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权力本源
原文
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
——战国策·韩策译文
俗话说:“尊重(珍重)自己为何而尊贵的人,就能长保尊贵。”秦王宠信阁下的程度,不如以前宠信公孙郝;秦王信任阁下的才能,不如以前对甘茂的授权;可是,如今此二人都不能再接近国家大事了。而阁下仍能参与秦王之决策,就是因为那二位有某些原因而失去权力了啊!
活学活用
公孙郝与甘茂,一为近臣、一为大将,可是公孙郝与韩国交好,甘茂与魏国交好,因此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
本策的主角是向寿,向寿是秦宣太后娘家的人,宣太后是楚王的女儿,嫁到秦国,因此,向寿有楚国血统,也因此楚国很努力拉拢向寿的关系,于是向寿的外交战略倾向联楚攻韩。
前述说词就是韩国宰相公仲派遣的说客对向寿陈明的道理——公孙郝、甘茂、向寿都是秦国重臣,韩、魏、楚,之所以尊重他们,都是因为他们在秦国握有权力。然而,臣子的权力来自国君信任,若因为某国示好(贿赂)而倾向该国,就会失去国君的信任,也就失去了权力,当然也失去了外国的尊重——不懂得珍惜自己之“所以贵”,就不“贵”了!
那位说客对向寿的建议是:向秦王建议联合韩国以防备楚国。由于楚国是向寿的“亲人”,韩国是向寿的“仇人”(向寿曾率军伐韩),此举将能得到秦王的信任。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唯一军师是范增,尊称为“亚父”。有一次,项羽的使者到汉王刘邦军中,张良故意先以“太牢”(有表示尊崇的牛、猪、羊三牲)款待他,再假装弄错,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当场撤去太牢,换上次等餐饮!
使者回去报告项羽,项羽开始怀疑范增的忠诚度,最后,范增告老还乡,疽发背而死(死因不明不白)。
当然,这是张良的反间计成功,但运用的原理,则是破坏掉范增的“所以贵”。而范增一直以功高自居,也才让张良有可乘之机。
智慧金言
闽南谚语说:“只要根头企乎在,呒惊树顶做风台(只要树根站得稳,不怕树顶刮台风)。”守住安身立命的根头、本源,就不怕风雨来袭,反之则树大招风,根被拔起,树也完了!
决策要根据形势而定
原文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借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借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卷二·西周策
译文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国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为此向西周借兵求粮。西周不想借给齐国兵和粮草,派韩庆去游说薛公。韩庆对薛公说:“您率领齐军为韩、魏去攻打楚国,九年时间攻下宛、叶以北的地方,使韩、魏两国变得强大。如今您又率军攻秦,使韩、魏两国力量更加强了。韩、魏两国南面没有楚国的忧患,西面又没有秦国的威胁,土地广大,越发富强,到那时齐国必然受到他们的轻视。您应该知道,事物的始终、虚实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根据不同情况发生变化。所以我私下为您感到不安。您不如暗中跟秦国结盟,不向秦国进攻,就不用向西周借兵借粮了。您守住函谷关而不进攻,再叫西周把您的情况告诉秦王说:‘薛公一定会攻下秦国来使韩、魏强大,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秦王令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秦王必会放出楚怀
王来议和,然后您再叫西周为此而施惠于秦。秦国为了不被攻打,必让楚割让东边的土地,自免其祸,那必定是心甘情愿的。楚怀王获释以后,必然感激齐国的恩德,齐国得到东地之后会更加富强,同时薛地也就永世没有祸患了。秦国并不太弱,并且位于三晋以西,所以三晋必然更重视齐国。”薛公回答说:“很好。”于是就派韩庆出使秦国,让齐、韩、魏三国不要攻秦,也就不向西周借兵借粮了。
活学活用
瑞士军刀堪称刀具制造业的典范,虽然也是以传统工艺起家,但一百多年来从未原地踏步,一把小刀,也能成为字航员执行太空任务时的必备工具。而同样以传统手工起家的我们的300年老店“王麻子”,依旧是“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终遭市场的淘汰。
智慧金言
事物的始终、虚实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根据不同情况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根据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使自己和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有见地无作为之鉴
原文
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药稽首而对曰:“……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左传·僖公五年(士筑城不慎)
译文
晋献公派士修筑蒲城让次子重耳(晋文公)驻守、修筑屈城让三子夷吾(晋惠公)驻守。所筑之城都加了太多的薪枝而不坚固。公子夷吾向老爸告状,晋献公派使节谴责士。士向使节一百八十度鞠躬,说:“……国君应当施行德政以保障亲生儿子,又有什么城墙比德政更坚固呢?三年后就要兴师讨伐这二城了,又何必筑得太坚固?”回到居处感慨赋诗,意为:“国君和儿子不和,犹一国三公,政出多门,我该听谁的呢?”(筑城不坚,得罪公子;筑城太坚,将来国君会不高兴。)
活学活用
晋献公宠爱骊姬,生子奚齐,想要改立奚齐为太子,于是先派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士当时就看出来,申生最终将不可能继承大位。但是他只有对人说:“太子不如逃亡他国吧!效法吴太伯让位给小弟弟。”却并未向献公进谏,也未向太子进言。
等到晋献公杀了太子申生,又命令士去修筑蒲、屈二城,他揣摩上意(晋献公之意),故意将二城修筑得很不坚固,却得罪了公子夷吾。
后来的发展是,晋献公果然派兵攻打蒲、屈二城,重耳和夷吾流亡国外。之后晋国内乱,二位公子先后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夷吾先回国成为晋惠公,死后,公子重耳才回晋国,成为晋文公。
士处在政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环境中,既不愿押宝选边,又担心得罪任何一方,于是无所适从!
周朝的制度,“三公”是太傅、太师、太保三个崇高的官称;《礼记》则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汉代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到后来,太傅、太师、太保又称为“三师”,属于崇官,亦即头衔崇高但无实际职务。
而“一国三公”的用法,是指“政出多门,号令不一”。
南北朝的南齐明帝萧鸾暴虐无道,死后儿子萧宝卷继位,嬉戏无度,不上朝与大臣议事,每天和身边的宦官、侍卫等玩乐。于是朝政被王遥光、徐孝嗣、江佑、萧坦之、江祀、刘暄等六人把持。
带兵驻守雍州的萧衍对他的表舅也是首席参谋张宏策说:“一国三公尚且不堪,更何况六贵同朝,势必相互倾轧,中央政府眼看要乱了。我们地处外州虽能远离祸事,可是几个弟弟仍住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恐怕会遭到灾祸,我看还是得跟益州(成都)方面多联络一下。”
益州刺史是萧衍的哥哥萧懿,萧衍前面那一番话,哪里是挂念兄弟?根本就是想起兵造反。于是派张宏策去游说萧懿:“当今朝廷是六头马车比肩而行,每个人自己下敕(假皇帝之名),眼看南齐政权就要土崩瓦解。益州和雍州的兵强马壮,治世可以效忠政府,乱世可以匡济天下,看情势发展而作为,这是万全之策。如果不早作计划,将来可别后悔。”
萧懿没答应兄弟联手造反,后来被杀,萧衍则政变成功,成为南梁武帝。这段历史的重点在于,政出多门,政局一定乱,这也是“一国三公”成语的意旨所在。
智慧金言
我们常用的“无所适从”,就是出自这个典故。“适”字古音读dí,但是今天已经约定俗成读shì,就没有遵古的必要,否则反而被人误以为是念错了。
衡量利害轻重
原文
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今有国,非直七尺躯也。而君之身于王,非环寸之蹯也。愿公之熟图之也。”
——卷二十·赵策三
译文
魏魀对建信君说:“有人设置绳索为机关捉住了老虎,老虎大怒,挣断一只脚逃跑了。老虎的考虑,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脚。然而它不因为这一寸大小的脚,去伤害七尺大小的身体,这是衡量利害轻重的结果。如今拥有一个国家,不只是七尺大小的身躯。而您的身体对于君王来说,并不是一寸大小的脚掌。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些事。”
活学活用
在韦尔奇掌管通用电器的前几年里,共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正是如此大刀阔斧的手法,制造了通用电器的辉煌业绩,也造就了韦尔奇传奇式的管理风格。
智慧金言
对于虎来说,丢一只脚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业务不再赚钱甚至赔钱,就要把它砍掉,不要让它成为企业的“包袱”。“包袱”背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沉,最终把企业压倒。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原文
说张相国曰:“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君安能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夫胶漆,至黏也,而不能合远;鸿毛,至轻也,而不能自举。夫飘于清风,则横行四海。故事有简而功成者,因也。今赵万乘之强国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带甲百万,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由是观之,赵之于天下也不轻。今君易万乘之强赵,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臣窃为君不取也。”君曰:“善。”自是之后,众人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
——卷二十·赵策三
译文
有人劝说赵国的张相国说:“您怎么能给予赵国人的少,而要求他们给您的多呢?您怎么能讨厌赵国人,而要求他们喜爱您呢?胶和漆是最黏的东西,但不能粘合两个距离很远的东西;大雁的羽毛是最轻的东西,但不能自己举起自己,只有借助清风才能在四海飘荡。所以,任何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想成功,总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现在赵国是强国,前有漳水、滏水,右有常山,左有河间,北有代邵,战士百万,曾制约强大的齐国四十多年,秦国也不能为所欲为。由此看来,赵国在天下诸侯国中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现在您轻视强国赵国,却思慕弱国魏国,我认为您的做法不对。”张相国说:“好。”从此以后,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总是要说到赵国人的长处,总是要赞扬赵国人的美俗。
活学活用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正常运转的钟表,看正面,有条不紊,有理有序,而支撑它的,却是背面无数的齿轮。如果一个领导者像灭火器一样四处奔波处理各种问题,那不是真正到位的管理。真正有效的管理凝聚在看不见的制度上,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会让管理达到简单甚至索然无昧的境界。企业的正常运转是因为制度的建立,而制度的建立却要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领导者为建立制度所做的工作,才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真正原因。看似简单,实则困难。
智慧金言
任何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和原因。管理更是这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你发现管理简单至索然无昧时,你的管理就到位了。”
奖罚一定要公平合理
原文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卷三·秦策一
译文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势力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太子犯了错便对他的师傅处以黥劓之刑。一年之后,没人拾取路上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不该得的财物,兵力大大加强,诸侯畏惧。
活学活用
我国古代管理者很重视赏与罚,古语曰:“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意思是。处理好国家大事,不外乎用奖赏和惩罚两种手段。而具体到实施上,就要赏罚分明、赏罚公平。就如商鞅所说,那怕是贵族犯了错也要罚。
智慧金言
现代社会,赏罚分明和赏罚公平更是企业的管理之道。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实现赏罚公平,最重要的是使用同一尺度,不能对一些人使用一个标准,对另外一些人使用另一个标准。不论他是高层主管还是普通职员,是亲近的朋友还是一般的同事,都要使用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否则,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员工的抵触心理。
查于细微之处
原文
谓公叔曰:“乘舟,舟漏而弗塞,则舟沉矣。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今公自以辩于薛公而轻秦,是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也,愿公之察也!”
——卷二十七·韩策二
译文
有人对公叔说:“坐船,船漏了却不知道堵塞漏洞,那么船就会沉掉。如果只堵塞漏船而轻视大波之神阳侯灵魂化作的大波,那么船也会倾覆。现在您自认为能力超过薛公就轻视秦国,这就是堵塞漏船而轻视了阳侯之波,希望您能详察。”
活学活用
1994年,英特尔公司忽视了奔腾处理器中一个运算90亿次才会遇到1次的错误运算,这个错误每个人每27000年才会遇到一次。却使英特尔公司失去了IBM这个大客户,还损失了几千万美元,更严重的是使消费者产生了对英特尔的信任危机。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企业要牢牢记住。
智慧金言
现在企业大都设备先进、资金充足,像一条装备优良的大船,但一旦船漏一个洞,就有可能在商海中倾覆。这个洞有可能是管理经营的不善,有可能是产品质量的下降,更有可能是一次微小的失误。
法古不足以制今
原文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战国策·赵策
译文
赵武灵王说:“古今习俗不同,古制怎可全盘效法?历朝帝王并非一系相承,岂可一味依循传统?……所以说,治理人民不能一成不变,为便利国家发展更不能拘泥古制。……圣人因此定义:对身体方便就叫‘服’,做事方便就叫‘教’,进退得宜就叫‘节’,衣服制度是用以方便人民大众的,不能以之评判国君贤或不肖。……所以,依循传统的国家无法博得国际声望,拘泥古制的国君无法治理现世。阁下还是不要再反对了吧!”
活学活用
赵武灵王为了抵抗强秦,决定推动“胡眼骑射”,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战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