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29

第29章 释怨卷八(2)

对小的恩怨抓住不放,加倍报复,是典型的小人行为。他们无日不生活在仇恨之中,在打击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四面楚歌,陷入空前的孤立。考察小人的毁灭过程,正是从他们报复别人开始的,这不仅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小人嘴脸,也使他们的恶行积累,直至多行不义必自毙。小人的下场是一面镜子,它警醒世人不要以怨对怨,否则伤害的不仅是别人,更是自身。

活学活用

待人宽是福,利人实利己

宽以待人是自己的福气,对他人用利其实是对自己有利的基础。

在大风大雨来临时,飞禽会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的心中亦不可一天没有喜悦的神思。

这个世界有能耐的好人本来就不多,应该同心协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不能因为各自的思想方法不同,性格不同,甚至微不足道的小过错而互相诋毁,互相仇视,古人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照这样持续下去,其实谁都不好看。抬头不见低头见,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王安石

宋朝的王安石与司马光十分要好,两人在公元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似乎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同等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敬佩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一种典范。

做官好像就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两人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窄起来。本来互相尊重、志同道合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二人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而结怨,而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曾经互相倾慕的朋友,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雄赳赳地傲视对方。有一次,洛阳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的时候,他却执意不饮,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竟然也祖宗八代地痛骂起了司马光。一个聪明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还可怕。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呢,也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时光如流水,转眼青年不再,到了人之黄昏,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为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方可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王安石曾经对其侄儿说过,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大于过。仿佛上天又有安排,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堂是美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了,任何政治争斗、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智慧金言

人与人有不同,对于性格、见解、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和为重,若“疾风暴雨、迅雷闪电”则易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友谊破裂,反友为敌;而若和气面对彼此的不同,进而欣赏对方的优点,对方便也会对你加以赞美。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

讲和不起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解读

“和为贵”的思想,在谋略之中始终占据突出的位置,它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现实的,更是长远的。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时,如果抱定这一宗旨,不逞勇斗狠,不恃智用武,许多无谓的厮杀和损失就可避免,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更重要的是,无论谁暂时获胜,仇怨只能加深加剧,为日后埋下无穷的隐患,从这个角度看,最好的谋略并不是谋胜,而是谋和。

活学活用

勾心斗角只会两败俱伤

钱财能够使人获得益处,但也能够害人。人为什么不觉悟,以致于为争夺财物而失去了性命呢?权力可以使人得到宠爱,又能让人受到侮辱,人们为什么不多加思索,而成为世人所唾骂的对象呢?

勾心斗角,原作“钩心斗角”。钩心:指建筑物相互勾连曲折。斗角:檐角互相交错。原本是形容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人们诙谐地把“钩心”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在心机方面的较量;“斗角”则理解为人与人为争夺自己欲得的东西,而象牛打架那样斗争起来。这样,勾心斗角便用以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了。是一种为着利益和欲望及其它不健康的情绪、心结而引起的人为角逐。

人们在争什么?无非是三样东西:钱财、权势地位和一个好名声。明朝陈继儒说: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世人一醉千日不醒。为着这些东西,他们费尽心计、耍尽诡计甚至丧心病狂地置他人、国家和自己的良知于不顾,最后两败俱伤,物情两亡。

世界上最歹毒的,莫过于人心的暗算,有人不管自己该不该得,便用尽心机、使尽诡汁、丧尽天良地争夺起来,直争得头破血流,争得国破家亡。而这种争的结果,往往是正直的人吃亏,善良的人倒霉。勾心斗角对事业、对国家、对民族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太平盛世是因为一个安禄山而被毁掉的,但是这因安禄山的出现而覆了国的祸根,却是唐朝的宰相李林甫的勾心斗角所种下的。

李林甫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因此算得上是唐朝宗室,为了往上爬,他巴结上了玄宗所宠爱的武惠妃,惠妃的儿子寿王过生日的时候,他托了个太监告诉惠妃,说“愿护寿王为万岁计”,也就是说,他要拥护寿王当皇上。母凭子贵,皇上的女人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所以惠妃一听这话,感激得不得了,闲着没事就在玄宗面前说李林甫的好话,称颂他的“德政”,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升了官。后来,他又想方设法地在玄宗面前表现自己的德行,终于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当上了宰相。

可是,李林甫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口蜜腹剑”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因此说他十分的阴险。他当上了宰相的时候,在他上面还有张九龄和裴耀卿。为了把他们从他和皇帝之间给挤出去,他在皇上面前调拨离间,终于使玄宗把这两个人给罢了相。就连和他同是皇家宗室的李适之他都没放过,就因为李适之性格豪爽不懂得巴结,和他不是一路人,他想方设法地把他排挤了下去。为了不至于有人威胁到他的权位,他选了一个叫李希烈的只会唯唯诺诺的人和他一起来当这个宰相,可谓用心良苦。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避免有人告他,想方设法地阻塞言路,补阙杜进向皇帝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了下邦令,咸宁太守赵奉璋想要揭发他的二十余宗罪过,结果被他以妖言惑众的名义仗杀。他对大臣们说:“君等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这意思就是说你们没见着那仪仗队里的马吗,整天一声不吭就给它口吃的,敢出一声就废了它。这话谁听不出来呀,于是谁都不敢再往上说话了。这条路,算是被他堵住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大力支持废了太子瑛,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已经笼络住了武惠妃,寿王做皇帝,就会相信他,什么都听他的,谁也不敢惹他了。但可惜的是,玄宗没听他的话,虽然废了瑛,但是立了玙,也就是后来的肃宗。这一回他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促使杨国忠追究与诛杀与太子有关的人,还有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的人,屡兴大狱,企图动摇太子的地位。

唐朝自高宗、太宗以来,虽然也曾任用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身的人为边将,但是同时也委派文官中的重臣带着节度使的名号,管领一方边防,从中牵制所谓“蕃将”。这些节度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往往被召回朝廷作宰相,像开元年间的张嘉贞、张说、萧嵩等人都是这样。这样的节度使一般都是有军功、有能力才被召作相的。而李林甫是绝对不愿意让有能力的人被召回朝廷来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彻底杜绝这种出将入相的办法。

他对玄宗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玄宗觉得这办法不错,于是就采纳了。可是就是因为他的这个建议,导致玄宗先后任命了很多“蕃将”为节度使,这些蕃将,不识汉字,无由入相,因此就满足了李林甫的私心。但却偏偏出现了一个安禄山,安禄山的出现,却让大唐朝再也舒服不了了。

李林甫巩固了地位,本以为这回自己舒服了,但他没想到自己命不长,竟然死了。他死后,与他已经有了隔阂的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他和蕃将谋反,于是他的官爵被追削了,家产被籍没了,子婿也被流配了,自己死了还让人把官给撸了,还贻害了后辈。而因为他出于勾心斗角之心提的建议所被捎带出的那个安禄山,也因此而有了起家的根本,处心积虑地爬到了玄宗的身边,最后,起兵叛反,把一个大唐朝,生生地弄得衰落了下去。

面对“掌上千秋史,风云人物尽”的人生烟云,总是有人为了钱、权和名而拼得你死我活。于是古人呼唤:“安得一股清凉散,人人皆醒”?人生在世,如俗言所称“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放眼看去,“尧舜指让三杯酒,汤武争逐一局棋”,舞台上粉墨悲欢,戏罢又是一批新角色;棋尽人散,胜败又是烟雨事,不过如此。

回头想想,为着自己如许一点私情私欲,像李林甫那样,置他人和国家于不顾,最后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实在不如多些清心,多些爱心,多给人一些帮助,少给人一些厌恶,何乐而不美呢?

《庄子·则阳》讲了一个故事:从前,在蜗牛的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国;在蜗牛的右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国。两个国家经常为抢夺土地而进行战争。每次战争都要在战场上弃尸好几万,狠命追逐败敌,要十天半月才得返回。

智慧金言

蜗角上能有多大地盘,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这看起来很可笑,可是人们自己也往往干这种可笑的事。元代石子章在《竹坞听琴》第二折中就描绘了这一滑稽场面:“都为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蚁阵蜂衙,将一片打劫的心,则与人争论高下,直等待那揭局儿死时才罢。”唉,糊涂啊!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

译文

没有适当的名义做事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

解读

名义不当而招来的怨恨是许多人失败的诱因。名义尽管是虚幻的,有时却是最能掩人耳目的,它可以堵住众人之口,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合法。历史上“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这种“正名”而减少阻力的成功招法。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适当的名义取得,要以委屈自己,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为前提,这既是正名的需要,也是化解众怨的应有代价。有识之士权衡利弊,乐此不疫,而无识之辈不谙大体,只能归于他们的短视。

活学活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小处没有漏洞可寻,在暗处不行欺骗,在落难时不慌乱,这样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成就的人取得进步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少,天天面对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对待这些小事,就会发现其中的巨大价值。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只想做大事。然而多数人所做的工作仍是一些具体而琐碎并且很单调的事,也许这些过于平淡,显得太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它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谨小慎做,从小事入手。一个不愿从小事做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老子曾告诫人们: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想比别人优秀,只有在小事上下工夫。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会做小事的人,又怎能做出大事来呢。

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员工加藤信三便是一个范例。有一次,加藤为了赶去上班,刷牙时急急忙忙,没想到刷得牙龈出血。他为此大发牢骚,走在上班的路上仍是非常气愤。

到了公司,加藤把心思集中到工作上,硬把心头的怒气给平息下去了,他和几个要好的伙伴相约一同设法解决牙刷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

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如把牙刷毛改为柔软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热水把牙刷泡软;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太明显,后来他们进一步仔细检查牙刷毛,在放大镜底下,发现刷毛顶端并不是像肉眼看到的那样尖,而是四方形的。加藤想:“把它改成圆形的不就行了!”于是他们着手改进牙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