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21441900000001

第1章 大智若愚糊涂境界(1)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时时耍小聪明。他们看起来总是一副不紧不慢、不言不语、波澜不惊的样子,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他们却有着超于常人的能力或者胆识,即使不用爆发,也能靠着这不温不火达到一定的极致。

平平稳稳大智若愚

原典宋太宗欲相吕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释义宋太宗想封吕端为宰相,有的大臣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处理小事情糊涂,做大事不糊涂。”决心要让吕端当宰相。

解读

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明白其实就是“大智若愚”。大智是愚的极致,真正大智之人,外愚而内智,这样的人不斤斤计较,无干之事糊里糊涂,不耍小聪明,但在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却能清清明明,表现出大智大谋。因此说,大智若愚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时时耍小聪明。他们看起来总是一副不紧不慢、不言不语、波澜不惊的样子,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他们却有着超于常人的能力或者胆识,即使不用爆发,也能靠着这不温不火达到一定的极致。

人在世上走,还是大智惹愚的好。在现今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人人都要大施拳脚,人人都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自己耐不住寂寞,非得人前人后地显山露水,就只能是自己处心积虑地成为别人所忌恨的对象,当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也就离失败不远了。莫不如含而不露,太太平平地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把别人嫉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留着的大把的机会让自己在这大好的空间里多驰骋些年头,于小我之人之己,于大我之家之国,都是一件益事。

处世魏征并非处处直言

安全是头等大事,只有在保全自己、保存实力的前提下,才能谈到其他。人都没了,也无所谓聪明还是糊涂,有作为还是无作为了。

人装糊涂也是一种能耐,甚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大智慧。

唐朝宰相魏征以敢于直言相谏而名留史册,但是他并非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也不是时时刻刻都以直言不讳的方式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有些牺牲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既达到了目的又保全了自己,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时还帮唐太宗处理政务。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思念之情,唐太宗还让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他经常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着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了揉眼睛说:“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一会儿,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如果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魏征借口自己眼花,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也适当地改变了自己的做法。

秦汉时期的著名谋略家陈平,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战役中独自一人带着宝剑逃亡。摆渡陈平过黄河的船夫见他那副狼狈的样子,就猜到他一定是逃亡的将士,认为他身上一定带了不少金银财宝,于是就起了杀机。陈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图,虽然很害怕,但他仍然沉着应付,主动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帮船夫撑船。船夫见他确实没有财宝,就打消了杀人劫财的念头。

在不便直言的情况下,委婉地点拨几句,往往能够很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装糊涂的做法可以用于很多场合,可以化解矛盾,也可以将一些尴尬的事情解释清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保全自己不会受到打击。

用人齐桓公大胆用宁戚

“一个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见人之长,着力于挑其短而非展其长,那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弱智者。”这是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的一段话。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他的优点正是你所需要的,而他的缺点又非致命的硬伤,那么,你就完全对他的缺点装糊涂,假装不知道,而尽用其所长。如果你想要一个完人,那恐怕是很难找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戚在一个水车旁喂牛,他一边敲打着牛角一边唱歌。

齐桓公正巧从他身边经过,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很有意思,就坐下来和他聊天。

果然,齐桓公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是个人才,就准备任用他。但大臣们却劝阻说:“卫国距离齐国没有多远,咱们还是应该先派人打听一下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是个贤能之人,大王再对他加以重用也不迟。”但是齐桓公却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说:“任用人才不能总是瞻前顾后,如果我们对这个人进行调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发现他的一些缺点。如果因此而不任用他,我们不是失掉了一个有用的人才吗?人无完人,没有人会一身优点挑不出毛病。唉!人们做事常会因小而弃大,这就是为什么天下有智慧的人常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

齐桓公没有去调查宁戚的履历,没有了解他有无历史问题,就直接拜他为上卿。

齐桓公的做法看似草率,但是却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做事果断的君王作风。

像现在的人都注重档案,看重人过去的历史,做出过哪些成绩,有过哪些污点,这些固然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但是仅凭这些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可用,却有些不公正。如果非要彻底调查一个人,然后将这个人的缺点放大,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不可以用的了。

选择人才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作为领导者要敢于面对这种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过于谨慎而错失了很多人才。

经商山下装富办煤店

大约70年前,日本神户新开了一家经营煤炭的福松商会。经理是少年得志的松永安左卫门。

一天,商会里来了一个当时神户最出名的西村豪华饭店的侍者,他送了一封信,上书“松永老板敬启”,下款“山下龟三郎拜”,内称:“鄙人是横滨的煤商,承蒙福泽桃介(松永父亲的老友,借了巨资给松永作商会的开办费)先生的部下秋原君介绍,欣闻您在神户经营煤炭,请多关照。为表敬意,今晚鄙人在西村饭店聊备薄宴,恭候大驾,不胜荣幸。”并附了秋原先生的介绍信。

当晚,松永一踏进西村饭店,就受到热情款待,山下龟三郎的毕恭毕敬,如此的恭维,使松永受宠若惊,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山下的警惕。

晚宴进行中,山下用恳求的口吻表达了自己早已编好的演说词:“发治川有一家相当大的煤炭零售店,信誉很好。老板阿部君是我的老顾客。如果松永先生信任我,愿意让我为您效劳,通过我将贵商会的煤炭卖给阿部,他一定乐于接受,贵商会肯定会从中获利。我只要一点佣金就行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松永听后,心里想山下太谦诚了,我该如何呢?没等他回答,山下就已经把女招待员叫来,请她帮忙买些神户的特产瓦形煎饼来。并当着松永的面,从怀里掏出一大叠大额钞票,随手抽出两张交给女招待员,并另外多抽一张作为小费。

松永看着那叠近10厘米厚的钞票,颇为之震惊。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使他对山下又高看了一眼,稍一镇定,便对山下说:“山下先生,我可以考虑接受。”

简单谈判后,松永便轻易地和山下签订了他所希望的合同。

丰盛的晚宴后,松永一离开,山下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便立即赶到车站,搭上末班车,回横滨去了。西村饭店这样的高消费,已经使山下不堪重负,山下真是糊涂了?当然不是。那一叠大额钞票,是他以横滨那不景气的煤炭店作抵押,临时向银行借来的;介绍信则是在了解了福泽、秋原与松永的关系后,借口向福松商会购煤炭,请秋原写的。以此为道具,利用山村饭店这个堂皇的舞台,成功地演了一场妙剧。

从那以后,山下一文钱不花,从福松商会得到煤炭,再转卖给阿部,从中大获其利。

业务介绍信,饭店里设宴谈生意,给招待小费,这些都是当时日本商界中司空见惯的。山下就是利用了这些极其平凡的小事,显示自己拥有雄厚的实力,隐藏自己没资金做煤炭生意的事实,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年轻的松永被山下的诚恳恭敬和热情招待、慷慨大方这些假象所迷惑,信任了山下。就这样,山下用假象迷惑了松永,成就了事业。

装糊涂是一种智慧

原典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释义聪明和智慧,是天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产物;行动、止静、思谋、忧虑,是人日常活动的内容。人的认识,依靠(乘、寄、托)于耳聪、目明,心知之能。

解读

装糊涂是一种智慧,不是谁都装得出来的。这种智慧是经过长期的养成、反复的自省、丰厚的积淀、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练而后才能获得的。有了这种智慧,才能大智若愚,大巧如拙。当一个人不趋利、不避害、不求荣、不辞辱、不居功、不饰过,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时候,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在“心静犹如止水,明察及于秋毫”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是智慧明哲的表现。

这种糊涂,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而无可奈何的糊涂,而是一种计谋,是做出来的,是精心去追求,刻意以达成的。这里所谓做出来的,并非给人以欺骗,而是让人能够放心接受,坦然不疑。如果装得不像,露出形迹,仿佛居心叵测,另有别的目的,忠厚似奸,慈善似伪,令人望而生疑,避之唯恐不怏,那么你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你糊涂得也还欠缺火候。

承认自己糊涂,承认自己不得不糊涂,承认自己资质有限,智有所不及,力有所不逮,终不免于糊涂。糊涂就糊涂吧,在能让自己铆足了劲地不糊涂之前,用这糊里糊涂当做一枝枪,迷了敌人的眼之后,把它狠狠地扎在敌人的心脏上,能够把糊涂之计用得如此灵活自如,你就算进入糊里糊涂的众妙之门了,就可以说有了大智慧。

处世杨恽祸从口出

汉朝时期,有一个名人叫杨恽,在汉昭帝时就官拜丞相。他的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因为自幼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

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恽首先向宣帝禀报,宣帝感动于他的忠诚,封他做了平通侯。

当时在朝为官的人,贪赃贿赂的风气很盛,有钱人可以拿钱来买通官吏,以便肆无忌惮地谋取自己的利益。

杨恽做了中山郎之后,便极力革除一切弊端,满朝文武百官都称赞他是一个廉洁的官吏。

但是杨恽因为少年得志,就有些清高气傲,在为人处世方面欠缺很多,当时他与皇帝的宠臣太仆常乐不和。他不懂得变通,经常与常乐发生矛盾。

有一回,杨恽听匈奴的俘虏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害了。杨恽就对别人说:“这是一个不明是非的君主,他的大臣为他制定了良好的治国策略,但是他却不用,最终自己白自送了命。这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一味地宠信奸人,残害忠臣义士,结果造成国家灭亡。如果当年的秦王不是糊涂昏庸的话,或许现在国家还存在着。从古至今,做君王的大都宠信小人,正如同一个山丘里的貉一样,简直没什么差别!”

当时杨恽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些话会不会外传,只图一时痛快,对周围的人没有防备的心理。其实,这只是一通牢骚而已,没想到日后却被别人大做文章。

常乐知道了这番话后,便报告给了宣帝,而且还大大地添油加醋了一番。宣帝听后当然很气愤,就下令革了杨恽的职。

因为一些无谓的事情而使自己受到伤害是不值得的。杨恽的一通牢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都是因为他的年少气盛和不谙世事。所以,人活着不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还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小人不可不防,不能逞一时之勇,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不分场合地乱说话。

用人康熙用人不求全责备

历代帝王都要修治黄河,康熙也是如此。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河道总督于成龙病故,康熙就调江西总督张鹏翮任河道总督。

张鹏翮治河经验不多,但是能够虚心学习。一开始,张鹏翮想按照书上的方法来治理河道,康熙就告诫张鹏翮,说古人治河的方法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人,最要紧的是亲自到现场进行研究,并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康熙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嫌张鹏翮在治理河道方面经验的欠缺,更没有责备他,而是悉心地对张鹏翮给予指导。

张鹏翮首先观察了黄河入海口,然后将拦黄坝拆去,又挑挖深通。工程完工的时候,水势畅流,能够将淤沙冲刷掉。康熙在竣工后前往观看,高兴地对大学士等人说:“从这个工程可以看出,我们治理黄河大有成效啊!”

随后,张鹏翮按皇帝的旨意,对其他几项工程进行建筑。康熙对他的工作深为满意,夸赞他办事认真。

在康熙的主持和支持下,康熙四十年的时候,各项工程先后完成。

张鹏翮除上疏向皇上告捷外,还要改造中河,挑引河,浚直黄河河道,排除险情,使水畅流。

康熙认为,这些工程虽然完成了,但是否坚固尚待考验,他指出:待来年经过水汛之后,方可验证是否成功。同时还指出:高家堰让人担忧,因为烂泥浅,出水不畅,而且洪泽湖水上涨,据说比康熙二十三年还高。这不仅威胁下流高家堰大堤,而且极易使上流泗州、盱眙遭灾。

张鹏翮听从皇上的话,于康熙四十一年提出了八项保固防险工程,以迎接春秋二汛的考验。但是对于洪泽湖上流就没有考虑到,结果盱眙等三个县城在春汛的时候就被淹了。秋汛时,徐州至海口黄河两岸堤坝及山阳至邵伯运河西岸堤坝,一直到高家堰大堤,都先后出现了险情。这当然都属于张鹏翮工作上的失误,但是康熙得知后,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及时地对他的工作进行了指导。

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康熙进行第四次南巡,对张鹏翮三年来所建河工项目进行验收。检验结果让康熙很满意。

张鹏翮在治河方面没有经验,工作中也出现过失误,但是康熙却坚持用他来治河,也是看到了张鹏翮身上的优点:出现问题及时地向上面汇报。而不是加以隐瞒,而且做事比较认真,肯花心思来学习。就是因为这些优点,康熙才一直都看好他。

经商张新记购买自家货

新中国成立以前,宁波有家“张新记”牙刷厂,由于老板张启风经营有方,不久就打败了风靡一时的上海产“葫芦”牌牙刷。

当时宁波市场上顾客愿意买“张新记”牙刷,百货店也愿意接货,但惟有一家“裕生泰”百货店,由于老板和“葫芦”牌牙刷厂的老板关系好,长期以来不经营“张新记”牙刷。怎么使自己的“张新记”摆上这个百货店的柜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