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一个人要立正自身,不仅仅只是能做到不人云亦云这么简单,而且在那些关于个人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方面,也不能盲目与朋友相和。严子陵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严子陵年轻的时候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与刘秀结为朋友。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刘秀登基以后就找到了老朋友严子陵,请他入宫。二人谈论以前的事十分投机,晚上,二人又共卧一榻,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放在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也没有丝毫怪罪。
当刘秀想要严子陵做他的谏议大夫时,严子陵却不辞而别,隐居于富春山下。范仲淹任睦州知府的时候,写了一篇俨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此来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朋友贵在贫富之交。“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即便是朋友日后身居高位,也要端正自己,可以为朋友的成就感到高兴,但不一能贪图富贵而攀附于他。《汉书》说:“势利之交,古人羞之”,这是一个人做人的道德准则,这比不随便附和朋友的言行更加重要。
忠告直言,恰到好处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过来说,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因为这种人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告诉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的,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真诚的忠告的。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不愿意听忠告的,因为“忠言逆耳”。即使是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人们往往会被“逆耳”而造成的反感情绪所控制,这样就很难听得进去了。其实,“忠言”不一定“逆耳”,只要提出的忠告恰到好处,充分表现出尊重和真诚,就不会发生这种令自己尴尬也令对方尴尬的事情。
有一位学生,因为厌倦了游荡而感到后悔,暗暗下定决心要回家好好学习。当他刚进家门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这样说他:“你又到哪去了?还不赶紧去复习功课,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将来怎么考得上大学!”“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由于受到逆反心理的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算是白费了。
仅仅有好的愿望还是不行的,忠告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就不可能收到效果。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忠告就容易被人接受,“忠言”也就不会逆耳了。
首先,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大家心里都明白,忠告说到底还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忠告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要尽量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表情、措辞等等,千万不可疏忽大意,草率行事。说话时,态度要自然,不要表现出你对他已经失去信心的样子,用语不太过于激烈,但也不能太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是在求他,或是让他觉得你是在假惺惺地表演。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如果你的下属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说:“你如果当时不那样做就不会发生现在的事了”之类的话,那么这是一句让人生厌的废话。即便你真的指出了问题的要害,而且说的也很在理,但你要注意,当对方正在努力做这件事的时候,而你自己没有做。这个时候,对方虽然口中不说什么,但在他心里可能就会这么想:“有本事,当时你自己做”“只会教训人,那么难,你也不一定能做好”等等。对方有了这样的心理,那你的忠告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相反,如果此时你能多说这样的话:“辛苦你了”“我知道你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这件事确实不好办,要是我做也不一定做的好啊”。先安慰对方一下,让他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不失时机的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那么他就会很乐意接受你的忠告。
当然,选择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应当值得注意。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最好是一对一,没有第三人在场。如果在办公室,大家都埋头认真工作的时候,你就当面说他,即使你当时觉得很气愤,但对方不会管你有什么感受,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和其他在场人的感受,他会觉得很没面子,那么你就无形中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以后的工作也就没有任何的激情和积极性了。
最后,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相互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在比较两个人的时候,总有意无意地会将别人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做比较,这样就更加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了。我们看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是这样忠告自己的儿子的:“我说儿子,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他是同年生的,可你比他还大两个月呢,你怎么就不如他呢?儿子,你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啊。”这是中国最经常出现的家庭式教育,我们来看她的儿子是怎么回答的:“哼!嘴里整天就说他这好、说他那好,你干嘛要把我生下来啊?你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可见,忠告有时候是令人难堪的,但是只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一想,言行举止中多一点关爱和尊重。那么,你的忠告就不会“逆耳”了,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结朋交友,亲疏有度
人是群体性动物,行走于社会上,不能当个孤家寡人,总是要结朋交友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把交友看得十分重要。交友就是要达到相知相悦、相帮相助的目的。
孔子一生都很注重与人的交际,他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就多次讲到交友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亲疏有度。孔子认为,交友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作为臣子的,如果有事没事总是跟国君亲近,离自己受到羞辱的日子就不会久远了;作为朋友,有事没事总要跟朋友在一起,虽然看上去很亲密,但离自己受到疏远的日子也不会久远了。
有一个名叫《豪猪的哲学》的寓言: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开始它们总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种什么样的距离,互相离得远些,就借不着热乎劲了,于是就往一块凑;一旦凑得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破了身体,就又开始疏离;而离得远了,大家就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的磨合,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既不扎伤彼此,又能让彼此感到温暖的距离
这个故事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朋友交往真是恰如其分。无论怎样亲密的朋友,也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全满”,才是最好的境界。
古语道:“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又云:“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容得。”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立身处世不可太过自命清高,过分挑剔别人,责难别人,而应学会“清浊并包,善恶兼容”,这样既可以养德远害,又可结交众多的朋友,左右逢源,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诚如秦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郑板桥在交朋结友这方面很看重交情,同时也与朋友亲疏有度,保持与朋友最恰当的距离,对朋友去留、结交和散伙都顺其自然,所以他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朋友间的沟通是不应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其真谛在于心灵上的共鸣。古语说:“君子以淡泊相近,小人以利益相近。”真正的朋友,其关系绝不能以利益相维系,那样只能是为人们所唾弃的“酒肉朋友”。
君子之交,应重在心灵的交流。朋友之间的交流应“淡而不断”。交往过密便有势利之嫌,而断了“交往”,时间便会无情地冲淡友情。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朋友间也许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聊天、交流,因此更需要注意友情的维护,比如平时多打一些电话,相互问候一番,也会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朋友间超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会使双方更加珍视友情。
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收到一位友人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沓白纸,一张紧紧包着一张,他拆开一张又一张,总算看到最里面的很小的一张信纸,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亲爱的海涅,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君勿念。你的朋友露易。”
过了几个月,这个叫露易的朋友也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把它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上附一张卡片,写道:“亲爱的露易,得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纪念。”
这肯定成为露易一生最为难忘的一封信。这不仅让人感到朋友间的坦诚与随和,更让人想到了朋友间的友爱与热情。
有一首《半糖主义》的歌里唱道: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爱来得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这是一首爱情歌曲,讲的是恋爱的道理,但其实半糖的含义,不仅对爱情有益,对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益,它其实就是指人们对交朋结友乃至工作生活的中庸把握。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与半糖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点亲密,有彼此的关心,但又不会太近,不会妨碍他人的私密空间。比如我们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应该努力争取,顽强拼搏,但又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对友情的向往,应该懂得珍惜,好好把握,但却不能束缚他人,掌握亲密有间的原则,给对方以足够的快乐和自由。
结朋交友,亲疏有度,是一种健康有益的交友态度,太亲近了,会使人觉得为友所累,让朋友觉得自己是个负担;而太疏远了,又会使朋友感到形同陌路,失去了作为朋友的本来意义。所以,交友的最佳状态就是掌握亲与疏的尺度,在若有若无间体会交友的乐趣,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