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21397200000041

第41章 赢得谦——认真做事,谦虚做人(3)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要把众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感情,都看得非常尊贵,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

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可以做。偶尔会觉得自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总是把事情想像得很美妙,但又跌得很惨,也时常宽慰自己,年轻人嘛,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是总犯错误不行,而且渐渐地人也不年轻了。什么都会的天才儿童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天才儿童也不一定什么都能办好。要相信能人多得是,自己那点小招数,还够不上如此嚣张跋扈的。不是别人没有能耐,是别人不屑与你争。年轻人有冲劲当然是好事,但是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还不如低调呢。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做人难,做一个低调的人更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低调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对人生的理解,你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人们好好品味的内容。

首先,在行为上要低调,“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太精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乐极生悲。

其次,在心态上要低调,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恃才傲物,要知道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

第三,在姿态上要低调,“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

第四,在言辞上要低调,说话时莫逞一时口头之快,不可伤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伤疤,得意而不要忘形,要知道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

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众中去,融入到社会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为人处事不张扬。高调生活,不是指高人一等,居高自傲,而是说精神境界要高,见解见识要高,综合素质要高,品位要高,不庸俗。

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多朋友,没有人不期望自己得到更多尊重,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成就更多事业,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高调生活,就是说在心志上要高调,立高远之志,创辉煌人生。要有勇气,有梦想,要知道锲而不舍才能成就传奇。

首先,在行为上要高调,心动不如行动,拥有梦想就要去行动,要相信自己的潜在优势,犹豫不决的人将一事无成。

其次,在心态上要高调,要乐观,要时常给自己希望,保持向上的激情,别让借口“吃掉”你的希望;要坚定生活的信念,相信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把挫折当成垫脚石,对生活充满热情。

第三,在细节上要高调,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用心做事,对待任何事情,即使小事也要倾注全部热情。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与人相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要你稍微有点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招来不少麻烦。轻者,工作不愉快,重者,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低调做人相当重要,特别是在与小人的相处中,更加重要。

学会低调做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也要学会保留,学会隐藏,学会克制,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能量的内敛。不招人嫌、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嫉妒、无声无息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功绩成了别人的功德,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要自视清高,不要招摇过市,那是一种肤浅的行为。我们要相信:我们还有很多不懂的,不懂的比懂得多;我们同样要相信:世界上厉害的人很多。

年轻人,有冲劲,敢闯敢拼确实不错,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做人要低调。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不要想着自己什么时候都是焦点,都是明星,有时候做一个无名小卒更合适。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成功了。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姿态,一种风度,更是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过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低调做人不仅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诫。

舍功不傲,功成身退

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佛经》

东西到了一定的高度,必然要坠落,聚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消散。相聚总有分离,生命终归于死亡。

“功成身退”是一种智慧,它告诉人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在一些人面前摆老资格,更不要动不动就是当初怎么样。如果与这一智慧背道而驰,那么不但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劳,反而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历史上大部分皇帝,在开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总会削除大部分开国功臣的兵权,削除兵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和平解决,另一种就是随便加个罪名、“名正言顺”地铲除。

历史上和平削除兵权的例子不多: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个、宋太祖赵匡胤也算一个。而立国后诛杀功臣的皇帝则比比皆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清朝雍正皇帝等等,在他们的开国功臣中,只有极少数懂得“功臣身退”道理的才幸免于难。

韩信就是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惨遭杀害的典型——

毫不避讳地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也更不可能当皇帝。韩信功高盖主,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本应该想到这点,然而他还是傻乎乎地以功臣自居,完全没有了当初带兵打仗时的聪明智慧。刘邦可想到了这点,为了巩固它的皇帝地位,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再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吕后又和刘邦唱了一出双簧:前脚刘邦带兵出征,后脚吕后就让萧何将韩信诱至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杀掉。

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则聪明好多,刘邦即位后,大封功臣,张良再三推辞、最后只领留侯的头衔,坚决不受三万户食禄,似乎忘掉了以前的丰功伟业,过着隐逸恬淡的生活。怪不得后人用诗来称赞张良的智慧过人:“运筹帷幄见真知,暗渡明修尚未迟。业就功成身引退,免遭吕氏害贤时。”

明朝的一批开国功臣,也同样有懂得“功臣身退”的存活下来了,而那些不懂此理的人,最终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因女婿胡唯庸涉嫌谋反受牵连而被灭门;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因被锦衣卫告发谋反而被灭三族;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宠先后被杀,徐达没有被朱元璋直接杀害,但也是被朱元璋间接“赐死”的,因为朱元璋趁徐达生病最忌吃蒸鹅的背疽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没几天徐达就离开了人世。只有汤和因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闭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老命。

在古代,“功成身退”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含韬养晦,锋芒内敛。

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学会适时的功成身退,对于保存自己的名节、延长自己的寿命都很有益处: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环”。在40岁时,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创造了福特公司日产汽车七千辆的辉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后就退隐了。他在故乡营造了一个住所,在那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清闲的日子。他在这安静、惬意的农庄度过了32年安静、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岁才去世。这位当时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却令人难以置信的俭朴,据说只用5个仆人和半个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万美元捐助一所医院,又降低货价、提高工人工资、红利、收容伤残,福特公司收留的残疾工人近万名。

福特的这种行为同样是一种功成身退,更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尖锐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挫折,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重名,任何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我们一生都需学习的智慧。

降低标准,明智选择

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皆死。 ——《贤愚经》

常者总要消灭,高者必然堕落。合会终有离别,有生一定有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总是向上的,这是人们的认识,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众生的普遍心理。

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个“人往高处走”的理念,毁了许多人,客观地讲,人生一世,是不可能总往高处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时候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不走。

有钱人变为没钱人,局长降为处长,老板变成小工,昨天的名人沦为今天的无名鼠辈……诸事不如前的现象每个人都经历过。每当这时,往日的标准都会被大打折扣。由此看来,人生不可能总是守在一个高标准上。高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化身,其中包含着对周围事物的苛求和对自己的苛求,结果是自己累垮了,周围人也受不了。

更何况,人生总有不顺的时候,诸如单位不景气,事业陷入困境,家庭遭受变故……跟随而来的便是内在和外界的标准一同降低。如果这时谁还保持一种高标准的心理期待,还是一味地人往高处走,就会遭遇打击,饱尝痛苦,陷入烦恼的境地。于是,这时降低标准,便成为惟一而正确的人生选择。尤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标准”往往是靠不住的,极易被动摇。学会降低标准,反而成了人们解决人生难题的一把钥匙。

我们所说的降低标准,并不是要你退缩,更不是要你消极,而是一种心理调理和应对。“人生是不确定”,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定会接踵而来。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客观上,过高的标准都会使人时时处处面临着一种高度的威胁。有时候,甚至使人变得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

一味地高标准,不但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环境,之所以会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守着一个高标准不放。他们认为自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高标准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极端片面的害人理念。

某公司被兼并了,几百名员工一同下岗,他们一蹶不振,而老李却挽起袖子,到一家小餐馆,做了一名跑堂儿。某企业倒闭了,人们丧气到了极点,老张却在第二天下楼修起了鞋子。老黄是某事业单位的领导,单位解散后,不但官职没了,吃饭也成了问题,他什么也没说,到一家公司做了一个看大门的。

降低标准,不仅要降低生活的标准,还要降低位置,放下架子,不顾面子,甚至还要放弃内心的追求与以往美好的向往。

在人生的许多大逆转中,许多人之所以败下阵来,甚至从此被打败,都是因为不肯降低标准。而那些就此降低标准,降下身份的人,很快又会快乐起来。

由此可见,降低标准,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良方。只是这种快乐良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但纵观我们的一生,不管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降低标准却是随时存在着的。降低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名誉,降低自己的头衔……正像佛家所说的“放下”二字。我们是否能够放下,同样需要英雄般的气概。

肯不肯降低标准,有时反而成了一个人能否生活下去的必要条件。说严重点,很多人都是病在、倒在、败在、死在了这个环节上。

许多伟人,许多大人物,其实都不是一味守着高标准不放的人,并能在降低标准中完善自己,从头再来。为了能够活得好一些,并时时陕乐着,降低标准,有时会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就生活而言,那些懂得降低标准,肯降低标准的人,有时反而成了生活中的真英雄!不但能渡过难关,还能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