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21444600000012

第12章 说话的艺术(1)

西瓜偎小边

原文

张丐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

——战国策·齐策

译文

张丐为齐威王游说鲁景公。景公问:“齐王怕了吗?”张丐说:“这我不知道,我此行是来向君王行吊的。”景公:“吊什么?”张丐:“国君的算盘打错了。国君不和胜利一方结盟,却和败方结盟,是何道理?”(意谓与败方结盟将致亡国。)景公:“先生认为齐、楚哪一方会获胜?”张丐说:“这件事连鬼也不知道。”

活学活用

既然说“连鬼也不知道”,又凭什么说鲁景公“与败方结盟”?

实情是,楚国动员伐齐国,而鲁国派使节向楚王示好,齐威王为此烦恼。张丐向威王表示,他可以教鲁国采取中立。

张丐的立论是,齐、楚都是强国,而且比鲁国大很多,根本不在乎有没有鲁国的帮助,所以鲁国的最佳策略,是先维持中立以保全实力,然后在两个大国分出胜负且都损兵折将之后,联合战败一方(!),那时候才能收到最大效益。

所以,张丐的逻辑是曲线式的,要和战败一方结盟,结盟后就会成为胜方。重点则在于,鲁国的实力太弱,如果及早表态,只会成为大国的马前卒,必须等到两个大国的力量都削弱之后,才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同时,鲁国位居齐楚之间,若依附大国,难保不会重演“唇亡齿寒”成语典故的前车之鉴,只有在战后联合战败国,才是长保国土完整的上策。这是“西瓜偎大边”的逆思考,凡人都以为西瓜偎大边可以沾较多利益,但国君不能如此思考。

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诸葛亮为刘备订下的策略,就是联合孙权对付曹操,而且让东吴打主力,刘备则跟在后头“割稻仔尾”,成功地拿到荆州这块根据地,之后才有力量取得四川,成鼎足三分之势,这也是“西瓜偎小边”之策。

《韩非子》中有一则故事,齐王问画工:“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最难。”问:“画什么最易?”答:“画鬼最易。因为人都看过犬马,画不好很容易被看出来;但人都没看过鬼,因此可以随便画。”

智慧金言

我们说人家乱讲一通是“鬼话连篇”,而张丐说“鬼也不知道”是最佳托辞,将鲁景公的实质问题“哪一方会赢”轻松推卸后,就开始铺陈自己的论述,这是辩论技巧之一。

将心比心的说服之策

原文

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天,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战国策·赵策

译文

(赵国使者谅毅对秦昭王说)赵豹和平原君都是我们国君一母亲生的弟弟,好比大王有叶阳君和泾阳君。我听说过:“如果有弄翻鸟巢、毁坏鸟卵的情事,凤凰就不会飞来;如果有剖开兽胎、烤食幼兽(乳猪、小羊等)的情事,麒麟就不会来。”(意谓伤害幼小是不吉祥的。)如今我若将大王的命令回报,我们国君不敢不遵行,岂不会伤了叶阳君和泾阳君的心吗?

活学活用

秦国攻下魏国的宁邑,诸侯都派使节前往祝贺,只有赵王派去的使节往返三次都不获接见,赵孝成王为此忧心(秦昭王摆明是给脸色看)。有人推荐谅毅,谅毅去到秦国,秦王派人对他说:“赵国如果一概照寡人之意去办,我就接受国书和贡礼,否则的话,就请回吧!”

谅毅表示“唯命是听”,秦昭王乃接见他,见面第一个要求就是:“赵豹和平原君屡次戏弄寡人(事实是,二人为赵国干城,屡次抵御秦国侵略,尤其平原君的国际关系极好),若赵王能杀此二人,一切好淡,否则我将率领诸侯联军兵临邯郸城下。”

谅毅以前述说法要秦昭王“将心比心”,并且冠上杀雏不祥的大帽子,秦昭王只好说:“好吧!那就不许他二人参与政事!”谅毅只能答应,回国复命,但赵国总算度过一次危机。

凉毅引用的是孔子的话,分别见诸《史记·孔子世家》和《大戴礼·易本命》,原句是:“刳胎焚天,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含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其寓意是“天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也就是古早的生态保育观念。

智慧金言

不提“覆巢毁卵,刳胎焚天”,单用“凤凰不翔,麒麟不至”,则是指多行不义或施政暴虐之后,各种好事情都不再降临——来的都是天灾人祸。

讲话是一门艺术

原文

秦攻赵于氏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卷二十·赵策三

译文

秦军在长平进攻赵军,大败赵军,率兵返回秦国。然后派人到赵国去,要求赵国割让六个城邑,才与赵国讲和。赵国还没有决定,楼缓刚从秦国回来,赵王与楼缓商量,说:“割城给秦会怎样?不割城给秦会怎样?”楼缓推辞说:“这可不是处在我作为臣子所能了解的。”赵王说:“即使是这样,也请您谈谈您的想法吧。”楼缓说:“大王听说过鲁大夫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得病死了,有两个妇人在房中为他自杀,他母亲听说后,不肯哭。管家说:“哪有自己的儿子死了不哭的呢?”他母亲说:‘孔子是贤人,被逐出鲁国,可是公甫文伯不跟随孔子去。现在他死了,有两个妇人在房中为他自杀。像这样,他是对待长者情薄,却对待妇人情重。’这话出自于母亲之口,她就是一位贤良的母亲;要是出自妇人之口,就不免被人称为忌妒的女人。由此看来,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我现在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割’,不是我的真正打算;如果说‘割’,又怕您认为我在替秦国讲话,所以,我不敢回答。如果要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割城给秦国。”赵王说:“好吧!”

活学活用

讲话,是一门艺术,包含无尽的智慧,要考虑到诸多方面,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情况下,由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言语伤人,胜于刀伤,因为刀伤易痊,舌伤难愈。所以领导者讲话一定要慎重,不要因为言语不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有实无名,有名无实

原文

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战国策·齐策

译文

有实无名的人是商人,他们不受下田耕作之苦,却拥有满仓谷粮,这就叫做“有实而无名”。无实有名的人是农夫,严冬才过就得下田耕作,夏天则曝晒在骄阳下锄草,却家无存粮,这就叫做“无实而有名”。既无实又无名的是大王陛下啊!已经贵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无孝名;拥有千里国土供养自己,却无孝行。

活学活用

秦始皇的母亲与嫪毒发生奸情,秦始皇车裂缪嫪,废黜太后。

秦国的处士顿弱见秦始皇,劈头就是前述那番议论,秦始皇当然大怒。而顿弱急忙申述:“大王的威风不能加于东方六国,却先加之于母后,臣深为大王感到委屈。”

秦始皇是个有野心的君主,闻言即知顿弱不是要来羞辱他,而是有“统一大计”要来献策,就让他说下去。结果,秦始皇采纳了顿弱的建议,拨给他万金去游说诸侯,并且让赵国杀了名将李牧。除了楚国之外,另外五国都归顺秦国,也就是再度拉起“连横”阵线,孤立强敌楚国。

顿弱走的是一步险棋,但是他成功地刺激了秦始皇,愿意倾听他的献策。然而,这一招万一不生效,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话说曹操有意招安荆州刘表,得物色一个人去当说客,贾诩推荐孔融,孔融推荐祢衡。曹操召来祢衡,试探他的才能,祢衡却将曹操手下谋臣战将批评得一文不值:“荀或只能吊丧问疾、荀攸只能守墓、程昱只能看管门户……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之后又演出“击鼓骂曹”。

曹操大怒,但不想背负诛杀知识分子的骂名,就派祢衡去游说刘表。祢衡见了刘表,又是口中颂德,其实讥讽,刘表就假手黄祖杀了祢衡——这是三十六计当中的“借刀杀人”。而祢衡只达到了激怒的目的,却完全没有机会发挥才能。

智慧金言

顿弱的“有实无名,有名无实”虽为比喻,但是对农业社会中,农夫终年辛苦却家无余粮,商人则成为中间剥削阶级的情况,的确做了真切的描述。

强调忠贞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