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21397200000003

第3章 悟得透——命由己造,福由心生(3)

西方有句谚语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全世界都会成为他的阻碍。有很多人,他们收集各种名人的成长故事、成功经验,他们希望从中引出自己的成功之路,但是很奇怪,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得一塌糊涂。他们够用心、够努力,但是他们不成功。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因为对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不明确,导致了他们会对任何一句话动心,对任何一个行业向往,把任何一条建议都付诸己身。今天看了一个传记后决定做个伟大的商人,明天读了一段哲理后又觉得做个平平凡凡的人也不错。慧律法师说:“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愚痴的人,一直想要了解别人;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回观柴陵郁禅师的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诗的妙处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是无比珍贵的,蕴涵着无尽的能量和宝藏,但是我们被俗世的欲望遮掩了心智,让烦劳苦痛遮掩了明珠的光芒。如果我们能够止欲息妄,反观自心,重新认识自己的本性,明珠就会再度散放出万丈光芒。观照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禅机。佛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彻底地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了佛。

不认识自己,就不知道贪嗔痴在你的生命中占了多大的分量;不认识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是该放下的,什么是该坚持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已成的人生模式适合你,唯一适合你的模式是你自己的模式。如果你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安,如果你惶惶终日不知道到哪里寻找快乐,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请你认真地认识你自己,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

当你真正认识了自己,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境界: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你,你也不觉得寂寞;纵然所有人都不支持你,你依然充满力量。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经》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副得意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在骗人吗?”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大悟。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语是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的境界。“芥子”是芥草的种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指须弥山,是佛教名山。佛教谓纳至大的须弥山于至小的芥子之内。清人吴雷发称:“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

南朝齐代,婺州义乌县(今浙江金华)出了个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经中“芥子纳须弥”之深义,敷衍句偈,说得极为生动、形象: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傅翕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要执著于眼前的名利、地位、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虎溪三笑亭有唐蜗寄先生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有“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唯迦叶会心微笑,既而悟得佛法。一朵花里蕴藏着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天堂的真谛。我们常说花花世界,在佛家眼中,花和世界本为一体啊!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体现了“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真意。事物有表面的现象,也有内在的道理,我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究内在的“理”。不要局限于你看到的、听到的,你看到的现象是眼睛映现的,眼睛没有智力,看不透事物的真相;你听到的声音是耳朵传达的,耳朵没有思想,听不到话中的深意。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我们普通人虽参不透“朵花世界”的玄机,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感受得到微笑里蕴藏的爱,责怪中包含的心疼。即使是一个米粒也包含了无数的深意,播种了不一定发芽,发芽了不一定长大,长大了不一定收获,收获了不一定出售,出售了不一定到你手中。一个米粒要避过虫害、干旱、水涝、运输中的散落、霉变等意外才能到你手中,这里包含了多少种机缘可能!当我们留意我们身边的各种小事物,我们会惊叹于它们的美。其实,懂得用慈悲心、平常心、感恩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一事一物,我们的心胸就能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

不仅在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也曾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过:“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朵花天堂,是世间万物永恒的哲理。把人类看做一个整体,它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把地球上的物质看做一个整体,物质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在茫茫宇宙中,在岁月轮回中,一个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弱小的,我们这些单个的个体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沧海一粟。然而,这个渺小的生命能够爆发出宇宙间最伟大的爱,这个脆弱的生命承担着最残酷的考验。他的肉体是无力的,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信念、意志力、爱、慈悲以及智慧都是和宇宙一样广大无限的。朵花天堂,须臾永恒。

《华严经》曰: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佛法还是太深奥了,我们普通人无须说“参透、体悟”,只要能够懂得其中的这一层意思,用以指导生活,便已是大利了。粒沙窥天地,朵花藏乾坤。从小处说,你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一句言语,都代表了你这个人。佛从花中感悟世界,别人从你的细节中了解你整个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任何细节都是有文章可做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读完这句话,用新的眼光看看你身边的人、事、物,你是否能感觉到它们的深奥呢?相信你会有新的美妙体验。

彻见真理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真正地了知和彻见真理。 ——慧律法师

从前,某国境内常下毒雨。雨水屯积在湖泊、江河、井、渠中,人们不知就里喝下去,就会酩酊大醉,连续七天不能清醒。

当时,该国的国王英明仁慈,见快下毒雨时,赶紧用井盖把井口盖住,防止雨水流进井里。然而有的井口没来得及盖上,雨水落了进去,大臣和侍卫都不知道那是有毒的雨水,结果不加防范地喝下去,人人都发了疯。他们脱掉衣服,赤身裸体,蓬头垢面来上朝。

只有国王幸免于难,照常穿着整齐,端坐在玉椅上。然而群臣们不知道自己疯狂,反而把国王看做疯子,暗想为何只有国王一个人穿衣服呢?

群臣们议论纷纷:“这是天下大事,必须搞清楚才行。”

群臣纷纷反对国王的做法,国王忧心忡忡地说:“我有良药,能医治自己的病。你们稍待片刻,等我喝了药就来。”

国王说完,就走进室内,脱光衣服,蓬头垢面出来了。群臣看了后,都欢喜地说:“果然是我们的大王哩!”

他们仍然不觉得自己疯了,才口出狂言。

七天后,群臣从疯狂中清醒了,才开始穿着衣服上朝。但是,国王仍跟以前一样,裸着身体坐在玉椅上。群臣惊讶万状,不解地问:

“大王您一向有过人的智慧,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自己的心常常稳定,就不会有变幻。你们喝了雨水发疯,反而怪我是疯子,所以我才一直这样装扮下来,让你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佛经中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它有多层寓意。其中之一就是,它让人们知道真理的价值。我们不但要了解真理,还要坚持真理。就像国王一样,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但他周围的所有人都说他疯了,这种情况下,国王并没有对自己的理智产生怀疑,这是件不容易的事。类似的情形是:如果所有人都说你的衣服很难看,你就再也不会穿它了,因为你也开始认为它很难看。国王是坚持真理的人,他脱光衣服,等群臣醒悟。

泰国的阿查姜法师在《森林里的一棵树》中告诉人们什么是了解真理: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时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