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21470800000031

第31章 感悟成功智慧(7)

决定是银,行动是金

一日天气炎热,石猴与群猴避暑,去山涧中洗澡。众猴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石猴从丛杂中跳出,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好猴,只见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那里面却无水无波,有一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石猴看罢多时,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上面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告诉众猴,里面没水,是一个很好的安身之处。众猴听得,个个欢喜,让石猴带大家进去。众猴进洞后,石猴坐上面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即拱伏礼拜。自此石猴高登王位,遂称美猴王。

石猴称王,在于一个“动”字,若不行动、早动,只是议而不动,众猴怎能信服他,怎肯拜他为王?

“要行动,现在正是时候!”世间许许多多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共识:决定是银,行动是金。只有行动,理想才能变成现实;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只有行动,才能一步一步接近成功。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在一个促销会上,经理请与会者起立,看看自己座下有什么。结果每人都发现一枚硬币。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议论纷纷,不得要领。最后,一个推销员猜中了:“这就是说,坐着不动,是分文赚不到的。”这位聪明的经理形象地向下属说明了一个道理——推销的关键在于迈开双腿走出去。

有人不能立即行动是因为他觉得条件不完善,譬如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精通,应当学精通了以后再干。然而,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业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有人的行动准则是有了十成的把握才干,最起码也得有八九成的把握再动手。这种行动准则表面上看起来很稳妥,但这种稳妥却以失去机会作为巨大代价。如果只求稳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事也不干,但这样的稳妥绝对不可能把你引入成功的天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我们固然反对干什么事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蛮干瞎干,但我们更赞成、更支持、更强调瞅准机会,立即行动。

有人不愿行动是觉得晚了。他们总以为开始得太晚,因此放弃,殊不知,只要开始,就永不为晚。一个人身患癌症,来日无多,似乎一切都已晚了,但是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一生中最重要的行动却是在得悉自己身患癌症之后才开始的。在得知自己仅剩一年多的时间后,他开始动笔写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一年有半》,完成后又紧接着写另一部著作《续一年有半》,这两部著作算得上日本维新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如果没有一年前勇敢的行动开始,就不会有这种光辉的结束。

一则故事说: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让人们惊讶的是,他是给自己报名的,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已经68岁了。有很多人不理解。接待小姐告诉他:“等你学会外语,至少要两年,到那时你都70岁了!”老人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以后就66岁了吗?”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胡适的话给人启迪颇深。人生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没有行动,哪里会有人生?

一首老歌的歌词写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行动,守株待兔,什么都不会有的。

“算了算了”、“人到中年万事休”,常常是行动的障碍。不少人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晚了,来不及了,只能算了。有人一辈子都在后悔没有抓住机会。“如果我早几年行动,如果早几年去深圳、闯海南,如果我赶的是早班车……”诸如此类的闲话说了一年又一年。既然过去没有行动,现在立即行动也不迟。没有去深圳、浦东,你可以去环渤海、北部湾。许多本来能够实现的理想,就是在“算了算了”的自我叹息中烟消云散。人生的事业开始得有早有晚,姜太公八十多岁才开始干事业,不是照样辉煌?

【智慧金言】

立即行动,冷水泡茶也能慢慢浓。

无智何以成功

灭法国国王不知中了哪门邪,许下罗天大愿,要杀一万名和尚,两年来陆陆续续已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再杀四个有名的和尚,就凑够一万。唐僧师徒四人正好凑上数。这城是必进不可,不进怎么交换国书?唐僧遇到四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要进城出城,这似乎不太难,可以化装扮成老百姓;二要见国王,换关文国书,这太难了,必然暴露和尚的身份;三要让所有的和尚,不管是住庙的,还是过往的,今后无杀身之灾,这更不容易,悟空又不能待在这里不走而专门保护和尚;四要让国王去掉这门邪,恐怕还没来得及张口说服国王,国王早就把唐僧抓起来杀掉了。就是国王有耐心听,怎么才能说服他,怎么让国王心服口服,都是难事。解决这些难事力取无效,必须智取。

孙悟空想了一个办法。三更时分,悟空踏云头径入皇宫门外,将左臂上的毫毛全都拔下来,都变做瞌睡虫,又叫当地土地,领着众瞌睡虫散布于皇宫内院、各衙门大小官员宅内,凡有品职者,都给他一个瞌睡虫,人人沉睡不醒。悟空又把右臂上毫毛变成千百个小猴,把金箍棒变做千百把剃头刀。悟空领着小猴们,都去皇宫内院、各衙门给大小官员们剃头,到半夜剃削成功。

第二天早上,皇帝皇后、六院嫔妃、宫娥彩女、大小太监、文武百官司都成了光头。君臣良心发现,都各汪汪滴泪道:“从此后,再不敢杀和尚了。”孙悟空幻形剃头发,不动刀戈,不费口舌,启发君臣省悟,顺利解决了诸多难题,可见智慧的力量。

西行路上处处有妖怪。这些妖怪有的有极高的手段,与悟空不相上下,如牛魔王、六耳猕猴;有的手段虽差些,但宝贝很厉害。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红葫芦可以装人,幌金绳可以扣人,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平白地可以煽出火来,妖精赛太岁的紫金铃可以放火、放烟、放黄沙。青牛精的金刚镯套去了孙悟空和天兵天将的兵器。黄眉大王的布口袋,将天兵天将、二十八宿一并装进。面对这么多本事大的妖怪和法力无穷的宝贝,再加几个悟空硬打硬拼也不行,必须用智,要么钻进妖怪的肚子里,要么变花样去偷宝贝,要么探听妖怪的来历,请天上的神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降妖。

《西游记》中悟空降妖除魔的许多曲折的过程,说明了一个事实: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

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大“德”。智、仁、勇相互补充,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道德修养和性格气质。智者知人而自知,仁者爱人而自爱,勇者独立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在三大“德”中,智为何居于首位?孔子认为,智是仁人、勇士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孔子说:“未知,焉得仁?”

何谓智?一义为聪明,二义为智谋、智慧,三义为博学而能。可见,智包括思维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离不开智。

变通是一种智慧,孙悟空在斗红孩儿、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赛太岁、狮魔、象魔、大鹏魔、牛魔王及铁扇公主时,都不是一战即胜的,往往是先败。出现挫折怎么办?孙悟空一靠心态,屡败屡战,永不放弃;二靠智慧,吃一堑,长一智,知道吸取教训,变通战略战术。懂得变通是一种智慧,因为头脑不僵化、不固执,懂得变通的时机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以变应变是适应环境的条件。

权衡得失是一种智慧。智者懂得以小失换大得,该失的就不惜所失。悟空一路上以常受紧箍咒之苦的小失换得助唐僧成功取经的大得。生活的艺术就是舍弃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了智慧的支撑,失去的东西将会得到极大的补偿——物质的或精神的,而他就能凭借智慧,源源不断地创造未来,收获希望,孙悟空最后不是也当上了斗战胜佛了吗?

悟性是一种智慧。西行路上三位徒弟悟空、悟能、悟净都有“悟”字。孙悟空若无悟性,就学不来本事,闹不得天宫,也没本事战得妖怪。悟性是优异的智慧品质,是特有的敏感的反应能力。

许多困难,仅靠蛮力不可克,必须靠智慧以巧克难。变通之策收红孩,是灵活战术克难;通天河战金鱼精,是扬长避短克难;车迟国打赌降妖,是“以毒攻毒”克难;悟空三探无底洞,是击其要害克难;大圣沙僧取井水,是调虎离山之计;悟空智盗紫金铃,是迂回战术;假唐僧剖腹取心,是将计就计;悟空幻形剃头发,是化繁为简;平顶山获宝克敌,是虚实之计;孙行者巧斗老鼠精,是以柔克刚。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的能力,也是精明、敏锐和机智的反映。智慧没有框框,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应当去做什么。智慧是灵活的、创新的、变化的。孙悟空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并不是只有钻进妖怪肚子里的一招。人之智慧,如果运用得当,就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假如运用不当,经典的哲思同样属于死板的教条,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弄巧成拙,那狮怪一口吞下悟空,自以为得计,不就反遭其害了吗。

智慧无价,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失之,人生则万事皆休,终生无成。人生失败最大的原因是无智,综观历史社会众生百态,无不尽然。

知识多不一定智慧多。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饱学之士”,他们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但是,他们不能动手,不会处世,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除了书上讲的,他们一无所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正规教育,也没读过多少书,但是思维敏捷,创新不断,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智慧金言】

人之生智,不读书不可,死读书更不可。知识固然重要,脱离了思维也没法应用。思维、方法、能力、知识的综合才使人生充满智慧。

不找借口找方法

企业最欢迎什么样的员工,最不欢迎什么样的员工?

第一,企业不欢迎夸夸其谈的“喇叭”型人员,而欢迎有敬业精神的实干家。孙悟空属于后者。

“喇叭”型人员言实不符,志大才疏。谈论志向,夸夸其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超然之风,但一经付诸实践,却“眼高手低”,毫无建树。岂独无建树,甚至连一般的工作都搞不好。这类人正如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说:“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那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同那样“少说多做”的实干家相比,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自己的职位。因为人们不是听你说些什么,而是看你干些什么,你为公司作出什么具体的贡献。

孙悟空是敬业的实干家。西行路上,没有一件事不是他做的,没有一个妖怪不是他降伏的。没打过一次退堂鼓,不但没打过退堂鼓,在被唐僧炒鱿鱼时,孙悟空还苦苦哀求要留下。因为往西天取经,此经乃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永传东土,劝化众生,是山高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孙悟空敬业,爱业,尊重自己从事的工作,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西行取经未必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吻合,西行取经不是游戏和娱乐,而是单调而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不爱业就会越干越烦,孙悟空从不厌烦这乏味的工作。像孙悟空这样的敬业者既不为名,更不为利,无人监督,自觉自愿地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不留半点遗憾。

第二,企业不欢迎“牢骚”型人员,而欢迎任劳任怨的人员。猪八戒属于前者,孙悟空属于后者。

牢骚太盛的人常常是精减的首选人员。

有一类人对待待遇总不满足,嫌月薪低,说公司太吝啬,挑剔公司缺这少那,似乎大家没有一件事对得起他。这类人整天抱怨,怨天尤人,公司终于忍无可忍:“这里养不起你,请另谋高就。”

还有一类人除了百般挑剔外,还多了一条:喜欢对同事评头论足,发同事的牢骚。他说张工的文章狗屁不通,奚落小王凭姿色吃饭,嘲笑老李占着茅坑不拉屎,指责领导常支使高学历的手下干鸡毛蒜皮的杂务。这类牢骚型人员唯我独尊,认为单位里的人全是“草包”,没一个人有真才实学。就这样,他在自己与同事和领导之间挖了条鸿沟,终于使自己成了“另类”,弄得公司上下人见人厌,只得没趣地走人。

孙悟空不是这样,孙悟空在唐僧的扼制下不发牢骚,不为不公平愤世嫉俗生闷气,不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泄私愤。孙悟空与猪八戒长期共事,承受嫉妒、诬诌、打击、刁难之苦,也没有发牢骚,而是宽容了猪八戒。唐僧平庸,孙悟空在唐僧不懂装懂的瞎指挥下,没有苛求唐僧。八戒、沙僧本事不大,出力不多,孙悟空也没有挑剔他们干活少了。

做人做事莫发牢骚,发牢骚毕竟不是好的宣泄方式。牢骚得罪人,牢骚失人缘,牢骚显示了一个人缺乏修养和不自知。牢骚于事无补,于工作无济,事是干出来的,不是发牢骚发出来的。

第三,企业不欢迎“机器”型人员,而欢迎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孙悟空属于后者。

一个真正懂得用人的人,并不希望他的下属个个如机器人一般只会向他点头称诺,而是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们自己有相当的独立性。

凡是人单位都有用人动机,如希望你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动机,希望你能给企业带来新气息、新景象、新思路的创新动机,机器型人员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动机的。机器型人员只会按指令办事,拨一拨就动一动,从不给企业出主意、搞创新。机器型人员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可有可无。机器型员工是被动工作,虽然也很累、很忙,但是这种忙是“穷忙”、“瞎忙”。机器型员工安于现状,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做什么事都要先请示一番,唯恐出格受埋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不能为企业打造机会,创造空间,创造财富,企业也不会给他机会、空间和财富。

企业需要的员工是像孙悟空那样能独当一面,支撑起一片天地的人,这些员工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大胆行使权力,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联系在一起,自己走路,而且知道怎么走路。孙悟空的任务是除妖,凡是与除妖有关的事,都是自己拿主意,指挥八戒、沙僧。如果像机器型员工那样,唐僧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往左行就左行,让往右走就右走,遇到独立工作的问题,因无法接到指令而放跑机会,贻误战机,唐僧岂不早就让妖精吃了?