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惰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曰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卷十三·齐策六
译文
田单将要进攻狄城,去拜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进攻狄城,是不会攻下的。”田单说:“我曾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带领残兵败将,打败了万乘之骑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为什么进攻狄城就攻不下呢?”说完,他登车没有告辞就走了。随后,他带兵进攻狄城,一连三月,却没有攻下。
齐国的小孩唱着童谣:“高高的官帽像簸箕,长长的宝剑托腮齐,攻打狄城不能下,梧丘筑城空伤悲。”田单听了很担忧,便去问鲁仲连:“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城,清您告诉我你的道理吧!”鲁仲连说:“将军从前在即墨时,坐下去就编织革袋,站起来就挥动铁锹,号召士卒说:‘让我们战死吧!国家灭亡了!我们无处可去,只有战死沙场!’在那时,将军有战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意,听了您的号召,莫不挥泪振臂求战。这就是当初您打败燕国的原因。现在,将军您东边有封地夜邑的租税,西边可以在淄水之上尽情地享乐,黄金的腰带系在腰间,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您有贪生的欢乐,而无战死的决心。这就是您攻不下狄城的原因。”田单说:“我有战死之心,先生您就看着吧!”
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站在能被敌人的箭和石头击中的地方,擂鼓进军,狄城终于被攻下了。
活学活用
长期安逸的生活,就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和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古语云:“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因此,人要时时警醒,居安思危,保持斗志,积极地生活。
智慧金言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活太过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不光鲁迅,孟子早在几千年前也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隐忍待时
原文
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谨司时。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昔者,文王之拘于羑里,而武王羁于玉门,卒断纣之头而县于太白者,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与文信侯相伉以权,而责文信侯少礼,臣窃为君不取也。
——战国策·赵策
译文
真正会做生意的商人不跟人家争一时之利,而是细心地观察,把握时机。物价跌时买进,即使比时价贵一点仍然便宜;物价涨时卖出,即使便宜一点仍然卖得好价钱。古时候,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羑里(河南),周武王被羁押在玉门(甘肃),而最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脑袋砍下来,悬挂在太白旗上(历两代而报仇,不逆势而行)。如今阁下没有条件和吕不韦的权势相抗衡,却责怪他礼数不周,我私下认为阁下的做法不对。
活学活用
赵国的建信君向门客希寫抱怨吕不韦,因为吕不韦推荐人到赵国做官,建信君让那个人当宰相,授五大夫爵位,可是吕不韦并没有相对的回敬。
希寫以好商人不争一时蝇头小利为喻,以周武王父子忍一时受辱为例,奉劝建信君不要为小事情发牢骚,要隐忍以待时机。事实上,不能相抗衡的并非建信君对文信侯,而是赵国对秦国。希窟不好意思说的是:“阁下在赵国当权,有本事就让赵国强起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力图复兴,但是他不是只有勤俭建国,而是采纳计然(范蠡的老师)的富国之策。计然最有名的理论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物价涨到不能再涨就一定会跌下来,跌到极点也一定会涨上去。所以,物价高的时候,不但不可以惜售,而且要视之如粪土,卖出唯恐不及;反之,物价低的时候要视如珠玉般抢进。
希寫的意思就是计然贵卖贱买理论的引申,所以懂得做生意的人,是掌握时机,而非每天斤斤计较。
智慧金言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每天拨算盘斤斤计较是为了赚钱,看准时机大捞一票也是为了赚钱。然而,物价波动才得以贱买贵卖,若是在物价平稳的季节,不争买卖价格,那就准备亏损吧!看不准时机,却仍大言不惭“良商不与人争价”,那就是好高骛远。同理,“良商不与人争价”也不能作为懦弱的借口。
该退则退可自保
原文
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而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
——战国策·赵策
译文
张孟谈回奏(赵襄子):“主君说的是成功之后的完美结局,我说的是维持国家安定的道理。我熟读古时候的史实,知道天下事能有完美结局,必遵循一定的法则,而君臣分权却仍能完美,则从未发生过。记取过去的经验,可以作为未来的指导。主君若不接受我的请求,那是我未尽(劝谏之)责任。”他的神情悲戚而辞意甚坚,赵襄子只好答应他辞职。
活学活用
张孟谈为赵襄子立下大功(故事见“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以后,对自己的功劳太大感到不安,就向赵襄子请辞。赵襄子当然不答应,对他说“功大者身(地位)尊”是应该的,只要忠诚为国就不必太多心。但张孟谈仍然坚持退隐,而且不要封邑,亲自在乡下耕田为生。
过了三年,韩、魏、齐、楚联合起来对付赵国,赵襄子遇到危机,赶快去请教张孟谈。这一次,张孟谈让赵襄子背着剑为张孟谈驾车,将他“迎”回京城,并且下令朝中大夫一律听命于张孟谈。
张孟谈复出执政,他的威名使得诸侯暂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他把妻子送去楚国、长子送去韩国、次子送去魏国、幼子送去齐国当人质,这一招使得四国相互怀疑,原先的联盟也因此瓦解。
功高震主是人臣最大的危机所在,尤其是当臣子辅佐的是一位猜忌心很重的君王时,随时都会有不测之威降临。
历史上有太多诛杀功臣的皇帝,当然就有更多至死不悟的冤死功臣,但也有很多像张孟谈这种懂得自保的机警角色。可以举几个例子,勾践杀文种,但范蠡就懂得带着西施远走从商;刘邦杀韩信,但张良就懂得修道求仙不食人间烟火,朱元璋杀得最多,徐达、蓝玉、李善长、胡惟庸,甚至沈万三,但刘伯温就懂得辞官还乡,每天只喝酒下棋,不问世事。
智慧金言
只有明白“伴君如伴虎”,并且晓得“狡兔死,走狗烹”,才能弃荣华富贵而长保身家性命,也才当得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功成身退
原文
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战国策·秦策
译文
以上这三位(文种、商鞅、吴起),堪称义行的极致、忠臣的典范。所以说,君子常能牺牲性命以成全名节,只要是大义所在,即使失去生命也无所遗憾、懊悔,为什么不能效法呢?
活学活用
游说之士蔡泽进入秦国,四处放话:“我一旦见到秦王,必定取代宰相范雎的地位。”范雎派人找来蔡泽,蔡泽鼓动如簧之舌,劝范雎功成身退把宰相位子让给他坐。
在两人言辞交锋当中,蔡泽问范雎:“从前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可有好下场?”
商鞅变法让秦国富国强兵,吴起为楚悼王开疆拓土,文种辅佐勾践复困,三人都为国家立下不世功勋,但其下场都很惨——商鞅车裂、吴起乱箭身亡、文种被勾践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