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21396800000007

第7章 第一套 胜战计(6)

以逸待劳,是一种人为的调动敌人的方法。《孙子兵法》中说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到来的,他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疲劳。所以,凡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能够做到调动敌人,而不为敌所调动。

在现代商战中,“以逸待劳”表现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的谋略。就是说,商战决策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应静观其变,研究对策。控制局势的发展。

第五计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一思想,早就产生。《孙子·计篇》:“乱而取之”就体现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计名,出现在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唐僧在取经的路上,借宿于一座庙中。方丈见到唐僧的袈裟,顿生歹念,假托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借到方丈室晚上细细观看。方丈为了将袈裟据为已有,密谋于夜晚放起了大火,企图烧死唐僧等人。孙悟空识破阴谋,用从广目天王那里借来的避火罩罩住了唐僧和白马,然后一口气将大火吹到了那帮贪婪的和尚头上。和尚们引火烧身,自食其果。这场大火惊醒了离此不远的黑风洞中的妖怪。他与方丈素有交情,一见朋友有难,立即赶来救火。妖怪进了庙中,在方丈室中发现一个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霞光宝气,打开一看,竟是一件佛门至宝袈裟。一见此宝,妖怪救火之意顿消,顿时生出趁火打劫念头。他拿起袈裟驾着黑云,径直返回了自己的山洞。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译文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译按】

敌方有内忧,就抢占他的土地,敌方有外患,就掠夺他的民财,敌方内忧外患交迫,就吞併他的国家。比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国内大災,螃蟹、稻子都死绝的时候,策划进攻吴国。后来趁吴王夫差北上,和各国褚侯在黄池盟会的时候,国内空虚,进攻吴国,大获全胜。

【活学活用】

军事智慧 多尔衮趁火打劫入中原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陷京城,崇祯皇帝跑到万寿山,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死,李自成自称为帝。当时,起义军在京城内到处抄没明朝大臣的宅院,抢掠富贵人家的财宝,搜抓皇亲国戚及其余党,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李自成称帝后,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接进宫去,而后又将吴三桂的老父吴骧关押起来,以此威胁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乃明朝名将,统领数十万人马镇守边关,抵御满族的入侵,此时接到父亲发来的劝降书,得知李自成已在京都称帝,定国号为“顺”,自忖大势已去,意欲归降,正在写降书之时,有逃难的家僮从京城赶来,吴三桂得知后,立刻传见。

吴三桂问:“家里的情形怎样?”

家僮大放悲声地说:“老大人已经被下进了大牢。”

吴三桂开始不以为然地说:“这无妨,我这一封书信过去老人家立刻就会出狱的。”

吴三桂又淡淡地说:“夫人呢,她现在何处?”

家僮顿时禁住了哭声,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吴三桂一见此情,心中焦躁,厉声喝问道:“她究竟怎样,你可照实说来,我不怪你,倘若有半句假话,我定不饶你。”

家僮一边拼命叩头,一边涕泪横流地说:“是小的们不中用,没能保护好夫人,夫人早已于半月前被起义军抢去,现关押在李自成的宫中。”

“气死我也!”吴三桂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嗖”的一声拔出剑来,“呛啷”将书案劈下一角。

“夺妻之仇,押父之恨,此仇此恨不报,枉为人世。不杀李自成誓不为人!”

吴三桂把原本已写好的降书撕得粉碎,然后重新铺开纸张,他在给吴骧的信中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把国家大业弃置脑后,心里头想的都是如何报一家夺妻之私仇了。

他一边操练人马,准备回师讨伐,一边暗地进行部署和谋划。风闻闯王有雄兵四十余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己只有十余万大军,兵力单薄,未必是闯军的对手,怎么办?

被仇恨之火煎熬得失去了理智的吴三桂,把救助的目光瞄向了昔日的死对头,自己领兵为将以来一直与之死战的满清军队。

那时满清顺治帝即位,因年方七岁,一切军机大事皆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多尔衮见中原烽火不断,明王朝与太平军正在火拼,早就想趁火打劫,混水摸鱼了,只是慑于吴三桂精兵十万镇守边关,因此一直未敢轻举妄动。

这一天,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来访,他对中原发生的事情也了解了大概,约摸猜测出吴三桂的来意,心中大喜,立刻传令以嘉宾之礼召见。

多尔衮见吴三桂额头紧锁,愁眉不展,便明知故问地说:“吴将军驾临,不知有何见教?”

吴三桂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交战后,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解心头之恨,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说:“明清两国,世通修好,当年清国内部自相侵扰,我明朝也曾发兵相助过。今日明朝不幸,盗贼横行,京都沦陷,君王晏驾,百姓涂炭,如此仇恨,不共戴天,勤王起师,原是我辈本分,怎奈兵微将寡,难挡乌合之众。清国如尚念邻邦之谊,亦应举国发兵,助我一臂之力。”

多尔衮久欲入侵中原,只是苦于边关有精兵悍将当道,如今,非但面前关隘皆除,且自己竟成堂堂正义之师,内心狂喜。但脸上却故现难色,推搪拒绝地说:“贵国内乱,按说应尽邻邦救援之谊,只是我国国小兵弱,恐救助不成,于事无补,将来反自受其累,落得千古骂名。此事本军乃力所不及,实难如愿,请将军多谅解。”

吴三桂苦苦哀求着说:“贼军虽然人数很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只要贵国肯出兵相助,无不奏凯之理。”但多尔衮不轻易松口。

这样谈谈扯扯,转眼已是半月,多尔衮虽然嘴上一直未说出兵,但暗地里却早已开始秣马厉兵,进行作战的准备了。

待一切都已备妥之后,多尔衮才假惺惺地说:“既然将军连番数次恳求,本帅亦被将军忠心所感动,不管我国有多大困难,都以邻国之难为己难,决定出兵相助。”

吴三桂闻言大喜,立即回来收拾兵马,与多尔衮的清军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穿过山海关,向着中原大举杀来。

行至一片石积如山的地方,清军与闯军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杀。战斗结果,闯窜大败,清军乘胜追击,几天之间便直捣京城,李自成只好弃城西遁。清兵占据了京城后,完全把当初相助的许诺抛到一边,竟然大大方方当起皇帝来。

在我国历史上,多尔衮率领八旗士兵入主中原,是一次最为典型的趁火打劫。

商业智慧 “三剑客”寻找机遇

1958年的孟春时节。

此时,香港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市容依旧:几幢英资洋行的高楼形单影孤地耸立半空,下面却是一大片参差不齐、破破旧旧的楼房、平房和棚屋工厂区,显得很不协调。

在渣甸山的半山腰问,却有三个人似乎对此颇感兴趣,他们一直在那里向着山下指指点点。

为首的一位微胖的中年人名叫郭得胜,在他左右两边站立的一个名叫冯景禧,一个名叫李兆基。

这三个人,后来成了鼎鼎有名的地产业“三剑客”。

“搞地产!”32岁的李兆基,在三人当中是“小弟弟”,话语中流露出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钞票这东西不保险,政治气候一变化,一夜之间就会成为一堆废纸。”

“说得对!无地不富,要想发大财,一定得在房地产上搏一搏!”35岁的冯景禧接过话头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险家,从20岁起,越洋贩鱼苗,贩香蕉,什么都干过。一想起房地产的风险性,他就来劲了。

此时此刻,在他们的眼中,那些破房子、破工厂仿佛都变成了聚宝盆。

郭得胜一直没有插话。已经47岁的他是三人中当然的“大哥”。按理说,他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十几年批发洋货和眼前的专销商品的收入,已足够他富贵荣华地享受后半生了。然而他却要重新开拓一种完全陌生的领域,大器晚成的他,心中却涌动着一股如同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他紧紧握住两位老友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发财的机会一定会有的!”

不久,“三剑客”和另外几名股东共同创立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在地产界施展拳脚。

1963年,“三剑客”从永业企业有限公司中退出,重新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取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年长而又深谋远虑的郭得胜被推为董事主席。

“新鸿基”的规模并不算大:注册资金不过500万港元,实际资本300万港元。新鸿基在稳步发展,“三剑客”不急不躁,耐心寻找和等待机遇。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英资利用危机,一口气吞掉了“廖创兴”、“恒生”等华资银行50%的控股权,广东信托银行则宣布倒闭。当时香港当局甚至要从英国空运英镑来港应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67年,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正进入高潮,香港地产市道是一落千丈。

对于有远见有胆识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敢不敢冒险?”

“三剑客”坐在一起商量,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当时许多有钱人常见的焦虑、苦闷、恐慌的神色,反而现出有几分被意志力强压着的兴奋与得意。

“我看中国政府不可能现在就收复香港,要收,早在1949年就收了,何必等到今天?”郭得胜不愧是深谋远虑、持重历练之人。

“现在地皮、楼房价格很低,应趁机买下一批,等到风头火势过去,房地产价格一定将上升到比以前更高的价位。”有“铁算盘”之称的李兆基一向精于计算。

“赌一把!”冯景禧尽管从不玩赌,但却克服不了年轻时创业的冒险心理。

“好,就这么定了!《三十六计》中不是有一计叫‘趁火打劫’么,我们就是要趁机大捞一把。”郭得胜语调激昂地说。

接下去是一幕戏剧性的场面……

香港众多的富豪叫嚷着移民,“三剑客”偏偏逆流而上,不动声色地套回现金,大量吸纳廉价楼宇和地皮。

1968年,局势趋稳,地价回升,工商业又开始繁荣。1970年,地产开始出现高潮,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趁机将所建楼宇大批售出,不仅在地价上赚了一大笔,而且由于实行分期付款,一时竟雄霸了工业楼宇市场。

从1965年至1972年,新鸿基公司经手售出的楼宇总值达5.65亿港元。以公司成立8年计算,每年平均做7000万港元地产生意。这对于一个只有300万实付资金的公司来说,业绩是相当可观的了。

“三剑客”在香港地产业上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

【智慧金言】

《孙子兵法》说:“乱而取之。”趁火打劫,正是体现了孙子的这一思想。

从字面上看,趁火打劫说的是趁着人家失火、自顾不暇的机会,从事偷盗活动,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军事上,两军对垒,战争只有性质之分,没有宋襄公式的仁义道德可言。趁火打劫成了军事家选择战机所采用的一种谋略。

什么时机可以选用此谋略?从战略全局上看,造成敌方危机,大致来自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生灵涂炭、内战蜂起或外敌入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运用此计谋获胜的战例也很多,越王勾践灭吴便是一例。

在现代商战中,“趁火打劫”是指经营者能够不失时机地捕捉对方的经济情报,一旦火候适度就果断出击。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激烈的竞争,大浪淘沙,一些企业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这无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此外,政治动乱和战争、瘟疫等天灾人祸,有时也是一种机遇。“趁火打劫”的一个特定含义,就是指趁这个“机”来壮大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商战中的机遇稍纵即逝,失而不可复得,能否就势取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机遇。

第六计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此计名出自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早在春秋时期,《孙子兵法》就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明代刘伯温在《百战奇谋》的第四十一《奇战》中说:“凡战,所谓奇者,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第八十一《声战》中说:“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意思是说:凡是作战,所谓“声战”,就是虚张声势。表面说要进攻东面而实际是攻击西面,扬言要攻击那面而实际是要进攻这面,从而造成敌人的错觉,使他无法防御。这样,我所进攻的,乃是敌人所没有防守的地方。所以兵法说:善于进攻者,就是能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

本计的特点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正因为如此,“声东击西”便成为古今谋略家常用的胜敌计策之一。

【原文】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④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⑤,亚夫便备西北,巳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雋⑥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雋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注释】

①萃:团团野草丛生的样子,这里可解为乱成一团.②不虞:意料不到。见《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③坤下兑上:见《易·萃》:“乃乱乃萃,其志乱也。”解:“故无所适从而志乱。”④周亚夫,西汉名将,沛(江苏省沛县)人,周勃的儿子,初封条侯。公元前一五八年,匈奴入侵,他防守着细柳(陕西省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升丞相职位。(见《汉书》列传第十〈周勃传〉附)⑤陬(音:邹):角落。⑥朱雋:即朱俊。东汉会稽上虞(浙江省上虞)人,字公伟。灵帝时,任交趾刺史,曾经镇压过梁龙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派他为右中郞将,与皇甫嵩等镇压颖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起义军,又围攻南阳赵弘、韩忠、孙夏等黄巾军,屠杀二万余人。后封钱塘侯。(见《后汉书》卷一○一《朱俊传》)译文敌人思想混乱,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卦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去消灭它。

【译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