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水浒传》学生活
21445400000004

第4章 运权:能做表率,当仁不让(4)

此时,张良隐藏在下邳,读兵书、交朋友,苦苦等待时机。张良及其朋友们本身的文化素质较高,军事斗争经验丰富,好多都是出身将门,有的本身就是出身政治世家。

刘邦所缺的正是张良这样的人才。说起张良的发迹,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张良在下邳居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去体察世情,看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天,张良无事可做,信步走到一座小桥上观风景。没有注意到有一满头白发、身穿粗布衣服的老者慢慢走上桥来,当他经过张良身边时,有意无意之间把鞋掉在桥下。然后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很纳闷,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我说话,这样做太没有道理了。继而转念一想:他反正这么大年纪了,尊老敬老是读书人的美德,就劳动自己一回吧。

张良很快把鞋取了回来,递给老者,老者不接,却坐了下来把脚抬起来,对张良说:“给我穿上!”

鞋都已经捡了,再给你穿上又有什么关系,张良这么想着,就恭恭敬敬蹲下身子,把鞋给老者穿上。老者看张良这么谦恭,很满意,穿上鞋以后,对张良笑了一下,一个字都没说,起身走了。

由于老者的行为太反常了,张良开始觉得老者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但又不能确定,就远远地在老者身后随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老者转回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老人家有心栽培你,五天以后,天明的时候,你来这里等我。”

张良拜师过了五天,天刚刚亮,张良依照约定出现在桥头上,没想到,老者已经在那时等他了。老者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与长辈相约,你却来这么晚,太没礼貌了!五天后你再来吧。”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就急忙出门,赶到桥头,老者却比上一次到的时间还早,一见张良,他就生气地质问:“你又来晚了,回去吧,再过五天再来!”张良暗自惭愧,什么话也说不出,唯唯诺诺地答应了。又过了五天,张良根本不敢入睡,在深更半夜就来到桥头等候老者。过了好大一会儿,老者姗姗而来,看见张良已到,就高兴地说:“跟老者约会,这样子就对了。”老者说完之后,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要努力学习这本书,如果能够掌握他,你会成为王者之师,十年必有大成,可以佐王兴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看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罢,转身而去。张良知道碰到了神仙,赶快跪下向老者行大礼,但转眼之间,老者就已经不见了。

天亮后,张良仔细翻看这本书,发现竟然是《太公兵法》,这是周公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时的兵书,他觉得这是上天在点化他,赶快跪下,拜谢苍天。从此后,他就日夜研读,不敢丝毫懈怠,直到烂熟于心,能够熟练地运用才休。

后来,张良在十三年后,随着刘邦视察济北,便到了谷城山下去看,果然,在那时有一块黄石,他就把它取回了家,祭祀下来。

巧合是一种机缘,同时巧合也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刘邦与张良相会于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这对双方是个双赢的结合,从刘邦来说,他东奔西走,苦苦支撑,缺少的正是像张良这样的精通谋略的知识分子的辅佐;从张良来说,他也正在寻找有远大政治抱负,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领袖。更令人惊奇的是,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向刘邦讲解,刘邦总是能够心领神会,而张良对其他人讲太公兵法的时候,他们多半不能理解。张良认为这可能是天意,而且刘邦讲义气,有一班忠心耿耿的朋友在维护他,肯定待人不薄,为人坦诚。因此,他下定决心追随在刘邦的左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对反秦事业及与项羽后来的争霸过程,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刘邦得到张良后如虎添翼,使得他能在众多的起义将领中脱颖而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转危为安。

刘邦得到张良,看起来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刘邦的思想与那些热衷于恢复六国的旧六国贵族们不同,他从起事,到攻伐秦军,到败走丰邑,全部是率性而为,一切都是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虽然有些盲目,却少了几分奸诈。

张良虽然也是旧六国贵族,但是,他的思想中少了许多愚忠,当他听说景驹立国之后,就想来投靠他,因为景驹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在半路上遇到刘邦之后,却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刘邦的言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感到投靠刘邦更有发展前途。“良禽择木而栖”,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追求的不是独立,而是扶佐明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虽然不能上阵厮杀,但是却能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封王封侯、封妻荫子,并为此而满足。张良也不能例外。

【智慧金言】

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刘邦身上肯定会有许多让文人们心仪的闪光之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他也不可能成就大事。

讲究公平竞争

话说宋江打了东平府,收军回到安山镇,正待要回山寨,只见白胜前来报说:“卢俊义去打东昌府,连输了两阵。城中有个猛将,姓张名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骑出身,善会飞石打人,百发百中,人呼为没羽箭。手下两员副将:一个唤做花项虎龚旺,浑身上刺着虎斑,脖项上吞着虎头,马上会使飞枪;一个唤做中箭虎丁得孙,面颊连项都有疤痕,马上会使飞叉。卢员外提兵临境,一连十日,不出厮杀。前日张清出城交锋,郝思文出马迎敌,战无数合,张清便走,郝思文赶去,被他额角上打中一石子,跌下马来。却得燕青一弩箭,射中张清战马,因此救得郝思文性命。输了一阵。次日,混世魔王樊瑞引项充、李衮,舞牌去迎,不期被丁得孙从肋窝里飞出标叉,正中项充。因此又输一阵。二人见在船中养病。军师特令小弟来请哥哥早去救应。”宋江见说,叹道:“卢俊义直如此无缘!特地教吴学究、公孙胜都去帮他,只想要他见阵成功,山寨中也好眉目,谁想又逢敌手。既然如此,我等众兄弟引兵都去救应。”当时传令,便起三军。诸将上马,跟随宋江直到东昌境界。卢俊义等接著,具说前事,权且下寨。

当卢俊义杀了史文恭后,宋江按晁天王的遗嘱“谁杀了史文恭为我报了仇,梁山好汉的第一把交椅就归谁”,让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卢宋二人相互推让之际,定下二人分头带兵到东平府、东昌府借粮,谁先成功,谁坐第一把交椅。

今天看来,宋卢二人似乎一味的讲究朋友哥们的忠义仁礼,不足为后人所效法。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人才的公平竞争原则也包含在其中。现实生活中,人才并非独一无二,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认识人才、充分利用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把合适的人才选拔出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在古代的人才思想中,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是自己人不对而别人轻视,那么过在我而不在他;如果自己贤明而别人不知道,那么被轻视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别人比我贤能,那是我的德行还不够;如果德行相当他也在我前面,那是我的德行稍次于他;两人的贤能未见高低时,以能谦让的为明;贤能未曾分别时,用力去争胜的为下。因此蔺相如以引车回避胜过了廉颇,寇恂以不与贾复争斗超过了贾复,博大的胸襟和良好的气度,就是君子所谓的“道”。

谈到水浒中宋江用人之道,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用人才胸襟广阔,人尽其用;第二是对人才软硬兼施,赏罚分明。

我们先说说第一点,胸襟气度宏阔高远的人,一定会有惊人成就。胸怀天下,心存济物的人,也一定能取得骄人的业绩。概因为一个人能容纳多大,他的成就也就有多大。

拥有宏博奇伟胸襟的人,必定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并由此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他既不会接受失败,也不会承认失败,反而会激出潜在于体内的巨大勇气和超人毅力,推动、鼓励着自己去克服阻力战胜困难。

具备了如此品性的人,也就具备了对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因而也就有了成功的潜能。成功也就是他奋斗航程上看得见桅杆的船,有了坚定、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人生的动力。

陈胜最初在当佃农时,帮人家耕田耘地。但他与同事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同是在埋头耕地,他仍然眼望着蓝天,他有不同于一般农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早年时期,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体是什么,也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去造秦二世的反,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一般佃农那样过一辈子,也相信自己不会那样过一生。因为这样的愿望,他在田垄上休息时,对同事们说了一句心里话:“如果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惹来一片嘲笑时,他长叹了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他有远大的抱负,因此最终没走一般佃农的路。他造了秦二世的反,尽管是走投无路时的无奈选择,但这个使命落在他身上,还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选择、识别人才时,为着公司和单位的未来,为着“如果每一个人都比我高大,这就会是一个巨人公司”的愿望,有必要在考察人才的学识、能力的前提下,再掂量掂量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坚定目标的人,其工作动力一定会高过其他人,也许目前他的才能学识有限,但在这个远大目标的驱使下,他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奉献,最终会超过现有人才的能力。由于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进步过程,在选用这类人才时自然须考虑单位的实际需要。

但陈胜最终是失败了,除了他个人本身不能超越和克服的困难外,他性格上的局限性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诱因。

他的坚定目标和远大理想是有的,但他的胸襟气度还是不够。当他的“苟富贵,无相忘”引得同伴的嘲笑时,他想到的是他们的庸庸碌碌、胸无大志,而忽略了生活中许多人的确如此。而要成大事,就必须团结广大的普通人,容忍他们的各种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毛泽东把这一点看得很透,做得也很精妙,很早就明确划分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界线。

与陈胜一起举事、帮了他很大忙的吴广后来被部下杀死时,陈胜不仅不为此惋惜,反而重赏了那个部下,足可以体现出陈胜无气度、不容人,而且是在事业未完成时。

陈称王后,当年与他一起耕田的同伴去找他,想沾点富贵。被门卫挡住了(有这样的门卫,陈胜的胸襟气度又嫌小),同伴们无奈,就守在路边,待陈车队经过时大呼其名,这才见到陈。

当部下对陈说他这批患难朋友旧事有损王威时,陈就立刻派人斩杀了其中一个,其余人也就离开,由此再没有人亲近陈。

胸襟气度是衡量一个人未来成就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人英雄主义在今天已越来越多地失去了阵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更多的合作精神,不能与他人和环境共处互惠的个性将会越来越少地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以前的艺术家,也许一个早晨醒来就发觉自己成了名,而在今天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众望所归的艺术圈中,找不到好的经纪人和媒体,仅靠个人的艺术天分孤军奋战,实在难有成名的机会。在一切为了利润的时代,即便像屈原式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大知大觉也只能孤家寡人自己听自己的歌,而难以震醒世人。

由于西学东渐的结果,人们从中国古代注重内心修养的传统中抬起头来,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关注起外在的生存状态来,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开放体系,再加上科学技术的繁荣,个人的利益已由于物资手段的革命而不可避免地与团体和大环境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宏阔的胸襟去接受众多的个性,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哪里还谈得上创造和发展,人才也先已失去意义了。

考察每一个有成就的人物,都会找到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宏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宏阔博大的胸襟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之间差不多是可以划等号的。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容忍,再寻找机会,借他人的力量来补充自己。在合力的状态中去谋求个人成功,这比孤军奋战要快得多。在行动的勇气和由此而生的智慧上,胸襟宏博的人比只求成功的人要包容更多,因此成就也就更大更持久。

有能力才足以成大事,这是无可厚非的。宋江、卢俊义推让座次的目的,都希望梁山泊众英雄,有一个有能之士来领导,为了力排众议,才使分道借粮定座次这一招。

我们说说第二点,用人才软硬兼施,赏罚分明。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更应善于节制自己的感情,很多时候,他们都面临着一触即发的局面,这种时候,如果不作一些软处理,而是以硬制硬,那就很容易点燃一把大火,后果将不堪设想。

明朝的孔镛在处理一伙强盗侵扰的事件中,所采取的软硬兼施的心术,很值得我们仿效的。

孔镛任田州太守,上任不久,附近的强盗突然聚众侵犯田州城。众人都建议闭门守城,孔镛却说:“闭门而守支持不了几天。当今之计,只有向他们宣扬朝廷的恩威,或许还可以让他们退兵。”

孔镛不听众人劝说,备马出城。围攻的强盗见一个当官的骑马出城,只带两个侍从,非常惊讶,有人上前拦住盘问,孔镛答道:

“我是新来的太守。你们快领我到寨子里去,我有话对你们的头领说。”

强盗们不知道他的用意,只好把他带到头领面前。众强盗拔刀亮剑,怒视孔镛。孔镛沉着镇定,缓缓下马,站立在他们中间,对众人说:

“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快拿椅子来给我坐下,你们来参见。”

强盗们取过一个坐榻放在当中,孔镛不慌不忙地坐下,招呼众人上前。贼首问他是谁。孔镛说:“我是孔太守。”

强盗们一听都赶忙下拜。孔镛这时便说:

“我本知道你们都是良民百姓,因饥寒所迫,聚集在一起企图逃避死亡。”

强盗们点头称是。

“但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要将你们斩尽杀绝。”

强盗们又纷纷骂起来,历数前任官员的劣迹。孔镛微微一笑,接着说:

“我这次奉朝廷之命,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是要把你们当亲人看待,并不忍心加害。如果你们能听我的话,我就赦免你们的罪过,你们送我回府,我拿粮食布匹周济你们,从今以后就不许再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了。若不听我的劝告,现在就可以把我杀了,日后便有朝廷命官军前来问罪,你们要因此而承担罪责。”

强盗们惊呆了。他们的头领说:“假如您能抚恤我们,只要您在这里做太守,我们一定不再侵犯骚扰。”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镛拍着胸脯说。

众人再次拜谢,连忙杀牛宰羊,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招待他。孔镛饱餐一顿后,在寨中过了一夜,第二天便带领大家进城取了布匹、粮食。

众强盗从此退走,自此田州一片太平。

孔镛不战而胜,这是他能抓住强盗们心理上的弱点,运用软硬兼施的心术,晓以大义,结果如他所料,众人心悦诚服,从而避免了一场血腥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