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是最高的算计
21398100000004

第4章 聪明人为什么会在情感体验中使用大爱(3)

人生是三个层次的追求,在差异化层次追求上我们很难实现大我,差异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在理性合作关系上,我们也不能彻底实现大我,不能实现一体意思。人生只有到了通的关系层次,便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许多根本问题。

一体关系的好处,能实现:

从有限——到无限;

从虚无——到存在;

从痛苦——到快乐;

从死亡——到不朽;

从分裂——到整体;

从对立——到统一。

人生是一次寻找意义和价值的旅程,人一旦失去了意义感,那么,人生就会停滞不前,乃至死亡。所有消极的人和死亡的人都是失去了人生意义追求的人。找意义就是找人生的价值,找价值就是找目标,找事做,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和事业都一定有价值意义。只有那些能使心通向一体意识的心、思、语、行才真正有意义。人生是一场回家的旅程,我出家,其实是为了回家!

生命是一系列的体验过程,体验的本质是连接,是通心,体验的表现是情感、情绪,体验的结果是高潮、快乐、幸福和自由,高潮的结果是强烈的记忆,美好的记忆是人生新的动力、慰藉和希望。爱恨情仇虽然是由欲望引发,但给人带来的体验更丰富了对大爱的直接确证。

自私是小我,爱他人是中我,那么爱万物就是大我。所谓大我爱万物,是指人在生命的诸多体验中会发现,我们终身追求的快乐、幸福、自由,并不一定来自社会的努力拼搏,相反,大自然中的万物更能直接带来高峰体验,于是我们会反思作为社会人的局限性、疆界性,会更直接地去天地万物中感受那无处不在的快乐、幸福、自由,所谓的大我爱万物就是这样出笼的。

人只有把情感体验放在首要位置,才会生活得有情趣,有滋味,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才会在万物中随时随地发现大爱,印证大爱。

人与人为什么能够通心?

心理学家许金声说过:“人如其面,各不相同,一个人为什么能够与另外一个人通心呢?这个问题仔细一想是不是有一点奇妙呢?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全子”(后人本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人也一样。所谓全子,是指所有存在物既是一个整体,又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而最大的系统就是宇宙。对于人来说,他既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说,他既是一个小我,又是宇宙的大我。就大我来说,每个人的大我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人觉知到了,有人没有觉知到。有人活出了大我,有人还小我的世界里挣扎。一个人要与另外一个人通心,要求他多少能够超越自己的小我,多少能够体悟到一定的大我。”大师罗杰斯是这样理解“通”的:

马斯洛与罗杰斯是对人本心理学贡献最大的两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基础理论上的建树更重要,提出了更具基础意义的理论,但他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涉及的较少。罗杰斯把人本心理学落实在咨询和治疗上,在实际操作的建树上首推冠军。

罗杰斯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关于“共情”(empathy)范畴的发展。“empathy”来自德文“einfuhlung”。其含义主要是美学上的。在我国美学界,“empathy”一词翻译为“移情”。移情说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是西方“移情说”的杰出代表,他曾在《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书中解释“移情”:“移情作用就是这里所确定的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存在。”

立普斯说:“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

“einfuhlung”这一术语,由从德国移居美国的心理学家铁钦纳根据“sympathy”(共鸣、同情)转译为“empathy”。罗杰斯发展了“empathy"’这一概念。在我国大陆一般把“empathy"’翻译为“共情”。罗杰斯关于“共情”的定义:“共情就是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

罗杰斯关于“共情”定义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强调了换位体验。罗杰斯指出,当帮助性的关系建立后,咨询师是透明开放的,他把当事人接纳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的个体,他能透过当事人的眼睛看透他的内在个人世界。

马丁·布伯通过“我与你关系”展示通的存在:

在《我与你》这本书中,马丁·布伯非常深刻地论述了人际关系。马丁·布伯的论述与“通心”理论有密切关系。但他在《我与你》中没有论述独处问题。马丁·布伯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关系:“我与你”关系、“我与它”关系。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持双重态度。原初词是双字而非单字。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他指出,在两种不同的原初词中的“我”是不同的。他说,处于“我——你”关系的人,“他一无所持。然他处于关系之中。”

马丁·布伯把“我与你”关系推广到人与其它生物的关系:我凝视着一棵树,我可以把它看作为一幅图像:一束沉滞的光波或是衬有湛蓝、银白色调之背景的点点绿斑。我可以把它视之为运动:密实胶结之木髓上奔流的脉动,根须的吸吮,枝叶的呼吸,与大地天穹不息交流或者微妙成本身。我可以把它当作实例而划入某一类属,以研究它的特殊构造与生命形式。我可以完全漠视它的实在,它的统一,而仅仅把它当作规律的表征。我可以把它分解为永驻不易的数,分解为纯粹的数量关系。

在上述的一切情形中,树始终不过是我的对象,它有其空间位置、时间限度、性质特点、形态结构。但是,我也能让发自本心的意志和慈悲情怀主宰自己,我凝神观照树,进入物我不分之关系中,此刻,它已不复为“它”,唯一性之伟力整个的统摄了我。马丁·布伯认为,我们与树以及其它生物的关系也可以是“我一你”关系。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关系是“通心”关系;而“我与它”关系是非“通心”关系。

通心力是一种超能力

人最需要人,实际上不是需要肉体,而是需要他人的承认和理解。人与人最难理解的是理解本身。理解人的方法有无数种,但笔者认为都没有心理学家许金声倡导和实践的通心理论到位,因此,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许教授的通心理论。

当宽度思维发展极致时,你必然会具备一种超能力:通心力。

所谓通心,即不需要通过思维,直接可以感知而进入对方心灵而洞悉其心灵状态的的一种能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许金声对人类是否能通心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通心力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有效沟通,彼此分享信息与情感、适时消解矛盾与冲突、协同解决问题以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能力。通心力也可以理解为人格力。从人格三要素理论来看,它往往表现为以道德力为主导人格力,以智慧力、意志力为辅助人格力的行为。注意,我这里所说的“道德力”和一般意义说的道德有一些差异,是指对他人的真诚态度,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通心力是一种“类本能”。通心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类本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并不是先天就会。所谓“类本能”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人的某种性质、能力具有先天的人种遗传的因素,但其表达又取决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体自身努力的因素。例如,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许多艺术能力、运动能力等都是一种类本能。所谓本能,则是指人先天就会,不需要学习的能力。人的类本能与本能有相同的地方,即先天的因素,又有与本能不同的地方,即后天的环境、模仿、学习等因素。

我认识一位离婚的女士,她有一个女儿,聪明、伶俐、可爱。女士的婚姻很不幸。当怀这个女儿的时候,她就在和自己的丈夫闹离婚了。后来,孩子两岁零八个月的时候,他们离婚了。离婚后,她万念俱灰,准备自杀,已经写好了遗书。小女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当母亲正在哭的时候,她走过去:“妈妈,你要坚强,大家会帮助我们。你现在养我,我以后养你。”女儿的话,使母亲十分惊讶。她从此振作起来。

无独有偶。2005年,中央电视台12频道播出了一个节目,讲述了河南一位保险员的故事:这位保险员也是一位离婚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一天晚上,她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买保险,但见面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夜色朦胧,但为了不错过机会,她还是去了。准时到了那个地方,却不见人影。忽然手机响,请她在周围仔细找找。她注意到有小孩哭声,才发现地上有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残疾女婴!再打电话,已经无人接听。她只好将女婴带回家中。这一养就养到了两岁多。由于家庭负担太重,在找到另外一个可靠接受者后,她准备将女孩送出去。女孩对保险员说:“妈妈,不要把我送出去,我可以帮助你做饭,你生病,我给你端开水……”保险员一听,感动得流下眼泪,打消了将其送人的念头。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幼儿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主动通心。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压力促使他们把这种“类本能”很早就发挥出来。我们成年人不能够通心,原因之一就是压力还不够大,干扰又太多。

3、人生中最根本的苦是情感关系之苦

人生都是通过“关系”而生

无论我们被切割成多少的碎片,我们骨子里灵魂里都有走向整合的意向。仿佛生命的每个细胞都是全息的一样。只要有人,就想发展,就想突破人生现状。

我们人人都想发展人际关系,都想使人际关系更加通畅;我们人人都想发展事业,都想使事业泽彼后世,至少波及子女们;我们人人都想获得更多的尊严,更大范围的注目礼。无论是住在陋巷偏远之地,还是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平头百姓,或是长期生活在贫民窟的下层人,他们都有追求更多更广更美好人生的愿望。

很奇怪,人虽然是碎片人,虽然被自然切割和文化教育思想切割,但依然突破现状之心不死,依然存在改变现状的动机想法和行为。这究竟是什么在趋动生命呢?我想,也许是一种更高级的本能在趋动,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种更为无形的存在而已。

也许是一种更基础的宇宙命令吧——发展,或者叫“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也许“生”是一种宇宙最普遍的符号。人追求生,就是因为宇宙在人或万物体内种下了生死符。

怎么生?怎么生的问题,不如在什么背景下生更实际。任何人都无法自生、独生,都必须依赖环境中的其它存在而生存。儒家讲天生,道家讲道生,佛家讲缘生,无论怎么讲,都无法回避一个实事——关系生。没有一个人或一件物不是关系所生,这是一个绝对真理,你找不到反证。所以说,人生之一切苦中最根本的苦就是情感关系之苦。

人生四苦

人生最根本的痛苦是关系之苦,其它一切形式的苦都只不过是关系之苦的展开而已。具体说来,在关系之苦下面就有许多层次的分苦之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八分法等,而这一系列大师的分苦之法,都只不过是对关系之苦的铺展论述罢了。

如人生四苦,人与物之苦,人与人之苦,人与身体之苦,身与心之苦,就是从人生的四个主要方面对关系之苦的解说。整个市场上就这四类书,人生所有的问题都不出这四大类苦难。

人生四苦

人与人之苦

人与物之苦

人与身之苦

身与心之苦

先说人与人之苦。

人生的一切爱恨情愁都是在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紧是密,是好是坏,是厚是溥,是亲是远,都决定人了人与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以说人是精神的动物,人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其它。人最难摆平的也是人。简直可以说,我们日常的一切追求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搞定他人。

如果你还在读书,那么就会出现同学和老师的关系问题,或者老师有时批评了你,误解了你,或者同学不想跟你做好朋友之类的问题。如果你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那就会出现与同事、老板的关系问题。青年人同时还会出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一个可以折腾一生的大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个陌生人一见钟情,人何就能生死相许呢?这不是局外人可以理解的,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婚后的人几乎没有不被家庭折腾得头痛的人,另外,夫妻关系、子女关系、婆媳关系、亲戚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又有哪一件不得小心处理。中年人的关系问题最多,当然,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人一老,社会关系虽然减少了,但并不是就不存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了,多着呢。

再说人与物之苦。

人为了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之苦都属于这种苦,还有人与宇宙万物这苦也在此类之中。如果你曾十分贫穷,那么你就知道,为了得到一顿饭我们要付出多少,有时甚至是尊严和人格。绝大多数人一生几乎都在为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他们的一生由于找不到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方法,得不到他人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因此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为五斗米而发愁、折腰。

再次说身体之苦。

一个民族一旦有些进步,物质财富相对富强之后,身体的健康便提上了日程。你只要看看中国目前的电视、图书、讲座就知道,全国人民都在宣传身体健康,都在倡导营养、长寿、素食、运动、瑜伽、美容等等,都在把中国老祖宗关于养生治病的方法翻出来传播,都在把全球各种最先进的、最时髦的医疗保健方法嫁接到中国来摔卖。今天,几乎可以说,人人都能讲出许多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与常识。但无论怎样注意健康,都不可以彻底改变人类自身肉体的生、老、病、死之自然规律之苦。依目前人类的有限智力来说,身体之苦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老子说:“贵大患若身,若吾无身,吾有何苦?”的确身体是一切苦的基础和出发点。

最后说说心灵之苦。

前面说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身体的关系之苦,这三种苦都是由于关系总苦而导致,那么现在讲的心灵之苦,则更是纯粹的关系之苦。如心灵无法自由,就是不能与万物发生关系了;心灵无法提升,也是因为由于关系不够而导致的。人的本质是灵魂,灵魂永生,本不存在进化与否,只是由于我们的关系不够好,能力不够强,能量不够大,而导致我们的心灵没有整合力,没有拉通万物的能力,因而而痛苦。

总之,人生的四苦只是细分的二级苦难,这些苦难都只是关系之苦的异现。无论是心理心灵类专家,还是行为类、社会类、文化类、哲学类专家学者,无非都只是在说一个问题——关系,虽然各有侧重点,解决的方法百花齐放。

关系之苦的三个层次

关系有三种表现层次,即比较关系、合作关系和一体关系。

关系层次

最高层次——一体关系——导致极乐

中间层次——合作关系——导致亲密

最低层次——比较关系——导致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