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34

第34章 王霸篇(5)

有一天,惠帝看到曹参独自一人在跟前,就直接问道:“相国为何责骂曹窑?他的话是我让他去劝相国的。”曹参赶忙摘下帽子,趴在地下,连连叩头请罪。惠帝叫他起来,对他说:“相国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

曹参问:“皇上认为您自己跟先帝(指刘邦)相比怎么样?”惠帝说:“这是哪里话,我怎么能比得上先帝呢?”曹参又问:“皇上说我跟萧相国比怎么样?”惠帝也不客气地说:“好像也比不上。”曹参接着说:“皇上英明。可皇上不如先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那么,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了规章制度,我们只要继承下去就行了,难道还能凭借有所更改,企图超过他们吗?”惠帝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相国不要介意。”

智慧金言

确实,曹参执政期间,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维护了人民的安定生活,对于西汉国力的恢复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有人就因此称之为“萧规曹随”。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萧何还是曹参,他们都是善于治理天下的臣子,而他们的政策也确实是用力省而富有成效的。所以,了解了内情的汉惠帝才感到放心,自己也省心。可见,因循也好,改革也罢,不仅必须要从具体现实情况出发,更要求上下协调一致,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成果。

“事办功倍”讲方法荀子曰:“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意思是,聪明的人,花很少的心力,又不会太劳累就有很好的效果。事情容易处理又可以轻松愉快。

比如今天有银行连线系统,它能应付银行间业务往来,也能让顾客随时随地提款、转帐,这中间有许多复杂的关系结构,考验着事与功之间的配合,如果在开始的时候,能够选对了方法,然后设计一个周详完善的系统,让作业员与顾客双方都能轻易了解的程序,让这个方案有完备的管理制度。那么,就这样的连线系统,就可以完善地供应给顾客们使用,能够有效地推展给社会大众,甚至可以在推行的过程中,找出缺点,慢慢改进,达到最好的品质管理,“事半功倍”之理,便在于此。

智慧金言

有句俗语说:“事半功倍”,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法用对了,就能以最少的力气完成最多的工作。讲道义,守信用,弃权谋荀子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这句话是说,治理国家的人,讲求道义便会得天下;遵守信用,便能做霸主;而一味使用权谋,便会亡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各诸侯国为取得霸主地位,在各个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他们不但重用贤才,加强武备,更认识到了“德政”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除了要任用贤能之人、加强武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做到以德服人。他们懂得,关爱百姓、爱民如子,百姓才会亲服;重信守诺、重言轻身,诸侯才会信赖;重义轻物、以义为重,远国才会归附;德修法立、政清国明,才可以称霸一方。重信守义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取得霸主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荀子讲此话的目的是告诫当时的执政者,不要汲汲于权谋诈变,要治理好国家,要取得霸主地位,更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修养,在于取得他国的信赖与拥护,在于自己能否重信守义。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由于国内公孙无知发动叛乱,不得已而逃亡莒国,后来,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归国继承王位。他年轻有为,胸怀大志,一心想称霸中原,但是苦于无路可循。后在鲍叔牙的点化下,不计前嫌,任用仇人管仲为相,并大胆提举了宁戚、隰朋等忠良贤士,内修国政,外结诸侯,经过几年的努力,齐国国势逐渐强盛,军队逐渐精良,并最终确立了霸国地位。齐桓公也实现夙愿,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名垂千古。桓公称霸与他大胆任用贤良自然密不可分,而他能够重视诺言,信守道义,更为他取得霸主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且说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将齐国治理得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一派繁荣景象。野心勃勃的齐桓公一心要称霸中原,见如今国力强盛,条件已经具备,便想试一试齐国到底有无称霸的可能。

鲁国与齐国搭界,是桓公一大心病,桓公早就想拿鲁国开刀,压服诸侯,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主意已定,桓公便寻了个借口,派兵攻打鲁国。鲁君昏庸无能,任人不力,致使国力衰弱,朝政松弛,军备懈怠。两国交兵,鲁国军队节节失利,连连败退。很快,齐国军队便兵临城下。鲁君从城墙上往下一望,只见不远处密密麻麻、黑压压一片,全是齐国部队。鲁君这才慌了神,赶紧召集群臣,商量退兵之策。群臣认为形势危急,保住鲁国社稷宗庙最为要紧,纷纷主张与齐讲和。鲁君见别无他法,只得照办,派人携重金、美女求见齐君,表示愿意割地事齐。齐桓公见初战告捷,喜出望外,与鲁国约定在柯地会盟。

会盟之日,天高气爽,云轻雾淡,轻风拂面,飒飒爽爽。桓公想到出师得利,从此齐强而鲁削,心里格外地舒畅,格外地惬意。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可是会盟就要结束时却发生了意外。只见一直陪侍在鲁庄公左右的曹刿,突然一个箭步冲到桓公面前,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抵住了齐桓公的喉咙。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刹那间,群臣都没有防备,所以人人都惊呆了。只听曹刿一字一句地对桓公说:“齐国军队趁我们疏于防范的时候袭击我们鲁国,致使鲁国丧失了大片土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齐鲁乃是邻国,邻国相侵,乃是不义之兵,不义之兵,怎能使天下人信服?大王你想称霸中原吗?如果你想用武力侵犯来确定你的霸主地位,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是灭掉了小小的鲁国,还有强大的楚国、晋国与你分庭抗礼呢!难道你想用武力来征服整个中原吗?况且,我们齐鲁两国向你交好,我们两国先祖曾经告诫子孙万不可互相侵杀掠夺,更不可武力攻占,大王你难道忘记了先祖的遗训了吗?你难道想背弃先祖遗训,与鲁为敌吗?像大王你这样背弃先祖遗训,发动不义之兵,即便是灭掉了鲁国,也不会得到诸侯的信赖与顺从的,相反,各诸侯国还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齐国。这样一来,不但齐国难保,即便是大王你的性命也难保了。”桓公早已吓得瑟瑟发抖,脸色蜡黄,哪里还能说出话来,只得连连称是。齐相管仲向来足智多谋,见状不慌不忙地说道:“先生虽只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可您的鼎鼎大名鄙人早已耳闻,只恨无缘相见。今天终于大开眼界,果然是名不虚传,真是佩服佩服。先生乃堂堂君子,有话不妨直说,何必动枪动武,万一伤了两国和气,对你对我对齐鲁两国都不会有所裨益的!”曹刿见计已得逞,便直言不讳地说:“齐军压境,直逼我们鲁国都城,致使我们鲁国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鄙人不才,出此下策,希望齐公能网开一面,为天下苍生着想,归还鲁地汶阳,以安置流民,使他们老有所养,少有所长。”管仲听了,连忙点头称是,转头对桓公说:“先生言之有理,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我们大家都于心不忍。君上仁德配天,爱民如子,更不会忍心见到天下百姓居无定所的。臣请大王答应曹刿这一请求。”桓公见气氛有所缓和,更急于摆脱曹刿的控制,便顺水推舟,答应归还鲁地汶阳。曹刿知道管仲足智多谋,怕他事后反悔,进一步要求道:“空口无凭,我们立誓为证吧!”虽然,桓公对曹刿早已恨之入骨,可他受制于人,无奈只得强忍怒火,点头同意。盟誓完毕,曹刿这才拿开匕首,放开桓公,与鲁庄公一班人马扬长而去。

曹刿等人走后,群臣愤愤不平,纷纷劝说齐桓公道:“这算什么盟誓呢?这是在情况紧急的形势下迫不得已而使用的缓兵之策,这也称得上盟誓吗?这种盟誓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并不是双方都心甘情愿而立的。从道义上讲,这样的盟誓是可以背弃的;曹刿这个人实在是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今天竟敢目无尊长,要挟大王。此人不除,将来肯定会给齐国带来无穷后患。臣下请求大王马上派人去杀了他。”桓公正怒火中烧,听群臣如此劝说,便下定决心要毁弃盟约,杀掉曹刿,以解心头之恨。管仲见了,摇了摇头,劝阻道:“虽然从道义上讲,被迫订立的盟誓可以不算数,大王你却不可以负约;虽然从情理上讲,可以与曹刿为敌,大王你却不可以与他为敌;这就叫做取信于天下。大王要想成就霸业,留名千古,绝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完全依靠武力征伐。武力征讨虽然必不可少,却不是关键之所在。称霸诸侯的关键在于修德,重信守义,使天下诸侯听说大王你的仁德之后,纷纷前来归附,这才是成就霸业的正道。这样,不费大王你一兵一卒,不伤大王你一草一木,便足可以称霸天下了。如今,如果大王你不背弃盟誓,不与曹刿为仇,天下诸侯贤士听说之后,一定会因仰慕大王你的仁德而前来归附的。如此好事,如此机会,大王你又何乐而不为呢?难道只因你一时怒气难消而丧失成就你的千秋大业的机会么?”桓公一听,心中豁然开朗,答应不再追究此事,对管仲的智谋更是佩服。

果如管仲所言,天下贤能之士听说后纷纷前来,表示愿意为齐王效犬马之劳。各诸侯国听说之后,也都纷纷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归附齐国,听候齐王差遣。几年之后,齐桓公在鄞、幽之地举行盟会,各诸侯国皆翕然来贺,尊桓公为盟主。至此,桓公霸主地位初步确立。又过了几年,桓公在阳谷及贯洋举行会盟,这次盟会不但附近诸国皆来,远方的国家也都前来归附了。从此,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盟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桓公称霸中原,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之所以能取得霸主地位,当然得益于管仲等贤能之士的辅佐。但齐桓公本人能够守信义,重然诺,关心爱人,从他人立场为他人着想,不惜牺牲一己私利,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若他不修德政,只凭武力征伐,即使他最终能够建立霸业,又怎能受到世人如此美誉呢?也许早已像始皇那样受千人骂、万人恨了,又何美名之有呢?

智慧金言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讲求信义,以德服人。讲求信义,以德服人,才可以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胸怀大志的年轻学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吧!相信不久的将来,成功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