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37

第37章 修身卷十(3)

周公能够忍受召公的不满,娄师德能够包容举荐狄仁杰,文彦博不因唐介弹劾他造灯笼锦而记恨唐介,王旦不因为枢密院开除中书省倒用印者而仇恨寇准。像以上几位度量大,能容人,以大局为重的人,最终都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信赖,得到了好的结局。

唉,作为宰相,又怎能不培养自己的忍性和器量呢?

心胸狭窄之人对于芝麻绿豆的小事往往记性很好。

这是因为他斤斤计较。

虽然他不一定让别人吃自己的亏,但他一定不吃别人的亏。所以,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就很难把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抛到脑后,会时时掂量,寻找机会,加倍奉还给别人。

李善长

李善长是明朝宰相,他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下赫赫功劳,地位极尊,但他为人却较为苛刻,外表宽和,内实狭隘,性格执拗,爱记恨人。

开国之后,李善长曾任丞相,权势很大,其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污罪,当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从中说情阻挠,最后,刘基还是奏报了朱元璋,将李彬杀死。

自此,李善长便怀恨在心,阴设计谋,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弹劾刘基擅权。结果,刘基回家避祸。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对李善长有冒犯之处,他就罗织罪名割了杨的鼻子和李的胸乳,导致二人一死一伤。

后来,李善长又培植私人集团,导致朝纲混乱,引起忠臣直士的反对。最后,终因胡惟庸谋反一案受到株连,被迫自尽,全家70余人也尽行赐死。

李善长身居宰相之位,却无宰相的肚量。对于肚量狭小,爱记仇恨之人而言,有权势而无肚量,不仅不是幸事,反而会成为惹祸之源。

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呢?

智慧金言

修身者往往有极大的风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时有两难的抉择,只有抛开私利、舍生忘死的人,才能把修养提升到至高的高度。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译文

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

解读

人的品行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它含而不露,隐藏极深;人的品行又是重要的,它关及一个人的本质,不认清它就会埋下隐患。所以说识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表面,如果看不出他内在的东西,就会导致很大的误差,甚至会发生致命的错误。

活学活用

赵王知人委大任

蔺相如为战国时赵国有名的大臣,他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流传了二千多年。但他最初只不过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门客,毫不为世人所知,是经过缪贤的推荐,才被赵王委以出使秦国的大任。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天下至宝楚国的和氏璧,非常高兴。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惠文王送来一封信,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不知如何是好,急召大将军廉颇与各位大臣商议,商议来商议去,仍觉进退两难:若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得璧而不予城,徒然为其所骗;若是不给,又怕秦对赵发动进攻。有人说,不如派个使臣先回复秦王,可就是找不到能承当此任的合适人选。这时,宦者令缪贤说:“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问:“何以知之?”缪贤向赵王叙述了一段往事,他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赵王于是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回答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赵王说:“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说道:“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又问谁可出使,蔺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遂委蔺相如出使秦国的重任,让他携和氏璧西入秦。

蔺相如抵达秦国,秦王在章台召见,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物传给美人及左右近臣观赏,众人欢呼万岁,秦王非常得意,不再理蔺相如,也不提给赵国十五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无意给予城池,走上前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把璧拿给他,他拿过来立即退下,倚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以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一边说,一边看着石柱,作以璧击柱状。秦王见状,惟恐他把这无价之宝一把摔碎,连忙向蔺相如道歉,并召来官员,取出地图,指划着把哪十五座城池给予赵国。蔺相如思忖,这一定又是秦王的诡计,诈称给赵国城池,待拿到璧后,还是不给。因此对秦王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考虑,终不敢从蔺相如手中强取硬夺,遂答应斋戒五天,并令人把他安排在广成馆舍。蔺相如心知秦王虽然斋戒,还会负约不予城池,于是令随从装扮成百姓,带着和氏璧返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廷中设九宾的礼仪,派人请来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于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君臣满怀希望会得到和氏璧,一听蔺相如这番话,都气得目瞪口呆。秦王手下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死,秦王却冷静地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然后他便再次接见蔺相如,礼节完备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很有才智,没有使赵国受到秦的屈辱,拜他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池给予赵国,赵国也就不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蔺相如以官吏门客而受大任,宦者令缪贤及赵惠文王起了重要作用,缪贤不妒贤、不嫉能,真心举荐蔺相如;赵惠文王只见蔺相如一面,便敢于委以重任,也说明他敢于用人,有知人之明。没有二人的荐贤、任贤,蔺相如再有才能,也不会成功。

智慧金言

识人之能不能仅凭经验和观察获得,它更需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思想、知识、理论等各方面提高水平,树立仁爱的公正之心。

识而勿用,非大德矣

译文

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解读

品德高的人并不只满足自己的修身养性,他们还能抛开成见,去除小我,在识人的同时,大胆地任用他们,让他们人尽其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个人修荠的扩大和深化,也是最令人值得尊重和敬佩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知完善自我,纵是他功德如何圆满,也不能称其为“大”,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也就十分有限了。

活学活用

甘罗十二拜上卿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派张唐为将攻打赵国未成。为最终达到消灭赵国的目的,利用燕国势弱,依附性强的特点,派使者游说,以破坏燕赵联盟。燕王听信了秦国使者的话,以为有秦国这个大树遮掩,就不会被人攻打,自己也可以放心地乘凉,高枕无忧了。于是就送太子丹到秦国去充当人质,由秦国派人到燕国为相,实质上这是人质的互换。

秦国丞相吕不韦决定让张唐去赵国任职。张唐知道这不是什么美差,于是就在家装病,闭门不出。吕不韦只好亲自去张府劝说,怎奈张唐铁了心,千方百计地找出种种理由推辞,他说:“我多次带兵攻赵,赵国已经非常恨我,去燕国要途径赵国,我去不等于自投罗网吗?”吕不韦又劝说几遍,张唐依旧拒绝,吕不韦只好怏怏而返。

回到相府,吕不韦长吁短叹,门客们见状都知趣地回避了,只有其中一个十二岁的小门客甘罗,似乎不知天高地厚,走过去问:“丞相如此闷闷不乐,是为什么事情啊?”

吕不韦眼皮一翻,没好气地说:“小毛孩子懂什么?也来多嘴!”

甘罗笑嘻嘻地说:“身为您的门客,就要为您分忧。您如果有心事不说出来,叫别人怎么为您效力呢?”

吕不韦听了,觉得这孩子年龄虽小,可说出来的话蛮有道理,于是就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甘罗听。

没想到,甘罗听完轻松一笑,说:“咳!不就是这点小事情吗?也值得惹您烦恼,让我去请他就是了。”

一句话把吕不韦触怒了,连声呵斥道:“去!去!毛孩子竟口出狂言,我亲自去请,他都不去,难道他会听你一个小孩子的话吗?”

甘罗也很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从前项橐才七岁,孔子却拜他为师。如今我已十二岁了,比项橐还大五岁呢!再说我若是真的请不动他,回来您再训斥也不晚,为什么这样小瞧人呢?”

吕不韦

吕不韦一听,嗬,小家伙还挺厉害,便笑着说:“如此说来你不妨去试试,要是办成了,我一定奏请秦王封你为上卿。”

甘罗辞别吕不韦,高高兴兴地去见张唐。张唐也正不大高兴,一看来了个小毛孩子,压根就没放在眼里,冷语问道:“小孩子家,找我干什么?”

甘罗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是来给你吊丧的!”张唐一听,大为不悦地问:“你好大胆!老夫平安无事,吊哪门子丧?”

甘罗说:“您别着急,让我先问您: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相比,哪个更大?”

张唐回答说:“武安君率兵南败强楚,北挫燕赵,夺城破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不及他的十分之一。”

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即吕不韦)与应侯范雎相比,谁的权力更大?”

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更大了。”

甘罗说:“对呀!您既然知道文信侯权力比应侯大,您自己的功劳又比武安君小,怎么敢不听从文信侯的话呢?当年应侯让武安君攻打赵国,武安君没有听命,应侯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咸阳,逼他自杀了;如今比应侯权力更大的文信侯让您去燕国任职,您居然抗命不从,可见死期不远了!”

张唐听后,直感到背脊发凉,赶紧请求甘罗:“请小先生告诉我,现在我该怎么办?”

于是,甘罗带着张唐去向吕不韦谢罪,表示情愿去燕国任职,说完,张唐告辞了。

甘罗又对吕不韦说:“张唐听从我的劝告实在是出于不得已,他的内心确实害怕赵国。请丞相给我五辆车马,让我替他去疏通疏通。”

吕不韦已经领教了甘罗的才智,就把他推荐给了秦王,请求秦王先派他出使赵国。秦王半信半疑地问甘罗:“你见到赵王,打算怎么说呢?”

甘罗一脸自信的样子,回答说:“这需要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说话就像是浪头随风向变动,哪能预先确定!”

秦王听他言之有理,就拨给他十辆车马、百名侍卫,让他正式出使赵国。

赵悼襄王听说燕国与秦国和好,正在担心之际,忽听传报秦国派遣使者来访,自然高兴异常,派人出城二十里迎接秦使。等到一见面,看到的却是一个孩子,感到十分意外,赵王便问:“难道秦国朝廷成年人不够用了吗?怎么派小孩子为使臣呢?”

甘罗随口回击说:“秦王用人,因人而异。年长的人派去做大事,年幼的派来做小事。我年龄最小,所以派我出使赵国。”

赵王见甘罗如此具有应变能力,暗暗称奇,再不敢心存轻视,郑重其事地问:“小先生光临,有何见教?”

甘罗反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了吗?”

赵王答:“听说了。”

甘罗又问:“那张唐去燕国为相的事,大王也知道了吗?”

赵王回答:“也听说了。”

甘罗

甘罗于是说:“既然大王都知道了,就应该明白赵国的处境了。燕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就表示了燕国对秦国的信任;秦国张唐入燕国为相,便说明了秦国对燕国放心。秦、燕两国和好,赵国夹在中间,处境可是不妙啊!”

赵王忙问:“秦国亲善燕国是出于什么目的?”

甘罗说:“秦国联络燕国,就是为了夹击赵国,以夺取河间一带的土地。依我看,大王不如把河间附近五座城池让给秦国,然后我再请求秦王不让张唐去燕国,跟他们断绝往来,而与赵国修好。这样,强大的赵国如果去收拾弱小的燕国,赵王您所得到的又岂止五座城池呢?”

赵王是个昏君,听了甘罗的话,认为有利可图,非常高兴。当即把五座城池版图交给甘罗,又送给甘罗黄金百斤,玉璧两对,请他向秦王汇报时多加关照。

甘罗回到秦国,向秦王汇报了出使赵国的情况,并献上五座城池的版图。秦王见后,非常高兴,当即作出决定,不再派张唐去燕国了。不久,赵国出兵攻打燕国,一举占领燕国上谷一带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

就这样,秦王未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十六座城池。秦王十分欣赏甘罗的年少才高,破格提拔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罗祖父的封地赏给了甘罗。从此,甘罗十二为卿被传为佳话。

智慧金言

能识人并敢于用人,是成大事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