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水浒传》学生活
21445400000012

第12章 成己:方圆有度,修己成事(3)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绝对好的东西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大家都厌恶老鼠,人人喊打。但是,老鼠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一年内,一对老鼠和它们的儿女们就能造出一千多只后代。利用老鼠的这一生殖特性,又因为老鼠也是哺乳动物,所以老鼠是生物学、医学研究中最好的实验物。美国刑警人员利用老鼠小巧灵活,上蹿下跳、嗅觉敏感等特点,把它们训练成警鼠。它们凭其灵敏的嗅觉,钻入警犬难以跻身的缝隙与角落,准确及时地报警,使贩毒者难逃法网。美国情报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训练老鼠侦察地雷。用老鼠排雷,比工兵使用电磁排雷要安全,而且快速简便。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曾利用数万只排雷鼠进行排雷活动。在现代战争中,老鼠的优势明显,人们无法接近的目标,利用老鼠却能偷袭。你看,别把事情看绝了。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遭遇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的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你看,还是别把事情看绝了。

【智慧金言】

如果你把事情看绝了,你将失去很多机遇,包括人生、事业、发展等诸方面的机遇。

如果你把事情看绝了,那么在突发事件到来时,你将因没有任何准备而束手无策,措手不及,本来可以有转机的,却成了绝路。

如果你把事情看绝了,那么在你眼里永远没有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你将失去许多身边的朋友和有用人才。

如果你把事情看绝了,那么在你眼里到处是“不可能”,你将得不到进步。因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

忍,既有限度,又有原则

英国大文豪毛姆说:“富贵者能忍保家,贫贱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

常言道:“忍”是心上一把刀,遇事不忍心烦恼;若能忍得心头气,海阔天空看明朝。能忍方能消灾避祸,能忍方能心平气和,能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能忍方能转危为安,能忍方能逢凶化吉。

“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忍,在人品上是一种涵养、一种宽容、一种大度;在处世立业上是一种人生策略。但是,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忍,也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忍时应做到既有限度,又有原则。

“忍”字的本身探问:当刀刃对准了心口,应该怎么办?是忍还是不忍?笼统而论,“当忍则忍,当不忍则不忍”。孔子说过“小不忍而乱大谋”,这是为不乱大谋当忍;孔子又说过“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忍了。孔子这两句话正是辩证法。忍还是不忍,这话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

林冲在上梁山前后做了许多忍让,有些忍得对,有些忍得不对。

刚刚出场时的林冲有自己的事业: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虽非达官显贵,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有幸福家庭,妻子美丽而贤惠。也因为如此,林冲在为人处事上安分守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林冲的第一次“忍”出现在岳庙烧香还愿。林冲娘子去岳庙还愿,林冲在外等待,遇见在相国寺看菜园的鲁智深,二人互相赏识,相见恨晚。突然林家的使女锦儿来报:“在五岳楼撞见个诈奸之人,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急忙赶奔到岳庙,见一人调戏娘子,林冲把那人肩胛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待下拳打时,认得是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把林冲的心理活动显出来了。他必须考虑拳头落下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高俅是顶头上司,是惹不起的。于是林冲硬生生把拳收了回来。

《水浒传》中写道:“原来高衙内不认得她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这说明高衙内对林冲原本有惧怕心理,林冲这么一软,高衙内就继续打林冲娘子的主意,铁了心要得到林娘子不可。高俅为了干儿子便设计陷害林冲,把林冲刺配沧州。林冲对高衙内这一“忍”,暴露出他性格上的软弱与妥协。

林冲这个“忍”不应当。面对无德之行,在哪个朝代都不当忍。林冲即便不用拳头打那高衙内,喝骂他一顿总不过分吧,高衙内今后可能会“有贼心而没有贼胆”。林冲这一忍,非但没忍出平安无事,反而家破人亡。此事若放在鲁智深、武松头上,绝对不忍。潘金莲挑逗武松时,武松就不忍,丝毫不给潘金莲面子,痛骂了潘金莲,潘金莲只得收敛。

林冲的第二次“忍”是在野猪林。高俅暗中指使押送林冲去沧州的差人在路上结果林冲的性命。在野猪林里,鲁智深救了林冲,要杀两个恶差人。林冲明知自己是冤枉的,可他还幻想着刑满释放能和家人团聚的一天,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念头再一次占了上风,他决定再忍一次。他劝鲁智深不要杀恶差人,以免“罪上加罪”。林冲对恶差人的“忍”,与武松在飞云浦对恶差人的“不忍”,形成鲜明的反差。林冲不懂狼是改变不了吃羊的本性的,果真,狼一次吃不了羊,又有了第二次。

林冲的第三次“忍”是被发配沧州以后,牢中犯人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对待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若不得人情时,就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听了众人话后,用银子贿赂管营、差拨,免去了一百杀威棒,林冲忍让了污吏的贪赃枉法行为,这不能说林冲没有英雄的骨气,因为这一百杀威棒受得太不值,这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而是无谓的牺牲。没有人为此笑话林冲没有英雄的骨气。

古人言:“举大事者,不计小怨。”纵览古今,大凡志向高远,成就大业之士,都善“忍小”。韩信能忍小,忍受了胯下之辱,恰恰显示了英雄本色。后人谈及此事,无不赞扬韩信乃伟丈夫。倘若不忍小,韩信哪里还有后来的拜将封侯,建功立业?杨志不肯忍小,杀了泼皮牛二,结果吃了官司。

林肯总统为“忍”字做了幽默的注脚:

“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

沧州府上的管营、差拨不就是两条“狗”吗?给它让路又何妨?

林冲的第四次“忍”是在初上梁山时,受了王伦那么多窝囊气,林冲忍让了,坐了第四把交椅,排在没什么本事的王伦、杜迁、宋万之后。一个武艺绝伦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林冲忍了,当忍。林冲的逆来顺受是“权且低头”。林冲身患大难,已走投无路,不得不低头。不低头难道去断头吗?

有人认为低头有损人的尊严。低头与尊严是两回事,你说胯下受辱的韩信没有尊严,还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没有尊严,他们的低头反而显现出更高贵的尊严。整天梗着脖子,被撞得头破血流那不叫尊严,那叫“死心眼儿”。人生要历经千门万坎,有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断地碰壁。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撞得头破血流。

策略上的低头叫“权且低头”,林冲对王伦低下的仅仅是一个头,腰杆还是挺直着的,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德准则和人格尊严。之所以低头,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来日方长,为了笑到最后。

林冲也有两次该不忍时而不忍。第一次是他在草料场里,安心服刑,仍然对未来的生活心存幻想。直到高俅派人来谋害他,矛盾终于激化,他才彻底清醒,忍无可忍,在山神庙外手刃了仇人,雪夜上了梁山。第二次是在梁山泊上火并王伦,怒斥王伦的关门主义:“这梁山泊便是你的?”这时,好汉林冲的人格、尊严完全显现出来。

【智慧金言】

忍辱对否?不可一概而论。如果忍辱去当狗作奴,为了一口残羹剩饭而活着,可耻!如果忍一人之辱为全民之福,忍一时之辱为大局之成,小忍而不乱大谋,可赞!

不忍对否?也不可一概而论,如果面对民族歧视,面对危害国家、民族、人民、集体利益的言行,是绝对不能忍的。

不公平感令人心理失衡

宋江上梁山以后,又下山接了老父宋太公。晁盖设宴庆贺宋江父子团聚。公孙胜心里一动,也要求还乡去看望老母,以免老母挂念悬望。于是,众好汉一齐下山到金沙滩,送别公孙先生。

众头领刚要上山,只见黑旋风李逵放声大哭起来。宋江连忙问道:“兄弟,你为何烦恼?”李逵哭道:“生气!今天这个去接爹,明天那个去探娘,偏我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晁盖便问道:“你如今想怎么呢?”李逵说:“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我哥哥在别人家做长工,怎么能养得我娘快乐?我要去接老娘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

晁盖道:“兄弟说的是。我差几个人与你同去,接了上山来,也是十分好事。”宋江怕李逵路上出事,便道:“使不得。李家兄弟生性不好,回乡去必然有失。如果让几个人与他一起去也不好。况且他性如烈火,在路上必有冲撞。他又在江州杀了许多人,哪个不认得他是黑旋风?倘若有疏失,路程遥远,山寨如何得知?不如你且等过几时,打听得平静了去接也不迟。”

李逵听罢又不愿意,焦躁地叫道:“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爹,便要接上山来快活;我的娘,就由她在村里受苦,这不是气破了我的肚子!”话说到这个份上,宋江只得同意李逵回乡接母。

李逵追求的是一个公平,大家都是弟兄,理应各方面待遇一样,倘若不公平,他心理上就不平衡,就不高兴。宋江在山寨上也是实行平等原则,没偏没向,大家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分尊卑贵贱,情同手足。宋江不让李逵立即回乡接母,不是不平等待人,而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怕李逵出事。

人们常把“三公”放在一起说,即公开、公正、公平。公开容易理解,就是把事情摆在桌面上,透明、不掩掩盖盖,置于大家的监督之下。公正,即依法办事,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像包公办案那样。那么,何为公平呢?有人认为公平就是平均,非也!

公平与平均不能画等号。我们讲究公平,可不是像托儿所那样,排排坐,分果果,一人一个。梁山寨中遵循的平等原则,在他们眼里认为极其合理,但是按现代管理学理论、行为科学的观点看来,平均并非公平。

开发部的张工发明了一种新产品,在大家的配合下,新产品上市了,市场反应很好。公司给开发部发了一笔奖金,部门经理考虑到张工在新产品开发中的特殊贡献,给张发了2000元奖金,给其他人每人发了1000元。经理认为这样挺公平,没有搞“平均主义”,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大家倒是没什么意见,谁知张工却感到心理上很不平衡,嘴上没说什么,工作劲头可不大如往前了。他觉得他为了新产品开发,从调研、设计、画图、试验、试制,到批量生产,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废寝忘食,而其他人投入的精力少得多,他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奖金才比别人多1000元。

经理认为奖金发放公平,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张工认为不公平,没有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公平不公平应当有一个客观标准,总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就是要解决公平的标准问题。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所得到报酬的多少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有他所付出的劳动与其所获报酬的比值,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人相比较,主观上感到是否公平,这才会真正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比较公式为:

个人的报酬/个人的贡献=他人的报酬/他人的贡献

公式表明,当人们感到自己所得报酬与投入之比值,与他人的这种比值相等,或差不多时,就认为公平,就能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相反,当他发现,自己所得报酬与投入之比小于他人的这种比值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并且会产生挫折心理,义愤心理,甚至破坏心理、仇恨心理。

何为不公平?例如,谁都知道“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绝对不公平的。那么,搞原子弹的等同于卖茶叶蛋的就公平了吗?同样是不公平的。二者对社会的贡献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待遇一样呢?这不合理。再进一步说,搞原子弹的比卖茶叶蛋的收入高公平不公平呢?也未必公平,还要看收入高多少了。这就是“公平原理”所指出的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动机因故障停转,公司所有工程师花了4个月都没有查出事故原因。后来,公司请了德国科学家斯特曼斯前来帮助解决。斯特曼斯在电动机旁搭个帐篷听电动机发出的声音,两天后登上梯子上下测量一番。便在电动机上某处画了一条线,对公司经理说:“打开电动机,把做记号处的线圈去掉17圈,电动机即可正常运转。”人们照此办理,果然修好了电动机。斯特曼斯提出要1万美元酬金,有人生气地说:“划一根线要1万美元,这是勒索。”斯特曼斯淡淡一笑,提笔在付款单上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公平原理。斯特曼斯为了发现故障之所在,两天两夜呆在电机旁,这自然也是劳动,也很辛苦,也应当付酬,但即便按两天再加两个夜班付酬,或再加点奖金,也不能称为公平。斯特曼斯知道在哪里画线的价格,并不是举手之劳,而是长期学习、钻研、实践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做金钱、时间、精力、体力的付出。他收取1万美元酬金,其中就有对过去学习、钻研、实践所付劳动的补偿,如果说过去的是投入,那么现在的1万美元就是收获,斯特曼斯画一条线,其贡献超过公司所有工程师4个月的劳动,拿1万美元是公平的。

留住人才,就不能让他们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在《杂说》一文中曾以千里马为喻,阐明这个道理。千里马跑得快,贡献大,就需要精心喂养,使之吃饱、吃好,力气充足,才能日行千里。万不可把千里马和平常马一样看待,一样喂养,吃“大锅饭”。当一个人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分配不公平会带来不少消极因素。

【智慧金言】

吃大锅饭,一人一勺,绝对不是公平;简单地分个一、二、三等,也不一定是公平。虽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呢,但总不能差得太多吧。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高唐州知府高廉以法术胜了梁山泊,吴用认为除非让人去蓟州寻请公孙胜来,别无他法破高廉。戴宗会神行,寻请公孙胜的任务当然非他莫属,但是他希望有一同伴随行。李逵自告奋勇。戴宗说:“你若要跟我去,须要一路吃素,都听我的言语。”李逵道:“这个有甚难处,我都依你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