,那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门户,无所隐瞒,这样就使那些流言蜚语没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诋毁我们郭家,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父亲的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大将,多数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而郭子仪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六十年,虽然也几度沉浮,但总算保住了自己和家庭,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这种“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的谨慎。
曾国藩曾经研究过《易经》,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禾有常全不缺者。”事物就是这样此消彼长、祸福相依的。所以清代的朱柏卢在劝诫后人时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一旦什么事情做过了头,就要注意它会走向对立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即使是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要把握分寸,尽量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做到“适中”、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过分表现、夸耀,若不然就有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或灾祸了。
贪占便宜,得不偿失
有种人为什么反中庸呢?孔子认为这种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人要是没有什么可顾及的,那么什么事都会干出来。虽然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但自私有个“度”的问题。极端自私者,就是失之于“度”,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其结果必然得不偿失。
人除了自然属性,更多的具有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因人成众”,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大众而生活。与人相处,克服自私的缺点,最好的办法是付出,付出才能得到,如果只要对方付出,而自己没有动静,这样的交往是不会长久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错误地认为友情是建立在利益互惠的基础上,这样的人,与他人交往,目的是在于对方有什么利用价值,天天盘算着与人交往会带来什么好处。当对方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为自己提供便利时,便心里乐哈哈,与他形影不离,仿佛情深义重,可是一旦对方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遇到麻烦,便推诿责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这实在是一种自以为聪明的愚蠢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向别人表明:自己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又是多么的无耻。以后当别人与他交往时,必然会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有一个人利用一位姓毕的人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办事,当对方在位的时候,他对老毕恭维不已,把“真诚合作”几个字挂在嘴上。后来,他听说老毕将退居二线,他的合作的姿态马上就变了,甚至在一次宴请上,竟邀请了老毕单位的一个副职而没有邀请他。这件事正好被老毕知道了。不久,退居二线的人名单下来了,老毕不在其中。那个人后悔不已,自己往后的工作很难做了。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人与人之间不免有些明争暗夺,有些磨擦,这一切都来源于是吃亏还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结束于吃亏与占便宜的行为。吃亏怎么样?占便宜又怎么样?吃亏了,既获得心灵的平静,又可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一旦对方醒悟过来,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无宁日,让天下人耻笑,别人的钱财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个中道理,吃亏、占便宜也就分得清楚了。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谊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开心扉,乐于为对方付出,然后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劳动成果。生活实在需要太多太的友情,需要真诚的付出,而不是索取与占有。
李嘉诚认为自己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他说:“你想想看,虽然我只拿了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合作人,我现在能拿多少个6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中庸处世智慧。
我们给予他人的,必须是爱。我们对给予的结果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付出,不要对对方的付出不屑一顾。
付出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付出就会变得丑态百出。就说笑容吧,你讨好别人的笑,也能表达你的亲切,但因为缺乏真诚,而变得生硬、勉强,令人厌恶。同样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给予对方好处,对于真正的友谊没有实质性的益处。因为它可能带来更大的欲望,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贪婪地操纵。
朋友之间,还是合作伙伴之间,无论你给予与付出的是什么,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学问: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翻看“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那样真是太舒服了。他说:“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自己只有付出给予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了,他想自己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付出的来生。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去;钱商人甘愿付出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吧,去帮助别人。”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后来,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中”,那么必将失据。“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实在于选择态度。与人相处,或者与人合作,付出是获得友谊与利益的最佳方式。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真正称得上君子的人,他是不会只关心他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想去追求个人的私利,否则,就会招来怨恨和指责。
《中庸》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只有用“仁道”修养自己的人,才会施“仁”于人。如果一个人首先都不能立正自己,没有好的修养,那在为人处世中,就只会以自己的私利为与人交往的前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自私。一个人要是“自私”了,就难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仁者爱人”,就是一个能以“仁道”立身的人,会毋庸置疑地仁爱他人。爱与憎是相对的,有爱就会有憎,有憎也才会有爱,热爱那些值得“仁爱”的人,憎恨那些邪恶的人,这就是爱憎分明。只要你实心实意地实行“仁爱”,就不可能会与那些邪恶的人朋党为奸、沆瀣一气,就不可能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日本的技术之先进,经济之发达,世人有目共睹。但是他们在众多国际事务中我行我素、损人利己的行为也为人们所不齿。在对待海洋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历来是日本与世界许多国家冲突的一个焦点,日本无视国际公约大肆捕杀鲸鱼的做法已经引起全球的不满。《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是一九八六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四年后方生效的一项国际性权威性公约。这个公约的出台曾使鲸鱼受到了有效的保护。一九六五年全球在南极水域的鲸鱼捕杀量是两万两千只,而一九八七年这项公约被执行后,被捕杀的鲸鱼数量下降到两千七百只。这使人们看到了对鲸鱼保护的曙光。但是,仅时隔一年,由于日本等一些国家的违约行为,使鲸鱼再一次面临大量被捕杀恶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南太平洋大约存在七十六万只鲸鱼,不过随着人类捕杀活动的日益加剧,这些鲸鱼的数量正在减少,而对抹香鲸来说,它们的危险不仅来自人类,而且还有来自于自然的因素,最大的危险来源于环境污染、大气变暖。为了保护这个种群,有关方面建议采取区域性捕杀的办法,以限制对它的灭绝性捕杀。一项数据表明,世界对抹香鲸的总捕量大约为一百万只,而仅日本就占七十五万只。
难怪相声演员郭德纲这样调侃道:“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这是对那些邪恶之人的讽刺,但那些邪恶之人不以为意,继续做着令人不齿、令人难容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靠所有人共同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来制裁他、“消灭”他。
程子说:“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朱熹也说:“凡事只认已有便宜处便做,便不恤他人,所以多怨。”在人们看来,谋取个人利益并无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的确,孔子都说过这样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但他还讲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为人处世中,不能只为个人私利,就可以不择手段、惟利是图。如果老想着损害别人的利益,如何占人便宜,就会时刻只为自己着想,小气贪婪。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有市场,也不会有人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