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60

第60章 至圣(1)

本章讲“至圣”。首先讲圣人的内涵,有以下五项:“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都是说圣人的内在品德。根据前文,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所以“聪明睿智”是讲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即所谓“生知之质”。“宽裕温柔”是仁,“发强刚毅”是义,“齐庄中正”是礼,“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备仁义礼智四德。

然后,用源头的奔腾流淌,用天的浩瀚无垠,来比拟圣人的智慧,并极力形容其影响,从种群,到地域,人们都会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如朱熹所说“盖极言之”,“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所谓“至圣”,德行修养致达极致,就如日月照耀一般,在日月照耀的地方,必有德泽化育万物。

原文

唯天下至圣①,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②;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③;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④;齐庄中正⑤,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⑥,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⑦。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⑧,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⑨。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⑩。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

唯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达到既聪明又睿智,能居于上位而治理天下;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足以决断大事;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足以敬业;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足以分辨是非。圣人道德广博深沉,随时表现于外。广阔得如同天空,深沉得如同潭水。他出现在民众面前,人们没有不敬重的;他说的话,人们没有不相信的;他的行为,人们没有不喜欢的。因此他的名声洋溢中原之地,传播到南蛮北貊等边远地区。凡是车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临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他亲爱他,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与天相配。

注释

①至圣:最高的圣人。

②聪明睿知:耳听敏锐叫聪,目视犀利叫明,思维敏捷叫睿,知识广博叫智。知,同“智”。朱熹认为是讲“生知之质”。临:居上而临下。

③宽裕温柔: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这里是形容仁。容:包容。

④发强刚毅: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这里是形容义。执:决断,固守。

⑤齐庄中正: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这里是形容礼。

⑥文理密察: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这里是形容智。

⑦溥:周遍。时出:随时发见于外。朱熹说:“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⑧见:同“现”,出现。

⑨说:同“悦”。

⑩施及蛮貊:远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借指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南方称蛮,北方称貊。

队:同“坠”。

尊亲:尊敬亲爱。配天:与天相匹配。朱熹说:“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活学活用

中立不倚,保持节操

“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中立不是做老好人,也决不是一种保持中立的骑墙派主张,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中立不倚”就是说“中”的道德信念和准则一旦确立,就永不偏离,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至死不变”。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菜根谭》如是说。的确如此,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活动,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

传说,缯国旧地疆界的执掌官,看见了楚相孙叔敖,说:“我听说,做官久了的人,士人嫉妒他,俸禄多了的人,百姓怨恨他,官位高的人,君主憎恨他。如今你孙相国居官久,俸禄厚,职位尊三者都具备,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和民众,这是什么原因呢?”孙叔敖说:“我三次做楚国的相国,思想上更加谦卑,每当俸禄增加,施舍就更加广泛,地位越高,礼貌就越恭敬。因此,才不得罪楚国士人和民众。”

所以古人说:“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现在同样有这样的人,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忧愁,到了社交场合,尤其在灯红酒绿中能知道自我警惕,以免无意中误入迷途,遇到有权有势蛮不讲理的人不畏惧,而遇到孤苦无依的人却具有同情救助之心。

孟子说:“无同情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羞耻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恭敬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是非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人有报复心,人能对那些不能善待自己的人施以报复,这大约是显示人类的严厉和人事的严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间的许多杀伐征战,人类的许多冤怨相报的争斗,都由此而来。比如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死了33个官吏,老百姓没有一个去营救的,邹国国君对孟子发牢骚,说这些老百姓实在可恨。孟子“中立不倚”,他说:“时逢灾荒,在你的国中,百姓们年老体弱者抛尸荒野,年轻力壮者四处逃荒,而你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存满了珠宝,你的官吏却不向你报告,让你开仓济民,这等于是残害百姓。曾参曾经说过:‘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将怎样回报你。’现在,你的百姓终于得到报复的机会了!你有什么可责备他们的呢?”

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这是对人生顺逆安危的中立不倚态度。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或者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之时应采取的态度。一个人来到世间,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谪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的。歌德说得好:“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了。说到底,如何对待这‘放得下’,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英雄气概或者胜者风范的重要标尺。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将“戏事”与“真情”区分得十分分明。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一个人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纵观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状,难怪乎古人要说“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了。但是,当一个人集荣耀富贵于一身时,他是否想到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有长江后浪逐前浪的窘迫呢?好吧,那就不要过分贪恋巅峰时的荣耀和风光,趁着巅峰将过未过之时,从容地撤离高地,或许下得山来还有另一番风光呢!

有一个叫秦裕的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泰裕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是明日黄花而,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迅速落潮,这才主动宣布撤退,去当了教练。应该说,泰裕的选择虽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毕竟是一个微笑。

有“体操王子”美誉的李宁,退出体坛后选择了办实业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功吗?如同一切时髦的东西都会过时一样,一切的荣耀或巅峰状态也都会被抛到身后或烟消云散的。因此,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候,“中立不倚”地作出回应,或不走极端地作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这样,我们又有什么惆怅或遗憾的呢?

小胜凭智,大赢靠德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观念,在所有的管理理念中名列榜首,一个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收服人心的最大武器是“德”,而不是“威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的这段话生动地讲述了治国之本,在他看来以政令教导,以刑罚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以德行教化,以礼制约束,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人心归顺。

孔子主张“怀德修远”、“以德服人”。他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认为“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是说,政治要讲道德,以德服人,如果“为政以德”,就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拱卫它一样。人们会信服他,追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